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锋
- 作品数:18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聚集解决模式在提高小肠CT三维成像检查患者依从性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聚集解决模式在提高小肠CT三维成像检查患者依从性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小肠CT三维成像检查的患者,按系统编号单双数分为两组,纳入本研究。常规护理由对照组执行,聚集解决模式护理由观察组执行。对比两组扫描图像质量,抑郁(SDS)、焦虑(SAS)评分,依从性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间扫描图像质量总满足率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组间患者对检查依从性以及对检查过程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在提高小肠CT三维成像检查中实施聚集解决模式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扫描图像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检查依从性,患者对检查过程具有更高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陈丽芬叶锋黄毅民
- 关键词:依从性
- 寰枢关节及椎动脉三维CT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应用
- 段少银吕绍茂赵慧毅梁昆如闵凡锦林清池叶锋康泰山
- 该项目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的影像解剖及三维有限元建模”(编号:30870690),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编号:3502Z20064008)。国外引进螺旋CT机及图...
- 关键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在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检查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1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男93例,女37例,年龄37~84(63±9)岁。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04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26例)。测量光谱CT图像上胃癌肿瘤最大径、动静脉期40、50、6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CT值(表示为CT40 keV、CT50_(keV)、CT60_(keV)、CT_(70ke))、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光谱曲线斜率(K_((40-70)))。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在光谱CT上静脉期CT40_(keV)、CT50_(keV)、CT60_(keV)、CT70_(keV)、IC值、NIC值、Zeff、K_((40-70))及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较低、病理T分期较高、癌胚抗原阳性占比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其中代表性参数为静脉期Z_(eff):8.4(8.2,8.5)比8.2(8.1,8.3);癌胚抗原阳性占比:34.6%(36/104)比7.7%(2/26)](均P<0.05)。由癌胚抗原和静脉期VZ_(eff)联合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各参数,其中最佳参数回归联合模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5(0.759~0.894)、83.65%、73.08%。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静脉期各参数及CEA有助于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其中多参数联合模型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 洪燕玲张雨珊叶锋刘争进康江河王金岸曾强
-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
- 能谱CT小肠造影定量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的效能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究能谱CT小肠造影(ECTE)在评估克罗恩病(CD)活动度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CD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D活动指数(CDAI)评分将其分为A组(缓解期和轻中度活动期)和B组(重度活动期)。比较两组ECTE病变最严重处肠壁厚度、CT值、碘值差异,分析各参数与CDAI的相关性,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获得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B组肠壁厚度、CT值、碘值明显高于A组(P<0.05);各定量参数与CDAI呈现中度相关(r=0.589,0.587,0.568,P均<0.001);如各定量参数诊断CD活动度的ROC曲线显示,Youden指数对应cut-off值分别为8.29mm、85.00HU、1.94mg,其中重度活动期碘值诊断效能最高。结论:CD活动度分级在ECTE定量特征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为快速评估CD病情提供参考。
- 叶锋岳鑫康江河段少银
- MSCT评价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程度与左心室收缩功能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MSCT在评价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的同时测定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2例接受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包括46例单纯软斑块致冠状动脉狭窄(软斑块组,又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和186例冠状动脉正常者(正常组)。以测量血管直径法,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I~Ⅳ组,并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 轻度、中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正常组间ESV值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DV、SV、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50%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75%时,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明显。MSCT可准确、可靠地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
- 康江河梁昆如段少银叶锋吕绍茂蔡国祥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 CT三维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包括寰齿关节脱位和寰枢外侧关节脱位,目前诊断主要依据X线摄片、CT扫描及少量 MRI检查,临床中上述影像检查方法只能直接显示寰齿关节脱位,对寰枢外侧关节脱位往往显示不理想、确定
- 段少银蔡国祥林清池叶锋黄锡恩梁昆如
- 文献传递
- MSCT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硬化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GE128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同时,测定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3例MSCT冠状动脉造影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为4组:Ⅰ组钙化积分为0,0〈Ⅱ组≤100,100〈Ⅲ组≤400,Ⅳ组〉400)。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测量血管直径法分为Ⅰ~Ⅳ组(Ⅰ组正常,Ⅱ组为轻度狭窄≤50%,50%〈Ⅲ组为中度狭窄≤75%,Ⅳ组为重度狭窄〉75%)。并计算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结果(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关系:组问两两比较,EF值,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V值,仅重度狭窄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轻度组及中度狭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V值,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值,重度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关系:组间两两比较,EF值,正常组与轻度、中度钙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V值,仅重度狭窄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轻度组及中度狭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V值,正常组与轻度狭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管径狭窄的增加,左室收缩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增加,左室收缩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及左室收缩功能定量评价方面准确、可靠,一次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同时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功能。
- 康江河梁昆如叶锋吕绍茂段少银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老年患者左心室功能
- CT三维成像观察寰枢关节功能位解剖(英文)被引量:2
- 2008年
- 学术背景:临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标准不明确,可疑诊断多,探讨新的诊断方法及诊断依据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人寰枢关节功能位解剖及位置关系,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设计:单样本自身对比。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对象:实验于2003-06/2004-11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CT室进行。随机选取正常志愿者53例,男27例,女26例,年龄4.5~75岁,平均31.2岁,无颈部外伤或颈部疾患史。受试者或监护人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Plus4型螺旋CT机,SUN magic veiw 1000工作站及配备的三维重建软件,对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寰枢关节CT螺旋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其中21例加作右、左旋转位。主要观察指标:①错位寰枢外侧关节面吻合情况。②齿突侧距对称情况。③寰齿关节间隙。④左、右旋转位寰枢外侧关节面移位最大经线。⑤左、右旋转位的最大旋转角度。结果:①53例中立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寰枢外侧关节上、下关节面对齐,寰齿关节间隙为1.0~3.3mm;齿突侧距不对称24例,占45.28%。②21例旋转位显示寰枢外侧关节上、下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关节面吻合面积缩小约1/2~2/3,移位关节面宽度为5.76~8.18mm;齿突侧距中立位对称时齿突向旋转侧偏移,不对称时齿突偏移程度减轻或无改变;寰齿关节间隙无变化。结论:CT三维成像能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功能位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 段少银叶锋康江河
- 关键词:寰枢关节CT三维成像
- 能谱CT低剂量颅底区减影融合CTA技术与临床应用
- 2020年
- 目的:比较能谱CT颅底区减影融合CTA(BRSF-CTA)与数字减影CTA(DS-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深入探讨BRSF-CTA技术参数,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方法:把临床怀疑脑血管病的144例者行头颈CTA联合成像,分成A组(DS-CTA)组和B组(BRSF-CTA)组,每组72例。对所有CTA检查均行VR、MIP、CPR分析后,比较两组技术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在显示颈内动脉在颈段、颅底段、颅内段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而在颈内动脉颈段、大脑中动脉的CT值和其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分别为7.81±0.86mGy、697.63±79.34mGy.cm、2.16±0.25mSv,6.16±0.59mGy、380.86±42.76mGy.cm、1.18±0.13mSv,辐射剂量降低了42.2%,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中诊断3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颅底动脉瘤7例。BRSF-CTA技术可直观、形象、多角度显示颅底动脉瘤与前床突和载瘤动脉的位置关系,并优势展示1例颈动脉床突孔,2例瘤体近前床突小于5mm,1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并显示其瘤体的细小动脉分支。结论:BRSF-CTA技术降低了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满意,显示颅底骨质解剖、变异、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关系较DS-CTA清楚直观。BRSF-CTA实现细小目标结构显示,可弥补DS-CTA不能显示瘤体小分支的不足,为外科手术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 蔡国祥钟华段少银王金岸康江河叶锋肖东健
- 关键词:融合技术动脉瘤
- 基于CT数据心血管图像后处理创新与应用
- 段少银蔡国祥叶锋林清池吕绍茂康江河张丹彤梁昆如钟华
- 技术领域:医药卫生。主要内容:项目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颈内动脉三维影像解剖与有限元建模”(编号:81071214),厦门市卫生局项目“64层螺旋CT心脏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编号:WSK0662),国家科技部(20...
- 关键词:
- 关键词: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