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 作品数:50 被引量:6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六盘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被引量:19
- 2007年
- 利用六盘山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台阵下方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采用接收函数振幅加权叠加方法对这一地区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的接触过渡带接收函数震相复杂,地壳变形强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5km,六盘山下方地壳厚度在53.5km,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0km,整个莫霍面呈下凹状.泊松比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东侧和西侧地壳泊松比值在正常范围内(0.25~0.26),六盘山下方的地壳泊松比值偏高(0.27~0.29),推测与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泊松比值的横向变化,指示测线范围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存在横向差异,反映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作用影响下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存在向北东方向的流动.
- 童蔚蔚王良书米宁徐鸣洁李华于大勇李成刘绍文Mian LiuEric Sandvol
- 关键词:泊松比地壳上地幔结构
-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地温梯度分布特征被引量:85
- 2003年
- 结合塔里木库车前陆盆地的 10 9口井的地温数据 ,给出了库车盆地的地温场分布特征 .库车盆地各构造单元的平均地温梯度值为 18~ 2 8℃ km ,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相比 ,仍然偏低 .库车前陆盆地整体上是属于低温冷盆 ,山前带部位 ,依奇克里克、克拉苏和大宛齐等构造分区是低温冷盆中的高地温梯度带 ;从山前带由北向南 ,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在盆地的南部 ,地温梯度又存在明显差异 .总体上 ,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趋于一致 ,但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其变化的速率不同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地温梯度与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的关系以及油气勘探意义 .
-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徐鸣洁王勤葛锐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地温梯度地质构造库车前陆盆地地温场塔里木盆地北缘
-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8
- 2003年
- 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拗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mW/m^2左右,地幔热流约为20~24mW/m^2,莫霍面温度为514~603℃,热岩石圈厚度138~182km。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此外,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从南往北,强度依次降低,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库车坳陷强度最小。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5.03×10^(13)N/m,挤压背景下为6.5×10^(12)~9.40×10^(13)N/m,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33km之间。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塔里木北缘岩石圈地球动力学P波速度结构岩石学
- 利用垂向和径向接收函数研究鄂尔多斯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
- 用处于山西地堑以外各台站的垂向道,将同一个事件进行N次方根叠加,以获得此事件的震源时间函数,然后就此事件所有台站的垂向道和径向道对此震源时间函数进行反卷积,最后得到了此事件的垂向接收函数和径向接收函数。将此方法和传统接收...
- 黄韬王良书徐鸣洁米宁李华于大勇
- 关键词:震相分析上地幔结构
- 利用垂向和径向接收函数研究鄂尔多斯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
- 接收函数方法是将某一个台站的记录到的某一个地震的垂向道作为此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并对同一地震记录的径向道进行反卷积,以去除震源时间函数的效应,得到接收器下方的介质响应。近十年来这种方法在研究接收器下方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中得...
- 黄韬王良书徐鸣洁米宁李华于大勇
- 关键词:接收函数震源时间函数地壳上地幔结构
- 文献传递
- 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6
- 2005年
- 利用该区油气勘探积累的大量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结合地热学方法, 给出了该区的深部地热状态. 在此基础上, 利用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岩石圈流变剖面. 结果表明, 沉积盖层底面温度在129~298℃之间, 基底热流为54.3~60.5 mW/m2; 上地壳底部温度为406~436℃, 相应热流为47.7~52.6 mW/m2; 中地壳底部温度为537~572℃, 热流为41.3~46.3 mW/m2; 莫霍面温度为669~721℃, 地幔热流为38.1~43.1 mW/m2, 热岩石圈厚度为71~90 km. 上述热状态参数与地壳厚度以及地表热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表热流越高, 则相应的深部温度和热流也越高, 热岩石圈厚度也越薄. 济阳坳陷较高的热状态与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扩张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岩石圈纵向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 而中地壳底部及下地壳几乎均为韧性层, 壳下岩石圈为韧性. 此外, 也存在横向变化, 各凹陷岩石圈总强度不一. 济阳坳陷岩石圈总强度为1.52 × 1012 ~ 2.16 × 1012 N/m,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约为24 km, 与力学强地壳(MSC)厚度基本一致. 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深部地壳矿物的脱水以及地幔楔热物质的上涌, 在地壳底部产生部分熔融, 并引发岩浆的底侵和向上侵入. 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华北及东部地区下地壳的粘度降低、从而发生韧性流动的原因. 济阳坳陷岩石圈的上地壳脆性断裂变形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这一分层变形特征决定了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成盆动力学机制.
- 刘绍文王良书龚育龄李成李华韩用兵
-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流变学地层热力学油气勘探工作
- 利用接收函数及横波分裂方法研究下扬子邻近区域壳幔结构
- <正>研究区位于华南块体(South China Block,简称SCB)东部下扬子邻近区域,SCB由扬子克拉通(Yangtze Craton,简称YC)和东南造山带(Southeast China Orogenic B...
- 黄晖徐鸣洁王良书米宁李华于大勇
- 渭河地堑及鄂尔多斯南缘地震波速结构
- <正>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及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中国大陆是研究陆内弥散变形的关键场所,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尤为典型。鄂尔多斯块体具有十分稳定的克拉通基底,但其周缘构造变形活动十分活跃,发育了一系列活动断裂和新生代地堑裂...
- 鲍学伟徐鸣洁王良书李华米宁于大勇
- 文献传递
- 库车前陆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被引量:38
- 2005年
- 采集45块岩心样品进行热导率测试,在分析库车前陆盆地的地热场的基础上,通过温度和孔隙度的校正,获得原地热导率和地层热导率柱。根据热传导定理和热阻法计算热流值,获得了库车前陆盆地的52个大地热流值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库车前陆盆地整体属于低热流冷盆,各构造单元的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2,低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山前带的热流值相对较高,如依奇克里克、大宛齐、克拉等构造分区的热流值均在45mW/m2以上,是冷盆中的高热流带,也是天然气高产出带;中央坳陷部位的热流值较低(小于45mW/m2);前缘隆起部位热流值较高,如塔北的提尔根;南部的热流值东高西低,如牙哈等地区的热流值均高于45mW/m2,而西部的羊塔克、英买地区的热流值低于40mW/m2。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塔里木盆地和天山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盆山耦合过程,盆地边缘岩石圈挠曲和快速沉降,决定了盆地现今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
-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徐鸣洁于大勇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大地热流热导率库车前陆盆地
- 库车坳陷地温场和新生代热体制
- 库车坳陷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与塔北隆起之间,响应于印欧碰撞的远距离效应而成的,卢华复等研究提出它是再生前陆盆地(Lu Huafu et al,1994),面积为160 000km,油气资源丰富,随着盆地内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勘...
-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