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和
- 作品数:29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的改变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次发作经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初次发作的患者,经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切手术治疗后眼压正常共36例36眼,对侧未发作眼(36眼)作为对照。术后第1、2、4周和3、6月时以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发作眼术后与对侧眼的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作眼术后第1、2、4周和3、6月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是(544.39±17.49)、(543.81±6.60)、(524.89±9.14)、(534.42±6.59)和(535.53±10.72)μm,对侧眼为(532.92±10.40)μm,术后第1、2、4周的数据与对侧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2周时发作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比对侧眼厚,术后第4周时发作眼比对侧眼薄,而术后第3月和第6月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次发作经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切术后早期中央角膜厚度增加,然后降低,远期(3和6个月)则逐渐恢复正常。
- 赵治吴燕周敏石春和
-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央角膜厚度
- 贝复舒(重组bFGF)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04年
- 赵治石春和
- 关键词:干眼症干燥综合征
- 黄斑裂孔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恢复的预测因素
- 2019年
- 目的评估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术前特征,以预测术后外界膜(ELM)的重建。方法28例(2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的IMH患者纳入研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术前黄斑区视网膜,测量黄斑裂孔基底直径(BD),ELM带鼻侧颞侧断端之间的距离(ELM缺损),ELM鼻侧、颞侧断端的垂直高度,即ELM高(鼻侧、颞侧),鼻侧、颞侧被牵拉的ELM的长度,鼻侧、颞侧黄斑裂孔高。根据术后6个月ELM带是否完整可以分为ELM带连续组ELMc和ELM不连续组ELMd。对患者手术后LogMARBCVA和手术后ELM带缺损长度,EZ缺损长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ELM接合部连续与中断的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前视力、OCT各变量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使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来区分最重要的变量并呈现预测模型。结果手术后2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术前裂孔基底长度,术前ELM断端间距,ELM牵拉的长度,平均角正切tanθ,MHI与ELM结构重建显著相关。术前ELM断端间距预测ELM重建的偏回归系数为-0.69。如果术前ELM断端间距为361μm,那么ELM重建的可能性为95%;如果术前ELM断端间距为729μm,则重建的可能性小于5%。结论ELM断端间距与IMH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恢复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其手术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 席昊澜石春和赵治贡亦清
- 关键词:黄斑裂孔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52例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对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的52例5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高。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有效地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 吴登雷石春和
- 关键词: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并发症
- 氟尿嘧啶脂质体玻璃体内注射对兔视网膜毒性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了解氟尿嘧啶脂质体玻璃体内注射对兔眼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探索其安全剂量范围。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右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其中氟尿嘧啶脂质体组,浓度分别为0.8 mg/0.1 mL,1.6 mg/0.1 mL,3.2 mg/0.1 mL,6.0 mg/0.1 mL;游离氟尿嘧啶组,浓度为1.6 mg/0.1 mL。左眼为对照眼,注射磷酸缓冲液0.1 mL。注药前后分别行双眼闪光及图形视网膜电图检查,求出双眼振幅平均值的比率(实验眼/对照眼)。注药后第28天摘除眼球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氟尿嘧啶脂质体组浓度0.8 mg,1.6 mg,3.2 mg剂量组未见视网膜电图及光镜下异常.6.0 mg氟尿嘧啶脂质体组及1.6 mg游离氟尿嘧啶组均呈现视网膜电图及光镜下异常。透射电镜在3.2 mg剂量脂质体组即发现视网膜结构异常。结论脂质体作为氟尿嘧啶的缓释载体能降低其视网膜毒性作用,其玻璃体内注射的最大安全剂量不超过1.6 mg。
- 贡亦清石春和陈逖
- 关键词:氟尿嘧啶脂质体视网膜毒性
- 两种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屈光力与散光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屈光力与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自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9例(76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切口将患者分为A组(n=29,38眼)与B组(n=30,38眼)。A组患者切口2.2 mm,B组患者切口3.0 mm。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屈光力,总散光。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高于B组,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总屈光力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患者术后1周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增大,术后1周、术后1个月总屈光力均增大,前表面屈光力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B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总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绝对值增大,前表面屈光力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B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前表面散光、总散光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导致的角膜屈光力与角膜散光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对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散光影响更大,且3.0 mm较2.2 mm切口对角膜屈光力和散光的影响更大。
- 许博董诺殷孝健石春和孟娜娜冯姝颖
- 关键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5例)分临床路径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路径诊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诊疗方法。分别统计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住院费用为(4 586.49±371.36)元,平均住院天数为(8.75±1.32)d,明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了规范的服务,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石春和贡亦清
- 关键词: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
- 角膜缘干细胞和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评价角膜缘干细胞和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35 0例 (4 5 0眼 )翼状胬肉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16 0例 (2 0 0眼 )行角膜缘干细胞和结膜移植 ,对照组 190例 (2 5 0眼 )行单纯胬肉切除 ,观察两组术后 1周、2周、4周、8周、16周视力、结膜疤痕、睑球粘连、胬肉复发的情况。结果 术后复发率治疗组 4% (8眼 ) ,对照组 30 % (75眼 ) (P <0 0 1) ;睑球粘连发生率治疗组 6 5 %(13眼 ) ,对照组 2 0 % (5 0眼 ) (P <0 0 5 ) ;结膜疤痕发生率治疗组 10 % (2 0眼 ) ,对照组 2 8% (70眼 ) (P<0 0 5 ) ;治疗组 45 % (90眼 )视力提高 ,对照组 35 % (88眼 )视力提高 (P >0 0 5 )。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和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 ,并发症少 ,不影响视力恢复 。
- 石春和谈祥玲陈新宇贡亦清
-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结膜移植
- 现代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0例分析
- 2001年
- 石春和贡亦清陈新宇谈祥玲
- 关键词:玻璃体疾病玻璃体切割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环孢霉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环孢霉素A(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取实验兔20只分别在植入药后1,2,3,5,7,9,11,14,21,28d,各取2只兔(含4眼),抽取玻璃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yA的药物浓度。结果: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体外14d内药物累积释放比率为81%。在注入玻璃体腔内28d均可检测到CyA,11d时为最高浓度1237.7ng/mL,最小浓度在第28d测为448.5ng/mL。结论: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玻璃体腔能缓慢释放CyA,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壳聚糖纳米微粒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眼后节疾病。
- 石春和兰小川
- 关键词:纳米微粒环孢霉素A玻璃体腔注射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