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一亭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性别
  • 3篇文化
  • 2篇资本
  • 2篇裘德
  • 2篇小说
  • 2篇哈代
  • 2篇《理智与情感...
  • 2篇《无名的裘德...
  • 2篇哀悼
  • 1篇大学外语
  • 1篇大学外语教育
  • 1篇心理
  • 1篇行业特色高校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研究
  • 1篇叙述学
  • 1篇伊格尔顿
  • 1篇忧郁症
  • 1篇语言学
  • 1篇政治无意识

机构

  • 1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3篇范一亭
  • 1篇陈红薇
  • 1篇王娜
  • 1篇武静

传媒

  • 4篇国外文学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外语学刊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巴赫金复调对话理论在戏剧领域的移植被引量:13
2000年
范一亭
关键词:巴赫金戏剧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超语言学叙述学
文化、种族与性别——论《中性》的多重混杂性被引量:1
2015年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在《中性》中,混杂性概念贯穿整部小说,尤其是在文化、种族以及性别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旨在探究小说中"两希文化"的文化杂糅、移民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族融合,以及中性人卡尔身上介于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混杂。通过文化、种族与性别的多重混杂性,尤金尼德斯打破了强弱文化、优劣种族与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并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混杂性,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供弱势群体自由生存、发展、充满可能性的"第三空间"。
刘家妠范一亭
关键词:文化种族性别混杂性
阿诺德的文化观与《无名的裘德》的资本主义批判
2014年
马修·阿诺德倡导希腊精神的复兴,并试图塑造超越阶级、个人、民族的优秀文化;小说家哈代则将其笔下的威塞克斯世界塑造为一个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习俗与教育"之间的"边界之地",对阿诺德式的文化乌托邦作出了思考和回应。本论文聚焦于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劳资关系所催生的历史和社会变迁,分析哈代如何借用传统农业社会的威塞克斯的反乌托邦空间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在《无名的裘德》中,身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主人公裘德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在精神伴侣淑的影响下,他走向了阿诺德式的新希腊精神,成为了阿诺德意义上的文化使徒,最终获得了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二人试图抗争商品化、等级化了的资产阶级宗教、教育、婚姻制度,但终究以肉体与精神的毁灭印证了哈代对资本主义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阿诺德的文化观在威塞克斯的破产。
范一亭
关键词:哈代《无名的裘德》阿诺德文化资本主义批判
“资本契约”与“女英雄”——论维多利亚小说中的资本、性别与文化被引量:1
2015年
近来"女性的性别活动"(feminine labour)已日渐成为维多利亚文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论文以卢卡契的资本主义整体论为出发点,分析资本对维多利亚小说的性别和文化表征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交互影响。资本既推动又限制女性主义能动性,这一矛盾特性导致从盖斯盖尔到哈代的小说中存在女性性别活动的不均衡表现,这一规律即可称之为"资本契约"。研究表明,维多利亚小说史再现了"女英雄精神"的性别活动:作为现代个人消费主体的女主人公在典型的"婚姻情节"之中追求自由、空间、知识和权力,或斡旋劳资矛盾,或构建国家文化,又或颠覆资本主义父权制度。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维多利亚女性性别活动的内在动力,从而对维多利亚小说中资本、性别与文化的互动关联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范一亭
关键词:女英雄维多利亚小说资本性别文化
哀悼与忧郁症——论《理智与情感》中的心理与权力被引量:3
2016年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小说中性格迥异的姐妹俩在"失去所爱"时,理性的姐姐埃莉诺表现出一种"哀悼",而善感的妹妹玛丽安则进入一种"忧郁症"状态。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区分正常的"哀悼"和病理性"忧郁症",而实质上无论是"哀悼"还是"忧郁症",其背后隐含的是个体与权力在心理层面的博弈。本文梳理"忧郁症"这一心理名词在文化理论史上从弗洛伊德到巴特勒的衍变,强调精神层面主体的分裂是主体服从的基础,而"忧郁症"造成主体反对自身的转向,是权力迫使主体"服从"的必经之路。研究表明,埃莉诺的"哀悼"事实上是其在权力与个体之间成功斡旋的结果,屈从中不乏女性主义的能动性;而玛丽安的"忧郁症"则展现权力在心理层面的管制和外部规训的共同作用下迫使女性个体走向服从,而姐妹二人不同的心理症状无疑揭示奥斯丁小说的心理、性别与权力结构的关联。
武静范一亭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哀悼忧郁症权力心理性别
记忆与哀悼——《杨之后》中的机器人记忆与后人类想象被引量:1
2022年
科幻电影《杨之后》讲述了一个具有高度共情力和记忆力的“文化机器人”的死亡带给家人的情感变化。影片中,拥有与人类相似情感和记忆的机器人不再是被随意报废和替代的产品,反而成为真实介入人类生活的“伴侣物种”。影片在演绎后人类时代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中,通过伴随人类始终的记忆以及古老的哀悼活动,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增强技术以及生命政治的局限,给予后人类智能生命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也促使那些固守科技乐观主义但又饱受孤独与异化的人反思生命和救赎之路。
李长利范一亭
关键词:记忆哀悼机器人后人类
城-乡系统论视域下的资本、生态与性别——论《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的“现代社会想象”被引量:1
2021年
在泰勒的"现代社会想象"图景中,18世纪英国已成为提升经济和商业地位的时代。奥斯丁的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描述了一方面确立资本和市场为中心的有序社会,另一方面在文学、思想和语言上以准浪漫主义的姿态对文明加以情感式的抵制,而这恰恰是奥斯丁小说世界的社会系统最为关键的矛盾和推动社会次系统沟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论文在威廉斯的名著《乡村与城市》(1973)的基础上,以社会系统论为理论出发点,将奥斯丁笔下的自然生态的再现同资本、性别的话语做进一步的关联和梳理。在生态、资本与性别三重话语的交织之下,社会系统内的行动者埃丽诺、玛丽安两姐妹携启蒙理性和激进浪漫的双重姿态穿梭在城市-乡村的斗争、协商和沟通之中,小说对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城市-乡村为核心次系统的现代英国社会的想象便呼之欲出。
范一亭
关键词:系统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
女性主义的空间探索与阶级意识——论《玛丽·巴顿》中盖斯盖尔夫人的政治想象被引量:1
2015年
以盖斯盖尔夫人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早中期小说家(尤其女性小说家)大多描述了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探索,女性在工业城市空间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身体解放和政治能动性,于是女性主义的性别意识同空间政治融合在小说之中。本文以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为出发点,细致梳理出工业小说《玛丽·巴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空间以及玛丽·巴顿所代表的女性主义空间探索。——正是在这样的工业城市空间中,她才得以完成阶级意识的转化,并以无产阶级代言人的身份实现了盖斯盖尔夫人关于无产阶级整体性救赎的政治想象。
范一亭
关键词:阶级意识《玛丽·巴顿》
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70年历程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行业特色高校是国家推进重大战略领域、关键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肩负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柱、国际化科技创新支撑、全球化人文交流支点的重任。经过70年的探索与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与学校共同成长发展,历经初创起步、快速成长、改革发展和跨越进步四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服务行业有力、学科内涵丰富的外语教育体系。文章通过对北京科技大学外语教育70年历程进行梳理反思、总结提炼,探索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发展路径,以期为国内同类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
陈曦陈红薇沈崴王娜范一亭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外语教育
山姆·谢泼德《天使之城》中的“黑色洛杉矶”叙事研究
2022年
在20世纪60年代城市转型的背景下,洛杉矶城市文化的衰败引发了美国文坛的关注。当代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在其代表作《天使之城》中,将“黑色洛杉矶”叙事引入戏剧,从城市环境和文化思潮两个方面解构了“天使之城”的浪漫化迷思。一方面展现战后洛杉矶爆发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则揭露了商业资本对好莱坞艺术创作的压制与禁锢,从而揭示了剧作家对战后美国城市文化的深刻反思。
杨健林范一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