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姿颖

作品数:18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药学会肝炎用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肝炎
  • 7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5篇慢性
  • 5篇慢性乙型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衰竭
  • 3篇慢加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
  • 3篇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衰竭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2篇载量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裂头蚴
  • 2篇裂头蚴病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雷姿颖
  • 8篇莫志硕
  • 6篇谢冬英
  • 5篇高志良
  • 4篇朱建芸
  • 4篇李新华
  • 3篇柯伟民
  • 2篇李学俊
  • 2篇林炳亮
  • 2篇赖菁
  • 2篇曲彩红
  • 2篇黄旭明
  • 1篇陈苑莉
  • 1篇徐启桓
  • 1篇朱翔
  • 1篇冯智英
  • 1篇陈俊峰
  • 1篇庞小群
  • 1篇胡波
  • 1篇张美玲

传媒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护理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程地塞米松不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率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评估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38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科标准治疗(SMT),其中35例患者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通过外周静脉每天推注10 mg地塞米松,共3 d(DMT组),按照基线匹配原则选取35例为对照组(SMT组),随访12周。观察患者生存情况以及治疗不同时间点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SMT组及DMT组12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5.7%(16/35)、54.3%(19/35),P=0.654。2组患者入组后1、2、4、8、12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电解质紊乱以及腹水6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0岁以上,MELD积分28以上以及肝性脑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不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年龄、MELD评分、肝性脑病是评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张绍全雷姿颖陈俊峰曹会娟梅咏予林炳亮
关键词:地塞米松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疗效
HCV在中国流行多样性和独特生长史的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中国丙型肝炎患者中HCV的基因型分布类型,并进行HCV在中国流行病学历史分析,进而研究HCV在中国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进化动力学特征.方法 从423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提取HCV RNA并进行cDNA反转录,扩增E1和NS5B两个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排除不合格及不适合分析的病毒株序列,再对合格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运用BEAST软件中的Bayesian MCMC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算法来进行Coalescence分析,通过重构BSPs(Bayesian skyline plots)图回溯HCV的流行病学历史.结果 HCV分离株的基因分型如下:共包括6个基因型,12个基因亚型(1b:65.9%,6a:17.1%,2a:7.4%,3a:3.6%,3b:3.3%,6e:0.76%,1a,1c,2b,2f,4d以及5a共占0.25%),以及2个新基因型6变异体.所产生的5个BSP曲线图均凸显1993年至2000年这一时间段,中国的HCV感染数量呈现指数增长,随后则陡然下降.结论 证实了HUV在中国多样性的流行现状,反映了HCV不断变化的基因型流行模式;1993年至2000年期间由于“单采血浆”事件的影响,HCV在中国的感染数量经历了一段“指数”增长期.
童汪霞朱建芸雷姿颖徐启桓罗宁黄小亮
关键词:肝炎丙型贝叶斯定理分子
25例裂头蚴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分析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2年8月-2011年5月确诊的25例裂头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治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其中22例为食源性感染,1例为接触性感染;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型14例、皮肤型7例、内脏型3例、眼裂头蚴病1例。25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例内脏型患者的嗜酸粒细胞均升高,其他22例患者中仅1例嗜酸粒细胞升高;23例行寄生虫抗体全套检查,其中22例患者裂头蚴抗体阳性;14例中枢型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可见病灶;11例患者行病灶手术切除或活检术,其中8例可见虫体。该病首诊误诊率80%。经治疗后18例治愈,7例症状缓解。结论食源性感染成为裂头蚴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中枢型为主;嗜酸粒细胞检测正常不能排除该病,血清学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
莫志硕李新华雷姿颖谢冬英
关键词:裂头蚴病流行病学
广东省病原未明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1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总结病原未明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方法对广东14例临床诊断为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并经病原治疗治愈的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误诊情况和治疗疗效。结果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患者多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淡水鱼生、虾生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腹痛、皮疹,嗜酸粒细胞均明显升高,肝脏受累比例高达92.9%(13/14),受累肝脏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首诊误诊率高达78.6%(11/14)。使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驱虫治疗效果好。结论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首诊误诊率高,驱虫治疗效果好。
雷姿颖朱建芸莫志硕谢冬英
关键词:幼虫移行症内脏吡喹酮阿苯达唑
不同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自动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FA ME)panel、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9例疑似CNS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FA ME检测及mNGS,结合细菌/真菌培养,以及病毒核酸/血清学结果,比较FA ME、mNGS在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效果。结果FA ME、mNGS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9.1%,数值略高于细菌培养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真菌方面,FA ME、mNGS阳性率分别为10.7%、13.6%,均低于真菌培养(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FA ME、mNGS检测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3.6%、18.2%,高于院内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0)。结论FA ME、mNGS目前不足以代替院内常规检测,但可作为传统检测的补充手段提高CNS感染病原体检出水平。
曾国芬李晓杰梁家隐韩翔飞雷姿颖徐乐加陈兰停胡波高志良刘静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裂头蚴病1例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脑裂头蚴病临床较为少见。该文对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进行了报道。该例患者以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为主要表现,在外院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经抗结核治疗无效,转另一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检查,发现血清裂头蚴抗体弱阳性,遂转送笔者所在医院。该院对外院多次头颅MRI片进行会诊,结果提示脑裂头蚴病可能性大。予吡喹酮驱虫治疗,疗效欠佳,遂行脑裂头蚴取出术及周围炎性肉芽肿清除术。术中取出一可活动线状物,经鉴定为裂头蚴,送检脑组织病理检查亦示符合寄生虫性肉芽肿形成。术后半年复查头颅MRI提示原环形强化影消失。该例提示,临床医师须提高对脑裂头蚴病的认识水平,重视患者病史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结果。影像学增强扫描及追踪随访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雷姿颖朱建芸谢仕斌柯伟民
关键词:脑裂头蚴病磁共振成像寄生虫疾病
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意愿的调查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接种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推广新冠疫苗接种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对中山大学本科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接种意愿、新冠肺炎知识、新冠疫苗认知情况,根据接种意愿分为接种同意组以及接种犹豫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接种犹豫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完成问卷的328名大学生中,258人(78.66%)同意接种,接种犹豫组以年龄小、低年级、非医学专业为主。两组对新冠肺炎常识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担心国内疫情反复”、“响应政府号召”、“医务人员的建议对接种意愿存在重大影响”等是接种犹豫的负性影响因素,“被动要求接种”、“一年级”是接种犹豫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对新冠疫苗接种存在犹豫,有必要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责任心,从而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朱翔雷姿颖刘丹丹莫志硕
关键词:疫苗接种影响因素
不同HBeAg状态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50例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生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阳性及阴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9±9.2)岁与(46.4±12.7)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之间AST、ALT、总胆红素、清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水平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阳性组好转率为35.0%(14/40)、HBeAg阴性组为36.4%(40/110)(P=0.519);两组的HBsAg定量、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低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与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好转率分别为11.5%(3/26)、43.0%(49/114)(P=0.002)。结论不同HBeAg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化学、血清学改变及预后无明显差异,但HBV DNA载量可能对预后有影响。
莫志硕李新华雷姿颖谢冬英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乙型肝炎HBEAGHBVDNA
DNA识别受体AIM2和cGAS相关的HBV感染体外模型建立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构建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 GAS)相关的HBV感染肝细胞模型,为研究DNA识别受体在肝细胞内固有免疫的炎症作用提供媒介。方法从4种细胞系中筛选出AIM2和cGAS相对表达高的细胞系。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稳定过表达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的该细胞系。超离和纯化的方法获取高纯度高HBV病毒量的血清液,用该血清培养细胞系,3 d后通过罗氏PCR方法测定细胞上清HBV病毒量,ELISA方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结果 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4种细胞系中7721细胞系的AIM2和cGAS均高表达,其中AIM2的mRNA在各细胞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A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NTCP的7721细胞系后,感染病毒3 d后细胞上清可检测出HBV病毒和HBsAg阳性,HBeAg阴性。结论 HBV感染的7721细胞系构建成功,可利用该细胞系进行AIM2和cGAS在肝细胞内固有免疫相关研究。
黄劲莫志硕庞秀青雷姿颖李新华郑杏容高志良谢冬英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探讨及护理对策
2021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特点及护理对策,为临床FUO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分析2018年5月~8月我科收治的49例符合FUO诊断标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情况,并对FUO患者病因进行分类。结果:49例患者经各种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最终确诊47例患者,确诊率95.9%。感染性疾病32例占65.3%;结核性疾病5例占10.2%;风湿免疫性疾病8例占16.3%;肿瘤性疾病2例占4%;原因未明2例占4%;好转及治愈43例;死亡1例;未愈2例;转肝移植科及胸科医院各1例。结论:FUO患者病因复杂,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病因,明确FUO的病因谱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护理上,我们除了加强做好自身防护,认真细致的询问病史、完善的检查、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庞小群张美玲陈苑莉肖云妃雷姿颖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护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