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洋

作品数:70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理学
  • 8篇电子电信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文化科学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4篇RU
  • 11篇分子
  • 10篇
  • 9篇电子能
  • 9篇半导体
  • 8篇电子能谱
  • 8篇有机半导体
  • 8篇光电子能谱
  • 8篇C_(60)
  • 7篇单晶
  • 7篇电子谱
  • 7篇光电子谱
  • 7篇分子轨道
  • 7篇ARUPS
  • 7篇CO
  • 6篇电子态
  • 6篇一氧化碳
  • 6篇紫外
  • 6篇紫外光
  • 6篇紫外光电子能...

机构

  • 67篇浙江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温州师范学院
  • 3篇圣安德鲁斯大...
  • 2篇散裂中子源科...
  • 1篇伦敦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浙江省教育厅

作者

  • 70篇李海洋
  • 43篇鲍世宁
  • 30篇何丕模
  • 27篇徐亚伯
  • 17篇张建华
  • 17篇张寒洁
  • 12篇钱海杰
  • 11篇李宏年
  • 10篇吴悦
  • 9篇刘凤琴
  • 9篇庄友谊
  • 8篇黄寒
  • 7篇张训生
  • 6篇范朝阳
  • 6篇吴太权
  • 6篇毛宏颖
  • 5篇汪健
  • 5篇鲍德松
  • 5篇陈水桥
  • 5篇朱立

传媒

  • 22篇物理学报
  • 7篇物理化学学报
  • 4篇Chines...
  • 4篇真空科学与技...
  • 4篇真空科学与技...
  • 3篇第四届华东真...
  • 2篇中国科学(A...
  • 2篇实验室研究与...
  • 2篇北京同步辐射...
  • 1篇物理实验
  • 1篇科学通报
  • 1篇Journa...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物理教学
  • 1篇物理与工程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同步辐射装置...
  • 1篇大学物理实验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0篇2001
  • 9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luorescein有机薄膜在Ag(110)面上的生长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对在Ag(110)表面上荧光素(fluorescein)的生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与fluorescein分子轨道有关的4个特征峰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以下2.70,3.80,7.40和9.80eV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测量结果表明,fluorescein分子的三苯环平面平行衬底平面,分子的C!O轨道轴向接近于[110]晶向.
胡云玩钱惠琴陈桥毛宏颖宋飞黄寒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材料紫外光电子能谱结构和电子结构
NO在Cs/Ru(1010)表面上吸附的ARUPS研究
1997年
在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HeI-ARUPS显示在Ef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1010)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在Cs/Ru(1010)表面上的吸附,ARUPS测得在Ef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5个峰,和N2O气相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和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1010)表面上分解后可形成N2O分子的吸附。
李海洋鲍世宁张训生范朝阳鲍德松魏赛珍毛祖遂徐亚伯
关键词:ARUPS
NO在Ru(100)和Cs/Ru(100)表面上吸附的ARUPS研究
1997年
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表面的吸附,HeⅡ-ARUPS显示在Ef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4σ峰强度随HeⅡ光入射角的变化说明NO分子是倾斜地吸附在Ru表面上,其倾斜趋向于原于间距较大的〈0001〉力位。对于NO在Cs/Ru表面的吸附,ARUPS测得在Ef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五个峰,与N2O气侧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表面上分解后可形成N2O分子的吸附。
李海洋鲍世宁张训生范朝阳张建华冯小松魏赛珍毛祖遂徐亚伯
K_3C_(60)单晶膜的同步辐射光电子谱研究
2000年
在C60 单晶 ( 1 1 1 )解理面上制备出厚度约 30nm的K3 C60 单晶膜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 ,在低温下 (约 1 5 0K)测量了样品法向发射的角分辨光电子谱 .观察到K3 C60导带和价带明显的色散 .导带的光电子谱峰可清晰分辨出 4个子峰 ,这些子峰的最大色散超过 0 .5eV ,并且色散曲线与K3 C60 的一维无序晶体结构模型下的能带理论基本吻合 ,只是子带间隔差异较大 .
李宏年徐亚伯鲍世宁李海洋何丕模刘风琴钱海杰易.奎热西
关键词:单晶薄膜碳60
NO在清洁和Cs覆盖的Ru(100)表面上吸附的热脱附谱被引量:5
2000年
用热脱附谱等方法研究了NO分别在清洁和Cs覆盖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结果表明:存在两种NO分子吸附态(a1,a2),脱附温度分别处于325℃和550℃附近.Cs的存在增加了Ru(1010)表面上a2态的吸附位置,提高了该态的脱附温度.Cs在Ru(1010)表面上的存在同时促进了吸附NO分子的分解.NO在Ru(1010)表面上分解后形成吸附O原子和N原子.N原子复合以N2在约500℃附近脱附,同时Cs的存在也促进了N2O的形成.在Cs覆盖的Ru(1010)表面上,N2O的脱附温度约在425℃.
张寒洁颜朝军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汪健徐纯一徐亚伯
关键词:一氧化氮热脱附谱
CO与K在Cu(111)面上的共吸附及K—O复合物的形成
1993年
用HREELS方法对CO+K/Cu(111)共吸附系统(θ_k<0.1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200K),有两种不同的CO吸附状态,一种为受钾近程强相互作用下的吸附态;另一种为受钾远程弱相互作用的吸附态.在较高温度下(>200K)仅仅前者可以被观察到.根据ARUPS研究表明,受钾强相互作用下的CO分子有不同的电子态,而且吸附取向不再是直立在Cu(111)表面上.用O_2取代CO的实验结果肯定了CO和钾在Cu(111)表面上形成K—O复合物的可能.K—O复合物在钾覆盖度大于0.04时形成,即只有在钾处在退极化状态下才形成.
鲍世宁徐熔徐纯一李海洋朱立徐亚伯
关键词:一氧化碳
银(110)表面苝有序薄膜电子态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运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对银(110)表面上有机分子(perylene)的生长进行了研究.有机分子价带的4个特征峰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以下3.5、4.8、6.4和8.5eV处.当有机薄膜约为单分子层(厚度为0.3nm)时,在银(110)表面上形成C(6×2)的有序结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SP)的测量显示:在界面处的分子平面平行于衬底.在银(110)表面稳定性很高,随着对衬底加热,有机材料发生脱附,在140℃以下没有观察到分解现象.
黄寒严欣澂毛宏颖陈桥钱惠琴张建华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材料紫外光电子能谱结构和电子结构
K_3C_(60)单晶薄膜制备及表征被引量:1
2000年
根据K在C60 晶体中的扩散系数分析了在C60 (1 1 1 )单晶解理面上制备K3 C60 单晶膜的实验条件。对制备出的样品进行了角分辨光电子谱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确实为K3 C60 单晶 ,并首次观察到K3 C60 的能带色散。
李宏年徐亚伯鲍世宁李海洋钱海杰易.奎热西刘风琴
关键词:有机超导体
CO与Cs在Ru(101-0)表面上的共吸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CO与Cs在Ru(101-0)表面上共吸附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结果表明:CO在有Cs覆盖的Ru(101-0)表面上有两种吸附状态,除了与CO在清洁表面上相似的一种吸附状态以外,还有一种新的吸附状态,它的C—O伸缩振动频率比前者低得多.在CO暴露过程中,CO分子首先吸附在低C—O伸缩振动频率的状态,随着CO覆盖度的增加,两种吸附状态的C—O伸缩振动频率都向高频方向移动.两种吸附状态的C—O伸缩振动频率也与Cs的覆盖度有关.当CO覆盖度饱和后。
李海洋鲍世宁张训生范朝阳徐亚伯
关键词:一氧化碳
薄膜表面的分形特征被引量:9
1999年
在计算机上用随机数相加的方法产生了一个分形表面,对这个表面的模拟测量表明,z方向分辨率变化对分形维数测量结果影响很小,x、y方向分辨率降低时会导致测量结果统计误差增大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测量了沉积在三种不同基底上的Au膜的分形维数.测得Au/陶瓷的分形维数D=2.15,Au/光学玻璃的分形维数D=2.06.Au/载玻片上各点的分形维数较不一致.同时讨论了多图方法中各单图曲线之间不衔接的原因.
汤晓明魏赛珍毛祖遂李海洋陈晓峰郑永铭
关键词:表面粗糙度分形维数STMMBE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