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芬芬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结合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端口
  • 1篇营养管
  • 1篇沙门氏菌
  • 1篇输注
  • 1篇双气囊
  • 1篇双气囊小肠镜
  • 1篇转录
  • 1篇转录组
  • 1篇转染
  • 1篇自噬
  • 1篇微小RNAS
  • 1篇细胞
  • 1篇细菌感染
  • 1篇小肠
  • 1篇小肠疾病
  • 1篇小肠镜
  • 1篇结合蛋白质

机构

  • 6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6篇王芬芬
  • 3篇张吉翔
  • 3篇李军
  • 1篇何琴
  • 1篇胡庆霞
  • 1篇冯霁
  • 1篇李五根
  • 1篇万燕
  • 1篇沈杰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肠内营养输注给药及空肠营养管冲洗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肠内营养输注给药及空肠营养管冲洗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上壳体,上壳体下表面连接有下壳体,上壳体内部设置有四通接头,四通接头上端口连接有第一空肠营养管,四通接头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冲洗管以及给...
万燕冯霁胡庆霞李军王芬芬李水凤何琴
自噬蛋白NDP52与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2年
自噬(autophagy)是哺乳动物清除入侵细菌的主要途径,可保卫宿主细胞免受细菌的损伤。核点蛋白52(nuclear dot protein 52,NDP52)——核点家族成员之一,是除p62/SQSTM1和NBR1等之外最新发现的自噬关键蛋白。它连接自噬体表面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将披上"泛素大衣"的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和化脓性链球菌)递送至自噬体内加以清除。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自噬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具体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靶点。
王芬芬张吉翔
关键词:自噬泛素沙门氏菌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揭示克罗恩病中相关的可变剪接事件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了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相关的可变剪接事件,鉴定高度关联的RNA结合蛋白及潜在的调控靶基因,以揭示CD形成过程中相关遗传调控机制。通过下载33个GSE66207RNA-seq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其中包括6个非狭窄非穿透型(B1型)样品、6个狭窄型(B2型)样品、8个穿透/瘘管型(B3型)样品和13个正常结肠样品;对四组样品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事件转录组分析、进行差异表达RNA结合蛋白与差异可变剪接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组分析发现,以正常组为参考,B1型更多基因表现为下调,B2型和B3型更多基因表现为上调。B3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比B2型多,暗示着CD病情进展为穿透后,更多基因会出现差异表达;(2)差异可变剪接转录组分析发现,CD中存在大量剪接异常,并发生在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进展中。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显示,在B1型、B2型和B3型中,参与细胞生长的基因都发生剪接异常,在B2型和B3型中发现明显的凋亡相关通路。(3)鉴定出14个调控差异可变剪接基因的RNA结合蛋白,包括:DAZL、DDX3Y、RPS4Y1、EIF1AY、TDRD1、RBM24、RNASE2、APOBEC1、NXF3、EEF1A2、RBFOX3、PALYL、RNF17和OASL。本研究对3种表型CD进行可变剪接分析发现:在CD疾病进展中,一些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关键信号通路的基因发生了差异可变剪接,而实验研究鉴定出的RNA结合蛋白参与了这些可变剪接基因的调控。
王芬芬郭丽彭成明李军温志立
关键词:克罗恩病可变剪接RNA结合蛋白
MicroRNAs与可卡因成瘾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可卡因进入体内会导致海马、前额叶皮层、中脑腹侧被盖区及伏隔核等学习记忆相关脑区的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神经递质释放的异常变化,通过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引发一系列分子事件:包括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改变神经营养因子、转录因子、即刻早期基因或染色体的结构等,并最终引起突触的可塑性,
王芬芬沈杰张吉翔
关键词:微小RNAS可卡因成瘾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
小肠CT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和未来展望
2023年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小肠CTE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在可疑小肠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未来展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3年01月疑似因小肠疾病而接受DBE和CTE检查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BE和CTE检查。比较CTE、DBE单项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对疾病的检出率。结果慢性腹泻患者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诊断阳性率为85.71%(30/35),经DB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7.14%(20/35);经CT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71.4%(25/35),DBE、CTE两者联合诊断慢性腹泻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10.35,P=0.006)。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腹痛病因的诊断阳性率为83.33%(25/30),经DBE诊断阳性率为53.33%(16/30);经CT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6.67%(17/30),DBE、CTE两者联合诊断腹痛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7.028,P=0.029)。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消化道出血诊断阳性率为84.21%(16/19),经DB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7.81%(11/19);经CTE明确诊断阳性率为52.63%(10/19),DBE、CTE两者联合诊断消化道出血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6.79,P=0.034)。经DBE、CTE两者联合明确腹胀诊断阳性率为87.5%(14/16),经DBE诊断阳性率为50%(8/16);经CTE诊断阳性率为50%(8/16),DBE、CTE两者联合诊断腹胀阳性率高于DBE或CTE单独诊断(χ^(2)=6.40,P=0.041)。结论CTE和DBE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未来,改进和优化技术、开发更有效镜头和气囊、降低操作成本、降低准备时间,加强医患交流,可提高联合应用的诊断率和操作效率。
王芬芬彭成明刘碧霞李五根李军
关键词:小肠疾病双气囊小肠镜
XPD对SMMC-7721肝癌细胞中DNp73和GADD45β的调控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人剪切修复基因人类着色性干皮病D组基因(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D,XPD)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后XPD、DNp73和GADD45β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重组质粒SMMC-7721-pEGFP-N2-XPD(XPD组)、空载质粒SMMC-7721-pEGFP-N2组(N2组),脂质体组和SMMC-7721细胞空白对照组.应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瞬时转染,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XPD基因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中DNp73以及GADD45β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变化,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下,XPD组和N2组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说明转染成功;RT-PCR检测显示:XPD组中DNp73 mRNA相对表达量较其他3组显著下调,XPD和GADD45βmRNA相对表达量较其他3组明显上调(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XPD、DNp73以及GADD45β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的差异与其mRNA各组间差异一致;MTT检测示:SMMC-7721细胞空白对照组、脂质体组、N2组、XPD组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633±0.012,0.623±0.009,0.628±0.016,0.384±0.011,XPD组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转染XPD后SMMC-7721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凋亡:转染XPD的SMMC-7721细胞凋亡显著,凋亡率达56.53%,而其他3组均未见明显凋亡.结论:XPD基因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癌基因DNp73的表达随XPD表达增加而降低,抑癌基因GADD45β则随XPD表达增加而增加,提示两者可能在XPD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王芬芬张吉翔
关键词:肝癌XPD基因转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