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理学
  • 4篇电子电信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半导体
  • 6篇电子能
  • 6篇电子能谱
  • 6篇有机半导体
  • 6篇紫外
  • 6篇紫外光
  • 6篇紫外光电子能...
  • 6篇光电子能谱
  • 5篇乙烯
  • 5篇RU
  • 4篇电子态
  • 4篇乙炔
  • 4篇
  • 3篇分子
  • 3篇分子轨道
  • 2篇单晶
  • 2篇电子结构
  • 2篇对称性
  • 2篇脱附
  • 2篇热脱附

机构

  • 23篇浙江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温州师范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圣安德鲁斯大...

作者

  • 23篇张建华
  • 20篇鲍世宁
  • 17篇李海洋
  • 16篇何丕模
  • 11篇吴悦
  • 9篇庄友谊
  • 8篇张寒洁
  • 5篇刘凤琴
  • 5篇毛宏颖
  • 5篇钱海杰
  • 5篇黄寒
  • 3篇魏赛珍
  • 3篇汪健
  • 3篇毛祖遂
  • 3篇徐亚伯
  • 2篇李宏年
  • 2篇施申蕾
  • 2篇吴太权
  • 2篇钱惠琴
  • 2篇汪茫

传媒

  • 6篇物理学报
  • 4篇物理化学学报
  • 4篇真空科学与技...
  • 3篇第四届华东真...
  • 2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科学通报
  • 1篇Chines...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同步辐射...

年份

  • 2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 2篇199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金属铋薄膜导电特性和粗糙度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本论文利用真空镀膜方法在云母片上生长半金属Bi薄膜 ,测量了薄膜生长厚度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并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研究了云母表面半金属薄膜电阻变化与薄膜粗糙度间的关系。生长初始阶段 ,薄膜先形成孤立的三维小岛 (典型高度 1nm ,直径 10nm ,间距 10nm) ,随后互相聚结形成网状结构 ,薄膜不导通 (R≥ 2 0MΩ) ,粗糙度随膜厚增加而减小。当等效厚度d =1.74nm时 ,薄膜导通 (R≤ 13MΩ) ,薄膜的形貌变为有小孔洞的连续状结构 ,粗糙度在此厚度附近达到最小值然后又增大。随着薄膜继续生长 ,连续状结构的厚度增加 ,薄膜电阻随之迅速减小 ,当d≥ 2 .4nm时薄膜电阻趋近于稳定值 2kΩ。
徐建峰张建华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薄膜生长薄膜电阻导电特性粗糙度
有机半导体二萘嵌苯在Ru(0001)表面上有序结构的电子态
2004年
在Ru(0 0 0 1)表面上 ,四个与有机半导体二萘嵌苯 (Perylene)分子轨道相关的谱峰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以下 4 5、6 3、7 2、9 9eV处。在界面处它们的结合能相对较低 ,反映了界面处有机吸附层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 ,衬底中的电子部分地转移到了有机分子的一个或几个轨道上了。低能电子衍射的结果表明 :当沉积厚度接近一个单层时 ,Perylene分子在Ru(0 0 0 1)表面上形成一种类似 (4× 4 )的有序结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的结果表明 :Perylene分子平面平行于Ru(0 0 0 1)表面 ,而分子的长轴沿 [10 0 0 ]方向取向。随着衬底温度的上升 ,有机半导体材料在Ru(0 0 0 1)表面以脱附的形式逐渐减少 ,在 15
黄寒毛宏颖张建华张寒洁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二萘嵌苯RU紫外光电子能谱
Rb_3C_(60)单晶薄膜制备及Rb)3C_(60)/C_(60)相界面稳定性研究
2002年
通过控制蒸发源电流、源和样品间距及扩散时间 ,室温下在C60 单晶 (111)解理面上制备出Rb3 C60 。用低温同步辐射角分辨光电子谱测量了样品的能带结构。观察到的能带色散表明样品为单晶薄膜。用X光电子谱首次研究了Rb3 C60 与C60相界面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低于约 4 2
陈晓李宏年吴太权张建华庄友谊吴悦鲍世宁李海洋徐亚伯钱海杰刘风琴易.奎热西
关键词:碳60富勒烯
Ru(1010)表面上正己烷分子轨道的对称性
本文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和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正己烷分子在Ru(101?0)表面上吸附与分解。在低温下(160K),与正己烷分子相关的三个谱峰分别在费米能级以下7.8、9.5和11.0eV处。角分...
吴悦庄友谊张建华池贤兴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正己烷分子轨道对称性
文献传递
己烯在Ru(1010)表面价带电子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在200K以下己烯(C6H12)可以在Ru(101珔0)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偏振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谱(ARUPS)结果表明,己烯分子在垂直于衬底表面并沿衬底表面<12珔10>晶向的平面内,己烯分子的轴向沿<12珔10>晶向倾斜.随着衬底温度的提高,到200K以上,己烯分解生成新的碳氢化合物.己烯分解后,πCH分子轨道能级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了0.2eV,同时己烯中C的1s能级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了0.3eV.
张建华庄友谊吴悦鲍世宁刘凤琴奎热西.易卜拉欣钱海杰
关键词:己烯脱氢电子结构催化剂
NO在Ru(100)和Cs/Ru(100)表面上吸附的ARUPS研究
1997年
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表面的吸附,HeⅡ-ARUPS显示在Ef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4σ峰强度随HeⅡ光入射角的变化说明NO分子是倾斜地吸附在Ru表面上,其倾斜趋向于原于间距较大的〈0001〉力位。对于NO在Cs/Ru表面的吸附,ARUPS测得在Ef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五个峰,与N2O气侧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表面上分解后可形成N2O分子的吸附。
李海洋鲍世宁张训生范朝阳张建华冯小松魏赛珍毛祖遂徐亚伯
聚乙烯醇缩甲醛(PVF)有机膜上沉积金属膜的XPS研究
1996年
介绍了在聚乙烯醇缩甲醛(PVF或Formvar)膜上蒸镀Au,Pd和Ag金属膜,用XPS研究其表面与界面的化学组分与价态。实验发现,在PVF膜上蒸镀Au,Pd和Ag后,三种不同价态的C1s相对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表明金属原子在PVF膜上的沉积是化学吸附。
魏赛珍毛祖遂张建华卓志云郑永铭
关键词:聚乙烯醇缩甲醛金属膜
银(110)表面苝有序薄膜电子态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运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对银(110)表面上有机分子(perylene)的生长进行了研究.有机分子价带的4个特征峰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以下3.5、4.8、6.4和8.5eV处.当有机薄膜约为单分子层(厚度为0.3nm)时,在银(110)表面上形成C(6×2)的有序结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SP)的测量显示:在界面处的分子平面平行于衬底.在银(110)表面稳定性很高,随着对衬底加热,有机材料发生脱附,在140℃以下没有观察到分解现象.
黄寒严欣澂毛宏颖陈桥钱惠琴张建华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材料紫外光电子能谱结构和电子结构
C_2H_4在清洁和有Cs覆盖的Ru(0001)表面吸附的TDS研究被引量:8
2001年
用热脱附谱 (TDS)方法研究了乙烯 (C2 H4)在Ru(0 0 0 1)表面上的吸附 .在低温下 (2 0 0K以下 )乙烯可以在清洁及有Cs的Ru(0 0 0 1)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衬底温度升高至 2 0 0K以上时 ,乙烯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 ,乙烯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C2 H2 ) .在清洁的Ru(0 0 0 1)表面 ,乙烯有两种吸附状态 ,脱附温度分别为 2 75K和 36 0K .而乙炔的脱附温度为 35 0K .在Ru(0 0 0 1)表面有Cs的存在时 ,乙烯分解为乙炔的概率增大 ,乙烯和乙炔的脱附温度均随着Cs覆盖度的增加而提高用热脱附谱 (TDS)方法研究了乙烯 (C2 H4)在Ru(0 0 0 1)表面上的吸附 .在低温下 (2 0 0K以下 )乙烯可以在清洁及有Cs的Ru(0 0 0 1)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衬底温度升高至 2 0 0K以上时 ,乙烯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 ,乙烯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C2 H2 ) .在清洁的Ru(0 0 0 1)表面 ,乙烯有两种吸附状态 ,脱附温度分别为 2 75K和 36 0K .而乙炔的脱附温度为 35 0K .在Ru(0 0 0 1)表面有Cs的存在时 ,乙烯分解为乙炔的概率增大 ,乙烯和乙炔的脱附温度均随着Cs覆盖度的增加而提高 .
庄友谊吴悦张建华张寒洁李波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关键词:乙烯热脱附谱化学吸附
C_2H_2,C_2H_4与K在Ru(100)表面上共吸附的UPS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利用紫外光电子谱 (UPS)对乙烯 (C2 H4)和乙炔 (C2 H2 )气体在Ru(10 10 )表面的吸附及与K的共吸附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当衬底温度超过 2 0 0K ,乙烯即发生脱氢反应后 ,σCH 和σCC 能级均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 .在室温下 ,σCH和σCC 能级位置与乙炔在Ru(10 10 )表面的吸附时的分子能级完全一致 .乙烯发生脱氢反应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衬底温度从 12 0K升到室温 ,Ru(10 10 )表面上乙炔的σCH 和σCC 能级均未发现变化 .室温下乙炔仍然可以在Ru(10 10 )表面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有K的Ru(10 10 )表面上 ,室温时σCC谱峰几乎消失 .碱金属K的存在促进了乙炔的分解 .
张建华吴悦庄友谊张寒洁汪健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刘凤琴奎热西.易卜拉欣钱海杰
关键词:乙烯乙炔共吸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