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
- 作品数:11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CO与K在Cu(111)面上的共吸附及K—O复合物的形成
- 1993年
- 用HREELS方法对CO+K/Cu(111)共吸附系统(θ_k<0.1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200K),有两种不同的CO吸附状态,一种为受钾近程强相互作用下的吸附态;另一种为受钾远程弱相互作用的吸附态.在较高温度下(>200K)仅仅前者可以被观察到.根据ARUPS研究表明,受钾强相互作用下的CO分子有不同的电子态,而且吸附取向不再是直立在Cu(111)表面上.用O_2取代CO的实验结果肯定了CO和钾在Cu(111)表面上形成K—O复合物的可能.K—O复合物在钾覆盖度大于0.04时形成,即只有在钾处在退极化状态下才形成.
- 鲍世宁徐熔徐纯一李海洋朱立徐亚伯
- 关键词:一氧化碳钾
- GaP(111)面氧的热脱附
- 1990年
- 一、引言GaP是与GaAs相类似的Ⅲ-Ⅴ族半导体化合物。它在集成电路,发光器件,阴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aAs表面吸附已有了大量的研究。而对GaP表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报导用热脱附方法对GaP(111)面氧的吸附性质进行的研究。
- 朱立张训生李海洋徐亚伯
- 关键词:热脱附GAP发光器件分子吸附吸附量
- CO和K在Fe(110)面共吸附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
- 1990年
- 本工作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对Fe(110)面CO和K的共吸附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三种CO吸附状态,表现为不同的C—O振动频率,当θ_k=0.03时,存在与K近程、中程和远程三种不同相互作用的CO,当θ_k=0.06时,与K远程作用的CO吸附状态消失,近程作用的CO占据主要地位,所有CO的C—O振动频率均随CO暴露量的增加向高波数方向移动,随着表面K的增多,CO—Fe振动损失峰消失。
- 朱立鲍世宁鲍世宁徐亚伯
- 关键词:COFE共吸附HREELS
- Cu(111)面K-O复合物的形成
- 1992年
- 本工作对室温Cu(111)面CO,O_2和K的共吸附进行研究。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K的出现,室温下Cu表面上可以有分子状态的CO存在。C0与K在Cu(111)面上共吸附时,CO分子中的O可以和K形成“K-O”复合物,“K-O”复合物的形成与K在Cu表面上的状态有关。只有在K覆盖度大于0.04时,K原子出现退极化时。“K-O”复合物才被观察到。
- 朱立鲍世宁徐亚伯徐纯一
- 关键词:共吸附
- GaP(111)表面吸氧的AES及WF研究
- 1991年
- 用AES(俄歇电子谱)及Kelvin探头对Gap(111)表面吸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GaP(111)表面上有两种状态的氧存在:ⅰ)在氧暴露量小于1000L时,表面上主要是吸附状态的氧,使功函数(WF)增加;ⅱ)当氧的暴露量大于1000L后,表面发生氧化,功函减小,且有磷氧化物的升华。
- 李海洋张训生徐亚伯朱立齐仲甫
- 关键词:GAPAESWF
- CO与K在Cu(111)面上共吸附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
- 1992年
- CO在有K沉积的Cu(111)面上吸附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测量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有分子状态的CO吸附在该表面,CO分子的4σ态信号强度明显低于5σ/1π态的强度,这表明CO分子在该状态下是强烈倾斜的,低温下(~150K),有两种不同的CO吸附状态,一种只有在较高CO暴露量下才出现,而另一种则在任何暴露量下都存在,后者是一种类似于CO在室温时的吸附状态。
- 鲍世宁徐熔李海洋朱立徐纯一徐亚伯
- 关键词:分子UPS角分辨
- 微量氧污染的Ni{001}c(2×2)-Al有序合金表面上CO的分解吸附
- 1991年
- 本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得到了表面处有微量氧污染的有序表面合金,并用AES,LEED和HREELS研究了CO在该合金表面上的吸附。合金在52,75和105meV处产生三个振动峰,它们分别对应于表面上和表面Al原子以下的Al和氧原子之间的伸缩振动,在室温和低温下(135K),CO分子直立吸附在合金表面Ni原子顶位和最近邻的两个Ni原子桥位上并在250meV 和222meV处产生相应的损失峰。CO暴露量太子2.0L以后,105meV的损失峰强度随CO暴露量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这是由于吸附在表面的CO有部分分解,分解后的氧原子和Al原子结合优先占据表面以下的位置,CO的分解速率与氧污染的多少有关,氧原子越多,分解速率越快。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室温下观察到在Ni-Al合金表面上CO的分解。
- 姚军朱立吕斯骅吴思诚洗鼎昌
- 关键词:镍铝合金氧CO
- CO分子与碱金属原子在Fe(110)表面上的相互作用
- 1991年
- 本文介绍了CO分子分别与K原子或Na原子在Fe(110)表面上共吸附的研究。角分辨率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的结果表明,碱金属原子在Fe(110)表面上的存在,紫外光电子能谱中出现了结合能低于通常CO分子1π能级的新峰。该峰位于费密能级以下6.3eV处,是C0在碱金属影响下电子结构改变的结果。该峰的出现对应着CO分子处于C—O键明显减弱的状态。偏振紫外光电子能谱的研究表明:6.3eV处的谱峰联系的电子轨道有一个对称平面和一个反对称平面,分别平行于<001>晶向和<110>晶向。CO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不因碱金属原子的种类不同而改变。
- 鲍世宁朱立徐亚伯李佐志
- 关键词:COFE碱金属相互作用
- CO在K/Cu(111)表面吸附的功函数变化
- 1991年
- K覆盖的Cu(111)表面在室温下可吸附CO(可能是分解吸附),在K的覆盖度θ_k明显小于θ_(min)(θ_(min)=0.18)的范围内,室温下CO的吸附使表面功函数增大。当θ_k≥θ_(min)时,表面功函数先减小,达一极小值后再随CO暴露量增大。这一结果可以用凝胶一平板(Jelli-um-slab)模型的图象很好地解释。
- 李海洋朱立徐亚伯蔡莲珍
- 关键词:COCU功函数
- CO与K在Fe(110)面上共吸附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谱
- 1990年
- 用角分辨偏振紫外光电子谱对CO与K在Fe(110)表面上共吸附进行了研究。CO与K共吸附的Hel紫外光电子谱与清洁表面上CO的结果相比,在结合能为6.3eV处出现了一个新的谱峰。偏振紫外光电子谱的分析表明:相关的初态有一对称面,此面平行于衬底〈001〉方向。Hell紫外光电子谱中,CO的4σ态(4α_1)强度随入射角改变的结果表明CO依然近似于直立在有K覆盖的Fe表面上。
- 鲍世宁朱立徐亚伯李佐志
- 关键词:COAR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