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用兵
- 作品数:8 被引量:182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胜利油田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8
- 2003年
- 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拗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mW/m^2左右,地幔热流约为20~24mW/m^2,莫霍面温度为514~603℃,热岩石圈厚度138~182km。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此外,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从南往北,强度依次降低,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库车坳陷强度最小。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5.03×10^(13)N/m,挤压背景下为6.5×10^(12)~9.40×10^(13)N/m,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33km之间。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塔里木北缘岩石圈地球动力学P波速度结构岩石学
- 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6
- 2005年
- 利用该区油气勘探积累的大量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结合地热学方法, 给出了该区的深部地热状态. 在此基础上, 利用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岩石圈流变剖面. 结果表明, 沉积盖层底面温度在129~298℃之间, 基底热流为54.3~60.5 mW/m2; 上地壳底部温度为406~436℃, 相应热流为47.7~52.6 mW/m2; 中地壳底部温度为537~572℃, 热流为41.3~46.3 mW/m2; 莫霍面温度为669~721℃, 地幔热流为38.1~43.1 mW/m2, 热岩石圈厚度为71~90 km. 上述热状态参数与地壳厚度以及地表热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表热流越高, 则相应的深部温度和热流也越高, 热岩石圈厚度也越薄. 济阳坳陷较高的热状态与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扩张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岩石圈纵向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 而中地壳底部及下地壳几乎均为韧性层, 壳下岩石圈为韧性. 此外, 也存在横向变化, 各凹陷岩石圈总强度不一. 济阳坳陷岩石圈总强度为1.52 × 1012 ~ 2.16 × 1012 N/m,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约为24 km, 与力学强地壳(MSC)厚度基本一致. 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深部地壳矿物的脱水以及地幔楔热物质的上涌, 在地壳底部产生部分熔融, 并引发岩浆的底侵和向上侵入. 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华北及东部地区下地壳的粘度降低、从而发生韧性流动的原因. 济阳坳陷岩石圈的上地壳脆性断裂变形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这一分层变形特征决定了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成盆动力学机制.
- 刘绍文王良书龚育龄李成李华韩用兵
-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流变学地层热力学油气勘探工作
-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孔店组和沙四段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 济阳坳陷经过四十余年的勘探,现已发现68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5×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356.6×108m3,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目前找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浅层即埋深小于3500米、层位为沙三段及其...
- 韩用兵
- 关键词:孔店组沙四段剥蚀厚度声波时差
- 文献传递
- 济阳坳陷地幔热流和深部温度被引量:25
- 2005年
- 济阳坳陷深部地热状况对于分析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探索该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济阳坳陷最新的钻探资料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按沉积盖层、上、中、下地壳 4层结构 ,建立了分别代表该区凹陷部位和凸起及斜坡带上的 2种地壳结构模型 .通过多道能谱分析 ,测试了区内 4 3块岩心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 K含量 ,统计得出了济阳坳陷沉积盖层的平均生热率为 ( 1.4 0± 0 .2 6 ) μW/m3.在研究大地热流分布的基础上 ,结合济阳坳陷地壳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 ,采用“剥层”法 ,从地表开始 ,由浅到深逐步扣除各层段所提供的热量 ,得到了济阳坳陷的地幔热流 .并且采用相似的方法 ,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 ,分析了地壳上地幔顶部的温度状况 .结果表明 ,济阳坳陷的地幔热流约为 3 8.4~3 9 .2mW/m2 ,占整个地表总热流量的 5 8% ;地幔顶部温度约为 6 0 2~ 6 3 6℃ .与世界上其他各类地质构造单元相比 ,济阳坳陷无论是地幔热流值或其与地表热流之比值都是比较高的 。
-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蔡进功
- 关键词:生热率地幔热流
-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被引量:11
- 2008年
-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蔡进功
- 关键词:地温梯度新生界渤海湾盆地
-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被引量:25
- 2004年
-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 ,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 ,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从而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大陆动力学。大量的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对岩石圈的精细结构研究 ,已揭示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质性。这种横向非均质性是地质时期内大陆岩石圈经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与改造所形成的。同时 ,也决定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性。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非均质性及其构造继承性对大陆内部构造变形起控制作用。所以 ,大陆动力学应注重开展大陆变形的运动学、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和大陆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 王良书刘绍文李成李华徐鸣洁钟锴韩用兵
-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大陆动力学
- 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被引量:61
- 2003年
- 依据13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和700口余井的试油测温数据,以及47块岩样的热导率测试结果,给出了济阳坳陷及外围的13个大地热流实测数据和101个大地热流估算值。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背景,现今热流平均为(65.8±5.牡mw/m’;盆地区热流的横向变化特征与基底埋深相关,基底浅的凸起区和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区热流高,而基底埋深大的凹陷区热流相对低;沾化凹陷平均为(67.4±5.3)mW/m^2,高于全区平均值,东营凹陷为(66.0±6.1)mW/m^2、车镇凹陷为(65.1±3.7)mW/m^2,与全区平均值较接近,惠民凹陷为(63.6±5.0)mW/m^2,低于全区平均值。实际上,盆地区的基底埋深和盆内凸起或凹陷分布是由新生代岩石圈拉张过程控制的,火山岩分布也与这期岩石图拉张过程相关。所以,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是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决定的。
-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刘波蔡进功
- 关键词:大地热流热导率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油气盆地油气勘探
-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被引量:30
- 2004年
-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 ,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 ,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 ,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 ,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 ,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 ,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 ,但总的剥蚀量较小 ,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 5 0~ 30 0m ,平均剥蚀量为 15 0m左右 ,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 ,最大剥蚀量近 10 0 0m ,但范围较小 ;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 ,一般在 15 0~ 4 0 0m ,平均剥蚀量在 2 5 0m左右 ,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 ,最大剥蚀量在 80
- 韩用兵王良书刘绍文
- 关键词:沙四段孔店组剥蚀厚度声波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