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中伟

作品数:10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6篇套作
  • 6篇套作小麦
  • 5篇氮肥
  • 5篇丘陵
  • 5篇种植小麦
  • 4篇四川丘陵
  • 3篇氮肥运筹
  • 3篇机播
  • 2篇施氮
  • 2篇施氮方式
  • 2篇四川丘陵区
  • 2篇丘陵区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2篇旱地
  • 2篇播深
  • 1篇氮肥用量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机构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仁寿县农业局

作者

  • 10篇吴中伟
  • 9篇樊高琼
  • 8篇郑亭
  • 8篇王秀芳
  • 7篇杨文钰
  • 5篇李金刚
  • 4篇陈溢
  • 3篇郭翔
  • 1篇孙万军
  • 1篇宋宗奇
  • 1篇杨恩年
  • 1篇马荣朝
  • 1篇毛树明
  • 1篇吴维雄
  • 1篇邵庆勤
  • 1篇马宏亮
  • 1篇张祝萍
  • 1篇谭春荐
  • 1篇邱康健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
吴中伟樊高琼王秀芳郑亭陈溢李金刚郭翔
关键词:施氮方式氮素利用效率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
樊高琼杨恩年郑亭吴中伟王秀芳邵庆勤杨文钰
关键词:小麦烯效唑干拌种籽粒品质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被引量:35
2012年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旨在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kghm-2和180kghm-2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樊高琼李金刚王秀芳郑亭郭翔陈溢吴中伟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小麦氮肥倒伏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麦苗素质的影响被引量:35
2011年
为了探索提高丘区套作小麦机播质量的农艺措施,本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处理对麦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中播深对麦苗素质影响最大,5cm播深利于培育壮苗,播深2cm时表现为出苗率、基本苗,根系活力、干物质质量及叶面积显著下降,而播深8cm时地中茎极显著增长导致出苗率下降,单株茎蘖数、最高苗、干物质质量及叶面积极显著降低;翻耕条件下分蘖节埋得较深,促进了植株分蘖,但地中茎加长,出苗率变低;免耕条件下植株生长量大,株高和绿叶面积增大;覆土处理单株茎蘖数、最高苗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幼苗素质较不覆土高。因此,丘区套作小麦机播配套的农艺措施应选择"免耕+播深5cm+覆土"利于提高麦苗素质。
郑亭樊高琼王秀芳吴中伟杨文钰毛树明孙万军宋宗奇
关键词:农艺耕作套作小麦机播播深麦苗素质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粒叶比则在中等偏高施氮量(N 180 kg/hm2)时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花后LAI、干物质日积累速率及粒叶比。对产量影响方面,有效穗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则在N 180 kg/hm2时最高,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提高了成穗率。相关分析表明,孕穗后的LAI、孕穗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拔节至孕穗期的干物质日积累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套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达4800.4 kg/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净作小麦产量相当。其群体质量指标为:基本苗184.5万株/hm2,成穗数225.3万穂/hm2,成穗率72.8%,孕穗期LAI 4.68,灌浆期LAI 2.1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3201.2kg/hm2,结实粒数9652.5万粒/hm2,粒叶比11.501 mg/cm2。
吴中伟樊高琼王秀芳郑亭邱康健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小麦氮肥运筹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但是过量施氮不利于茎鞘中可溶性糖(WSC)向籽粒的转运,同时花后NSC积累量及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降低,不利于籽粒中NSC的累积;氮肥分次施用能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花后NSC对籽粒NSC的贡献率,尤以拔节期追施效果最佳。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35~180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并能维持较长的高值持续期,花后NSC积累量增加,且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提高,籽粒中NSC积累量增加,产量最高。
樊高琼吴中伟郑亭王秀芳张祝萍谭春荐郭翔杨文钰
关键词:氮肥运筹套作小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碳同化
密度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马宏亮王秀芳樊高琼吴中伟李金刚
关键词:小麦
耕作方式、播深及覆土对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1年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其中播深对群体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深为5 cm,8 cm次之;播深2 cm时分蘖少群体小,主要依靠主茎成穗,且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显著减小。免耕优于翻耕,免耕能扩大群体,同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及产量。覆土利于群体苗期分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另外,3种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宜选用"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
樊高琼郑亭陈溢李金刚吴中伟王秀芳杨文钰
关键词:耕作植株套作小麦机播播深
排种排肥通畅的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排种排肥通畅的丘陵旱地带式套作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其开沟器包括开沟器柄和开沟刀;开沟刀为尖角形,开沟刀的尖端向前探出且与水平面呈锐角,且开沟刀背面的中部具有破土刃;开沟刀两翼较短,为光滑凹面;开...
樊高琼郑亭吴维雄陈溢吴中伟杨文钰马荣朝李金刚
文献传递
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
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在“双三零”种植模式下(即2m为一带,小麦种植5行,行距20cm,预留行1.2m),设置4个施氮量N1(90)、N2(1...
吴中伟
关键词:施氮量施氮方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