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 作品数:13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科研型研究生实验经费的管理被引量:2
- 2009年
- 作为一个开放、大型、综合科研实验室,每年要接受医院内外近百名研究生进行课题实验工作。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和建立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尤其在对研究生科研实验进行了合理收费,合理安排研究生之间使用实验用品后,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了较大效能。
- 张进贵李伟
- 关键词:临床医学科研诊疗水平医学教育
- IP3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评价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8月龄,体重50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IP3R拮抗剂组(S+I组)。S组和S+I组吸入2%七氟烷5 h。S+I组吸入七氟烷前10 min时腹腔注射IP3R拮抗剂2-APB 3 mg/kg,C组和S组腹腔注射同容量二甲基亚砜。七氟烷麻醉结束后当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功能,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HE染色和尼氏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和程序性坏死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P3R、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K3)和磷酸化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I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神经元[Ca^(2+)]i和程序性坏死率升高,海马神经元IP3R、RIPK1、RIPK3和p-MLKL表达上调(P<0.05);与S组比较,S+I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Ca^(2+)]i和程序性坏死率降低,海马神经元IP3R、RIPK1、RIPK3和p-MLKL表达下调(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IP3R激活介致钙稳态失衡,从而诱发程序性坏死有关。
- 李伟张琦于家旭王旭鹏尹春平周琦高明阳王秋筠
-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坏死
- Immunostimulating Properties of A Ligand of Toll Like Receptor4
- 11 mammalian Toll homologues,called Toll-like receptor (TLRs),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shown to play important...
- 李伟
- 文献传递
- 医院内临床医学科研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的探讨
- 临床医学科研实验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医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科研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整体临床医学诊疗的水平,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整个实验室有序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乏健全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多么高级...
- 张进贵李伟
- 关键词:临床医学科研医院内
- 文献传递
- 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2+)]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2+)]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 于家旭张琦尹春平李亚南李伟朱炼侯志勇王秋筠
-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坏死
- 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探讨
- 张进贵李伟
- 醋酸菌分泌多聚糖AC-1通过刺激TLR4的信号传导保护机体抵抗过敏反应和微生物感染及其抗肿瘤作用
- 目的TLR4,Toll-like receptor(TLRs)信号传导家族成员之一,参与各种微生物抗原的识别,传递信号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AC-1,一种来自于醋酸菌属xylinum菌细胞外的多聚糖,由...
- 李伟
- 关键词:微生物感染信号传导抗肿瘤作用醋酸菌
- 文献传递
- 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全麻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评价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全麻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择期首次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8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2):常规组(R组)和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组(PS组)。R组麻醉诱导和术后PCIA镇痛药为舒芬太尼;PS组麻醉诱导和术后PCIA镇痛药为艾司氯胺酮,在麻醉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Ⅱ型胸神经阻滞,其余用药2组均相同。于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30 min、术后6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时记录镇静/警觉评分(OAA/S评分)。于术前1 d和出院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术者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PS组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30 min时OAA/S评分升高,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出院时HADS评分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降低,术者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可优化麻醉效果,缓解术后早期焦虑抑郁情绪。
- 于丽丽周琦李伟宋盼盼李春雷张勤崔秀玲常玉林
-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胸神经乳房切除术改良根治性
- 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 2023年
- 目的评价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老龄SD大鼠72只,18月龄,体质量60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组(P组)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LY组)。P组和LY组尾静脉注射青年大鼠血浆100μl/次,C组和IR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次/周,持续4周。然后IR组、P组和LY组在七氟烷麻醉下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麻醉前1 h时LY组尾静脉注射LY2940020.3 mg/kg。再灌注后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Longa评分),然后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脑梗死体积。再灌注29 d时行旷场试验评估大鼠自发活动能力和焦虑样行为,再灌注30 d时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囊泡蛋白(SYN)的表达,测量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结果4组大鼠运动速度、路程以及旷场中心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IR组、P组和LY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p-PI3K、p-Akt、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降低(P<0.05);与IR组比较,P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降低,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升高,海马组织p-PI3K、p-Akt、PSD-95和SYN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增加(P<0.05),LY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LY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p-PI3K、p-Akt、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
- 于家旭李亚南张琦高明阳李伟徐芳赵娟孙然王秋筠
-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 醋酸菌分泌多聚糖AC-1通过刺激TLR4的信号传导保护机体抵抗过敏反应和微生物感染及其抗肿瘤作用
-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