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19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地台
  • 5篇埃迪卡拉纪
  • 4篇同位素
  • 4篇华北地台
  • 3篇陡山沱组
  • 3篇铁矿
  • 3篇盆地
  • 3篇黄铁矿
  • 2篇扬子地台
  • 2篇氧化还原条件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微生物
  • 2篇寒武纪
  • 2篇寒武世
  • 2篇草莓状黄铁矿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地质学专业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内华达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7篇王新强
  • 14篇史晓颖
  • 7篇汤冬杰
  • 2篇裴云鹏
  • 2篇张文浩
  • 1篇张世红
  • 1篇高林志
  • 1篇陈诚
  • 1篇李斌
  • 1篇刘典波
  • 1篇蒋干清
  • 1篇杨淑娟
  • 1篇刘娟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o-U共变作为古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重要指标——进展、问题与展望被引量:20
2015年
由于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RSM)在氧化水体中化学性质保守,而在缺氧水体中还原活化并向沉积物中转移,因而黑色页岩中的RSM富集度被广泛用于古沉积环境和水体化学条件的研究。近年来不仅建立了判定海水氧化还原(redox)状态的定量指标体系,而且成功地将RSM用于盆地古水文条件重建和大气氧化水平分析,特别是Mo-U富集机理及其共变应用研究最为迅速。沉积物的Mo-U富集度主要受海水Mo-U浓度以及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盆地水文特征的控制。U在Fe(Ⅲ)-Fe(Ⅱ)还原带活化并向沉积物中转移,而Mo仅当海水中含有H2S时才向沉积物富集,因而可据Mo和U富集度的差别区分水体缺氧与硫化特征。沉积物中Mo/TOC比可大致反映沉积水体中的Mo浓度,故可用于判定同时代不同古地理条件下沉积水体的局限程度。利用Mo-U的差异性富集机制还可区分弱氧化-缺氧-硫化水体特征,并判断是否存在Mo的颗粒传输。作者对Mo-U共变用于古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进展、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汤冬杰史晓颖赵相宽王新强宋高源
关键词:氧化还原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奥陶世钾质斑脱岩——SHRIMP测年及其成因环境被引量:25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金粟山组以深水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含多层桔黄色凝灰质粘土岩。矿物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由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石英、长石和锆石等中酸性岩浆矿物,富K2O,属钾质斑脱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本区斑脱岩的源岩为中酸性岩浆成因,源于同碰撞火山弧构造环境。应用SHRIMP技术对其中的锆石进行了U-Pb测年,取得了(451.5±4.9)~(452.1±5.1)Ma、(457.5±5.1)Ma和(465.8±8.3)Ma 3组谐合年龄,前两者分别与欧美广布的Millbrig-Kinnekulle和Deicke斑脱岩同时,但15种化学组分的多元统计分析显示,金粟山组的斑脱岩与欧美同期著名的斑脱岩可能并不同源。形成本区斑脱岩的火山凝灰质可能源自沿商丹洋盆北缘展布的火山弧喷发,而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奥陶世发生的强烈沉降和沉积转换可能与北秦岭弧后盆地的拉伸与扩张密切相关。
陈诚史晓颖裴云鹏王新强
关键词:晚奥陶世钾质斑脱岩SHRIMP测年成因环境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华南伊迪卡拉纪碳同位素时空变化及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伊迪卡拉纪以地史上最突出的同位素负异常和重大的生物演化为重要特征.迄今华南伊迪卡拉纪至少已报道了4个显著的同位素负向漂移.以往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同位素变化可做为这个时期全球地层对比的工具,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可能并非如此.本文核查了华南各地伊迪卡拉系取得的碳同位素分析数据,并分两个不同时期在古地理图上投点,发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沉积环境背景下碳同位素值(δ13C)空间分布变化很大,但均显示出从浅水台地到深水盆地相区由正变负的明显趋势,变化幅度高达11‰.在纵向分布上,重要新生物类群或生态类型的出现往往发生在碳同位素由负异常向正偏转折期,在正偏期明显丰富多样.如果碳同位素负偏移反映了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过程,则碳同位素正偏期的生物群快速发展和显著负异常可能代表了有氧和缺氧/富硫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我们认为黄铁矿或硫化物的大量析出对海洋富硫状态解除有重要贡献,而后者可能是促进伊迪卡拉生物群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王新强史晓颖
关键词:碳同位素生物演化
桂西北晚古生代乐业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与演化阶段被引量:23
2008年
桂西北乐业台地是右江盆地北部典型的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从中泥盆统唐家湾组至上二叠统合山组均由碳酸盐岩构成,与北侧陆棚区多样的沉积类型及台地周边泥质—硅质岩深水沉积形成鲜明对比。台地内上古生界主要由台缘生物礁组合和礁后澙湖组合两种浅水碳酸盐沉积类型构成。地层发育与沉积特征主要受基底沉降、海平面波动、气候变化和盆地内生碳酸盐沉积速率控制。研究表明,乐业台地是在右江盆地强烈扩张、沉降过程中由扬子地台南缘破裂的微地块向盆地滑移而形成的孤立台地。它的演化经历了边缘台地(D1-D2)、孤立台地(D3-P2)和淹没台地(P3-T1)3个发展阶段。孤立台地是其最重要的主体特征,反映了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强烈扩张、沉降,扬子地台边缘拉伸、破裂,微地块向盆地滑移的构造背景。乐业孤立台地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可能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右江盆地西北部其他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
王新强史晓颖
关键词:桂西北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相盆地演化
华北地台串岭沟组砂脉中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的沉积证据被引量:13
2009年
华北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普遍发育的砂脉构造被解释为气体逃逸形成的沉积构造。在砂脉和相邻围岩中发现有自生碳酸盐沉淀和自生黄铁矿。自生碳酸盐主要由白云石组成,表现为微晶质条带或隐晶质斑块状胶结物。微晶白云石条带多出现在有机质纹层密集发育的部位,沿微生物膜两侧发育;而隐晶质斑块多以胶结物形式充填粒间孔隙或沿砂脉外缘密集产出。围岩中共生草莓状黄铁矿,砂脉中有具环带黄铁矿。这种特殊的矿物组构以及富有机质沉积和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均表明串岭沟组形成于缺氧环境。层面发育的气泡构造为砂脉的气体逃逸成因提供了支持,而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则是沉积浅层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甲烷厌氧氧化(AOM)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的产物;气体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甲烷菌活动。砂脉中发现有疑似微生物化石,围岩含古菌和硫细菌生物标志物,表明有发生AOM和BSR作用的条件。串岭沟组砂脉中识别的自生碳酸盐沉淀及其AOM成因对进一步认识中元古代古海洋与古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洋的低硫酸盐浓度,SMTZ带很浅,海底沉积层的甲烷仅少量被AOM消耗;而大量甲烷进入大气必然导致中元古代强烈的温室气候效应。
汤冬杰史晓颖刘娟王新强裴云鹏
关键词:华北地台
华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的有机碳同位素梯度和海洋分层被引量:12
2014年
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是地球历史上碳循环的重大波动期,但有关其成因和古环境意义仍存在很大分歧.为阐明这一问题,本文对华南晚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两条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的碳同位素研究.在浅水相区九龙湾.季家坡剖面,晚埃迪卡拉纪灯影组大部分δ^13Corg值在-29‰- -24‰变化;而在深水相区龙鼻嘴剖面,大部分δ^13Corg值在-35‰ - -32‰.这些新的研究结果与华南埃迪卡拉纪一早寒武世其他剖面发表的δ^13Corg数据对比表明,δ^13Corg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着巨大变化,并受岩相的明显约束.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δ^13Corg相对较高,通常大于-30‰;而在黑色页岩和暗色硅质岩为主的地层中,δ^13Corg相对较低,一般小于-32‰.这种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差异很难以存在巨大的溶解有机碳库(DOC)解释,我们认为不同微生物类群的贡献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浅水相样品中较高的δ^13Corg值(〉-30‰)与显生宙同位素变化相近,可能反映了光合作用为主的同位素分馏;而深水样品较低的δ^13Corg值(〈-32‰)可能反映了缺氧环境条件下化能自养或甲烷氧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重要贡献.这意味着在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之交扬子地台的海洋仍处于强烈分层状态,且氧化还原界面波动频繁.
王新强史晓颖GanQing JIANG汤冬杰
关键词:早寒武世有机碳同位素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盆地氧化界面的迁移与碳同位素异常被引量:20
2008年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从陆架到盆地不同剖面之间的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贵州松林剖面代表了台内盆地沉积,其δ13C值在整个陡山沱组都明显偏负(-3‰~-5‰,VPDB).位于斜坡相的五河剖面也有类似特征(-5‰~-10‰,VPDB).而在瓮安和朵丁两个台地相剖面,陡山沱组的δ13C值大致显示出两个负异常,但叠加了明显的米级变化,而且其δ13C绝对值与华南三峡地区及全球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明显不同.这种不同剖面之间的同位素差异,如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古代海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则可能记录了陡山沱盆地氧化界面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性.综合华南与全球其他埃迪卡拉系地层δ13C数据的分析表明,陡山沱盆地的δ13C变化总体上和埃迪卡拉海洋巨大的溶解有机碳储库的存在和氧化是一致的,但区域环境对新元古代同位素变化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利用δ13C异常作为时间界面进行地层对比需要更加谨慎.
蒋干清张世红史晓颖王新强
关键词:埃迪卡拉纪同位素陡山沱组
翻转课堂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以“地质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从教学模式和教材资料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来提高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并从主题教学、文献阅读和科技写作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示例。
杨淑娟王新强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埃迪卡拉纪扬子地台次氧化水体的时空演变
魏昊明史晓颖王新强
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远古时期微生物群活动的沉积标识被引量:50
2008年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一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史晓颖王新强蒋干清刘典波高林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