郑亭 作品数:32 被引量:272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 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 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播期对小麦籽粒储藏蛋白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2023年 为明确播期对四川中、弱筋小麦储藏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以指导该地区专用型中、弱筋小麦生产,本试验以4个中、弱筋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早播(B1)、中播(B2)和晚播(B3)3个处理开展两年两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中、弱筋小麦品种的谷蛋白、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在崇州点增加,而仁寿点总体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储藏蛋白组分比例在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两种筋型小麦的粗蛋白、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在早播和晚播时高于中播,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在晚播时高于早、中播,弱化度在崇州点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在仁寿点则先降后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谷蛋白大聚合体(GMP)、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总谷蛋白(Glu)含量与加工品质性状相关性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HMW-GS、ω-醇溶蛋白(ω)、总醇溶蛋白(Gli)含量和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H/L)、(α/β-醇溶蛋白)/Gli[(α/β)/Gli]可概括蛋白组分的主要变化信息;沉降值、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形成时间、湿面筋含量可概括加工品质性状的主要变化信息。综合来看,四川麦区中筋小麦适当推迟播期、弱筋小麦适当提前播期可使小麦处于较适宜的温光环境,储藏蛋白组分处于较为合理的比例,进而改善小麦加工品质。本研究结果为四川专用型小麦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杨永恒 曹永立 马宏亮 祁鹏飞 魏育明 樊高琼 郑亭关键词:小麦 播期 筋型 储藏蛋白 氮磷肥及播期调控四川小麦加工品质的调控 氮磷肥运筹和播期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重要的栽培措施。本研究选用中强筋和弱筋品种各2 个,分别在崇州(平原区代表)和仁寿(丘陵区代表)两个生态点进行两年两点试验。 郑亭 曹永立 韩雅楠 郭祯儒 祁鹏飞 陈庆 樊高琼 魏育明 郑有良关键词:栽培措施 蛋白 淀粉 双酶法提取玫瑰花多酚黄酮及其提取液抗氧化性分析 被引量:7 2021年 为探究双酶法提取玫瑰花多酚黄酮的最佳工艺,并探讨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云南玫瑰鲜花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双酶活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为试验因素,对提取工艺进行正交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双酶活添加量(m (果胶酶)︰m (木聚糖酶)=1︰2) 800 U/g,酶解温度40℃,酶解pH 3.5,酶解时间210 min,按照此工艺制得的玫瑰花澄清汁多酚含量为53.15 mg/g没食子酸当量(GAE),总黄酮含量为28.32 mg/g芦丁当量(RE),并具有玫瑰典型的柔红色泽。玫瑰花提取液的清除1, 1-二苯基苯肼自由基(DPPH·)及羟自由基(·OH)试验表明,玫瑰花提取液具有较强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通过双酶法提取玫瑰花多酚黄酮工艺可行稳定,为玫瑰花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狄飞达 郑亭 纪芯钥 刘一静 涂彩虹 张驰松关键词:酶法 玫瑰花 多酚 黄酮 抗氧化活性 行数与行距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3年 为探索四川丘陵区机播带状小麦最优行数与行距配置方式及其播种机开沟器间距设计,2010—2012连续两年度,以紧凑型品种川农27和半紧凑型品种绵麦367为材料,在带宽2m和150×104hm-2固定密度下,以传统"双三零"模式(带宽2m,20cm等行距5行)为对照,设置每带3行和行距30cm+30cm(F3-1)、每带3行和行距35cm+35cm(F3-2)、每带3行和行距40cm+40cm(F3-3)、每带4行和行距20cm+20cm+20cm(F4-1)、每带4行和行距20cm+30cm+20cm(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cm+40cm+20cm(F4-3)等6种配置方式,研究其对田间通风透光和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到3或4行,同时增大行距后,孕穗期倒三叶位及基部透光率显著提高,群体内部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内行群体及个体质量,但对边行的影响较小,边行优势大幅削减,内行表现为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消减速率减缓,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提高。F3-3和F4-3处理的产量超过对照,是该地区带状机条播小麦行数与行距的最佳配置方式;F3-2和F4-2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当,但内行个体质量指标优于对照,也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郑亭 樊高琼 陈溢 李金刚 荣晓椒 李国瑞 杨文钰关键词:小麦 四川省2001-2014年审定小麦品种加工品质参数变化规律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2014年审定的124个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四川小麦加工品质现状,为下一步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小麦品种品质分类标准GB/T17320-2013,分析区试中各个品种在四川省井研县和荣县加工品质参数的平均值。【结果】124个品种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m L)和稳定时间(min)的均值分别为13.98±1.08、29.18±4.16、33.72±9.41和3.79±2.01。审定品种的粗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值较高,达到中强筋并接近强筋水平。Zeleny沉降值均值处于中筋水平。稳定时间均值偏低,接近弱筋水平。达到优质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标准的品种分别有2、6、41和5个,占审定品种的1.61%、4.84%、33.06%和4.03%。达到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的稳定时间均偏向标准的下限。以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4三个时间段分析品种的品质参数,发现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递减。粗蛋白含量从14.19%递减到13.78%;湿面筋含量从31.68%递减到27.70%。沉降值和稳定时间随时间递增,沉降值从30.07 m L递增到36.88 m L,稳定时间从3.42 min增加到4.31 min。聚类分析表明所有审定品种按以上四项品质指标聚为五类,各种筋力水平的品种可被清晰分开。【结论】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在井研和荣县的品质表现以中筋为主,但稳定时间偏低,延长稳定时间有发展强筋和中强筋小麦的潜力,降低蛋白质含量具有发展弱筋小麦的潜力。 乔媛媛 郑亭 郭祯儒 曹永立 韩雅楠 陈晨 祁鹏飞关键词:品质育种 优质小麦 生态环境 一种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包括机架、副机架、地轮以及播种开沟器;所述机架设有种箱,还包括肥料箱和施肥开沟器,所述施肥开沟器具体为四个,且横向设置;所述播种开沟器具体为四个,且横向设置。... 樊高琼 吴维雄 陈溢 梅林森 郑亭 杨文钰 马荣朝 李金刚 王秀芳文献传递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 吴中伟 樊高琼 王秀芳 郑亭 陈溢 李金刚 郭翔关键词:施氮方式 氮素利用效率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 樊高琼 杨恩年 郑亭 吴中伟 王秀芳 邵庆勤 杨文钰关键词:小麦 烯效唑干拌种 籽粒品质 小麦加工品质响应氮素水平调控机制研究 小麦籽粒主要由蛋白质和淀粉构成,是提供人体所需植物蛋白与能量的重要来源。氮肥作为重要的农艺措施,广泛地服务于小麦生产与品质调控,但其具体品质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四个不同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四个氮肥梯度进行两年两点大田... 郑亭关键词:小麦 氮肥管理 储藏蛋白 氮素调控 文献传递 株行配置对麦/玉套作复合群体质量及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2010-2011和2011-2012连续两年度,以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紧凑型川农27和半紧凑型品种绵麦367,玉米品种川单418为材料,在带宽2m、小麦种植密度150×104hm-2、玉米种植密度5.25×104hm-... 郑亭关键词:小麦 玉米 套作 倒伏 田间小气候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