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新

作品数:21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基金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无张力
  • 5篇无张力修补
  • 4篇修补术
  • 4篇无张力修补术
  • 3篇切除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梗阻
  • 3篇腹股沟
  • 3篇腹股沟疝
  • 3篇肠梗阻
  • 2篇胆囊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手术方式
  • 2篇术后
  • 2篇疝修补
  • 2篇疝修补术
  • 2篇细胞学

机构

  • 21篇东南大学
  • 1篇泰州普济医院

作者

  • 21篇范新
  • 17篇汤文浩
  • 13篇陈卫东
  • 12篇张亚男
  • 9篇芮宗道
  • 8篇李俊生
  • 8篇嵇振岭
  • 6篇鞠兴唐
  • 5篇尤承忠
  • 2篇叶生爱
  • 2篇高乃荣
  • 2篇柏志斌
  • 2篇王凤臣
  • 2篇柏志彬
  • 2篇秦永林
  • 2篇杨德同
  • 1篇何杰
  • 1篇瞿欢
  • 1篇芦慧霞
  • 1篇严宏立

传媒

  • 5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现代医学
  • 2篇中华疝和腹壁...
  • 2篇2009中国...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内分泌外科杂...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对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Gleevec对胰腺癌细胞中的生长抑制(GI)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胰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胰腺癌细胞周期的改变;膜联蛋白标记与碘化丙啶检测细胞的死亡及凋亡情况.结果 Gleevec对胰腺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其半数生长抑制浓度(GI50)为17~31.5mmol·L-1.Gleevec作用后胰腺癌细胞克隆形成率下降,细胞周期并无影响,未见明显凋亡细胞产生.Gleevec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而诱导细胞死亡.结论 Gleevec具有抑制胰腺癌的细胞体外生长的能力,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范新李俊生
关键词:胰腺癌甲磺酸伊马替尼
全数字化乳腺摄片、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将数字化乳腺摄片、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估三者单独应用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可以扪及乳腺肿块(<2cm)的患者行数字化乳腺摄片、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再行肿块切除常规病理检查,比较各种方法的准确率。结果在57例乳腺肿块患者中,有24例病理诊断为乳腺癌。数字化乳腺摄片和超声均能发现肿块,其中数字化乳腺摄片明确诊断乳腺癌19例,敏感性为79.17%(19/24),特异性为87.88%(29/33);超声诊断乳腺癌4例,敏感性为16.67%(4/24),特异性为96.97%(32/33);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乳腺癌21例,敏感性为87.50%(21/24),特异性为93.94%(31/33)。数字化乳腺摄片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优于超声检查(P<0.01)。数字化乳腺摄片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数字化乳腺摄片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张亚男尤承忠李俊生陈卫东范新胡浩霖郑凯尔刘万花郝悦悦何杰汤文浩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通过纳米炭示踪兔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对照研究,为纳米炭应用于胃癌的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兔胃癌病灶周围浆膜下分别注射99Tcm-SC和纳米炭混悬液(卡纳琳),记录两种示踪法检测到前哨淋巴结(SLN)的例数、SLN数目及分布情况,计算两种示踪法检测SLN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和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以及SLN和非前哨淋巴结(NSLN)的转移率。结果:纳米炭与99Tcm-SC SLN的检出率及数目,显示SLN分布情况、SLN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示踪法检测SLN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效果与放射性核素99Tcm-SC是一致的,但纳米碳示踪法具有显影快而持久、无放射性、使用方便等优点,可替代放射性核素用于胃癌的临床研究。
范新陈卫东汤文浩柏志斌
关键词:胃癌前哨淋巴结纳米炭
胆道手术的风险预测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寻找影响肝内外胆管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本院实施的肝内外胆管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遴选出31个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先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457例(次)病人发生并发症74例(16.16%),死亡18例(3.94%)。与死亡有关的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7个影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因素:①男性;②恶性病;③手术时间>4 h;④年龄>60岁;⑤低蛋白血症;⑥低钠血症;⑦高胆红素血症。当影响因素≤2个时(低危病人),并发症率为13.02%,病死率为0.55%;当影响因素>2个时(高危病人),并发症率为28.13%,病死率为16.67%;低危病人与高危病人之间比较并发症率、病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高危病人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且随影响因素个数的增多而升高。感染性并发症、梗阻性黄疸术后急性肾衰竭发生率较高。提示加强围手术期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合理纠正低钠血症,积极防治急性肾衰竭可能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手段。
严宏立范新鞠兴唐高乃荣杨德同汤文浩
关键词:预后胆道手术影响因素高胆红素血症低钠血症
急诊左半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效果。方法:对9例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1例行乙状结肠造瘘,8例行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吻合。结果:8例一期切除吻合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发生,痊愈出院。结论:适当选择病例并进行适当的术中处理,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者可以进行肿瘤切除后一期吻合。
李俊生李劲松张亚男胡洁霖陈卫东鞠兴唐芮宗道范新汤文浩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术中灌洗一期切除吻合
人工补片应用于韧带样瘤切除后腹壁无张力修补
2010年
目的对比腹壁韧带样瘤切除术后直接缝合及无张力修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0年—2002年收治7例腹壁韧带样瘤,行肿块切除腹壁直接缝合;2003年—2010年收治9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行肿瘤广泛切除术,并使用人工补片进行腹壁缺损修补。结果直接缝合患者术后平均72 h后下床活动,平均住院14 d;无张力修补患者术后6~12 h均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9 d。前者随访7年~20年,术后出现一例局部复发,一例切口疝,均行二次手术;后者随访6个月~7年无肿瘤复发及切口疝发生。结论腹壁韧带样瘤治疗需行肿块扩大切除术,术中使用人工材料进行腹壁缺损修补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率及控制复发。
张亚男瞿欢陈卫东芮宗道范新汤文浩嵇振岭
关键词:腹壁韧带样瘤人工补片腹膜前间隙
添加中链甘油三酯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营养及免疫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添加中链甘油三酯(MCT)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消化道疾病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添加中链甘油三酯(MCT)及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持续7 d,热卡为125.4 KJ/(Kg.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有下降,营养支持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与普通肠内营养相比,添加中链甘油三酯(MCT)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前白蛋白、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水平均有明显增加。结论在消化道手术后患者,使用添加了中链甘油三酯(MCT)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范新蒋小华
关键词:肠内营养中链甘油三酯膳食纤维免疫
十二指肠旁疝四例
2015年
2002年7月至2013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共收治4例十二指肠旁疝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44岁;3例患者为急性发病,病程在3 d内,1例患者为反复发病,病程为30年。主要症状为:反复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程度及持续时间不一。
钱柏锋石欣尤承忠范新陈卫东张亚男汤文浩
关键词:十二指肠旁疝平均年龄急性发病反复发病反复腹痛恶心呕吐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被引量:2
2004年
汤文浩范新嵇振岭
关键词:直肠癌
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凝血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2 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17份 ,测定胆汁中的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蛋白C抗原与活性、总蛋白S、游离蛋白S和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 二聚体抗原。结果 :胆石组胆囊胆汁中组织因子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值、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D 二聚体抗原、纤溶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组 (P <0 .0 5或P <0 .0 1) ,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以及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均低于非胆石组 (P <0 .0 5 )。结论 :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者 ,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 ,胆石病人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相比明显减低 ,从而有利于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
唐兆贺秦永林叶生爱芮宗道范新王凤臣高乃荣陈菊芦慧霞嵇振岭杨德同汤文浩
关键词:胆结石胆固醇纤维蛋白溶解凝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