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启文

作品数:12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6篇2型糖尿
  • 6篇2型糖尿病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症
  • 2篇评分
  • 2篇自杀
  • 2篇网络
  • 2篇2型糖尿病发...
  • 2篇标志物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弹力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型心
  • 1篇血栓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体育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郑启文
  • 11篇陈大方
  • 6篇胡永华
  • 6篇武轶群
  • 5篇吴涛
  • 2篇方贻儒
  • 2篇杨甫德
  • 2篇张留伟
  • 1篇王子平
  • 1篇陈林
  • 1篇陈林
  • 1篇黄颐
  • 1篇安彤同
  • 1篇孙静
  • 1篇陈致宇
  • 1篇卓明磊
  • 1篇张岩
  • 1篇王玉艳
  • 1篇贾佳
  • 1篇霍勇

传媒

  • 9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年份

  • 8篇2020
  • 3篇2013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和心境障碍问卷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 探讨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和心境障碍问卷(MDQ)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MINI-SCID)评价1478例双相障碍或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依据MINI-SCID对自杀意念进行自杀风险分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L-32和MDQ用来筛查双相障碍及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可行性,筛选与自杀风险相关的条目.结果 1478例患者中,692例(46.8%)无自杀风险,271例(18.3%)为低自杀风险,284例(19.2%)为中自杀风险,231例(15.6%)为高自杀风险.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和MD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障碍Ⅰ型中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MD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障碍Ⅱ型中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和MD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L-32量表中的1(需要的睡眠比平时少)、29(喝咖啡比平时多)、31(喝酒比平时多)、32(比平时服用更多的药物)项(OR分值别为1.382、1.623、1.817、1.354,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24~ 1.698,1.116~2.359,1.242~2.658,0.960 ~1.909),MDQ中2(容易发脾气,经常大声指责别人,或与别人争吵、吵架)、4(比平时睡的少,而且不想睡)、13(花钱太多,使自己或家庭陷入困境)项(OR分值别为1.265、1.330、2.382,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6 ~1.590,1.066 ~1.660,1.721~3.297)均进入自杀风险相关因素模型.HCL-32和MDQ评估双相障碍Ⅰ型自杀风险相关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62.结论 HCL-32与MDQ筛选双相障碍Ⅰ型自杀意念相关危险因素尚可,但对于双相障碍Ⅱ型及抑郁障碍效果不佳.
刘艳红陈林司天梅郑启文陈大方杨甫德段艳平苏允爱方贻儒
关键词:自杀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林刘艳红郑启文项玉涛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未遂
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该文从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建模角度,重点介绍了芬兰、丹麦、泰国、美国、中国目前糖尿病风险评分过程中引入变量的异同。提出未来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建模不仅需要考虑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郑启文胡永华陈大方
关键词:风险评估
2型糖尿病精准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20年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12月发布的第8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全球约有4.25亿成年人患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个数字将上升至6.29亿[1]。中国是糖尿病大国,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0.9%,糖尿病前期的比例约为35.7%;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发病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人群的患病率高达5.9%[2]。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可分为四大类.
郑启文车前子杨君婷陈大方
关键词:分子标志物健康干预
基于欧洲人群公共数据的代谢综合征多组分共享遗传研究
2020年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探讨不同性状共享的遗传组分对各性状贡献的大小,探索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间的共享遗传基础。方法利用欧洲人群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腰围、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统计数据以及连锁不平衡评分数据,采用R 3.5.0软件的GenomicSEM软件包构建跨性状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cross-trait LDSC),计算各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应用共同因子分析探讨不同性状共享的遗传组分对各性状贡献的大小。结果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显著正向的遗传相关性(r_g=0.8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腰围均具有负向的遗传相关性(r_g值分别为-0.61、-0.41),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享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享遗传因素对腰围、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3个性状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456、0.678和-0.903。结论在代谢综合征多组分的相关性状中,欧洲人群收缩压与舒张压,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存在一定程度的共享遗传。
周泽宸郑启文车前子陈思马雨佳武轶群吴涛胡永华陈大方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SCLC免疫治疗的疗效,并探索其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47例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疗效相关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47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8例(38.3%),疾病稳定11例(23.4%),疾病进展18例(38.3%),客观缓解率(ORR)为38.3%,疾病控制率(DCR)为61.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3个月。免疫单药治疗13例(27.7%),ORR为15.4%,DCR为53.8%,中位PFS为2.7个月。免疫治疗联合其他药物治疗34例(72.3%),ORR为47.1%,DCR为64.7%中位PFS为5.4个月。一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14例(29.8%),ORR为85.7%,DCR为100%,中位PFS为9.1个月。免疫治疗的最佳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状态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均无关(均P>0.05)。使用PD-L1单抗(P=0.001)、免疫联合其他治疗(P=0.002)、一线使用免疫治疗(P<0.001)的ORR更高。女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中位PFS为12.0个月,明显长于男性患者(4.4个月,P=0.038);一线免疫治疗、PD-L1治疗及联合方案治疗患者的中位PFS有延长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并不是影响SCLC患者免疫治疗后中位PFS的独立因素(HR=3.777,95%CI为0.974~30.891,P=0.054)。结论:免疫治疗在SCLC的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一线尽早使用免疫治疗,采用免疫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并使用PD-L1单抗的患者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PD-L1表达状态对SCLC免疫治疗的预测作用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仲佳郑启文赵军王子平吴梅娜卓明磊王玉艳李俭杰杨雪陈含笑安彤同
关键词:免疫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2型糖尿病患病影响的遗传修饰作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采用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对2型糖尿病患病影响的遗传修饰作用,为对2型糖尿病进行精准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1—2012年建立的基于北京市房山社区的心脑血管慢性病队列,最终共纳入5144名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行为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体检检查等信息,使用Berlin量表采集其OSA临床特征信息,对2型糖尿病相关的2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并采用加权遗传风险评分计算研究对象的遗传风险。使用SAS 9.4软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SA风险、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患病的关联和联合作用。结果(1)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体质指数、体育锻炼、饮酒和吸烟等因素后,OSA高风险人群相较于OSA低风险人群具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OR=1.381,95%CI:1.193~1.599,P<0.01);高糖尿病遗传风险人群比低糖尿病遗传风险人群有着更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OR=1.587,95%CI:1.309~1.925,P<0.01)。(2)在中、高糖尿病遗传风险的人群中OSA高风险能够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中风险人群:调整后OSA高风险的OR值为1.439,95%CI为1.170~1.769,P<0.01;高风险人群:调整后OSA高风险的OR值为1.422,95%CI为1.073~1.885,P<0.05)。低糖尿病遗传风险人群中,OSA风险高低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一步分析两因素联合作用,高遗传风险与OSA高风险之间存在联合作用,能够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调整后OR=2.331,95%CI:1.758~3.090,P<0.01)。结论OSA高风险对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存在遗传个体差异,OSA高风险和高遗传风险评分具有联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代晓彤郑启文车前子陈思马雨佳周泽宸武轶群吴涛胡永华陈大方张留伟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男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危险因素模式与随访结局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综合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多个危险因素与随访结局的关系,为STEMI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2期(CSCAP-2)是2015年立项开展的国家医疗质量改善项目,于2015—2018年共调查了全国23个省市236家医院的20800名STEMI患者。利用CSCAP-2资料,首先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根据7项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对15677名男性STEMI患者进行分类,判断其危险因素模式。其次,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危险因素模式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的关系。本研究采用R 3.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研究对象可分为中青年少病、中年超重、中老年正常体重以及老年多病4种危险因素模式,分别占32.6%、31.6%、19.9%和15.9%,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模式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对象在4种模式中的MACCE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老年多病模式(15.9%)、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11.1%)、中年超重模式(9.3%)和中青年少病模式(6.3%);全因死亡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老年多病模式(9.2%)、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4.9%)、中年超重模式(2.9%)和中青年少病模式(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青年少病模式的患者比,MACCE的发生风险在中年超重模式(HR=1.5,95%CI:1.3~1.7)、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HR=1.8,95%CI:1.6~2.1)以及老年多病模式(HR=2.7,95%CI:2.3~3.1)的患者中均显著升高。与中青年少病模式的患者比,死亡风险在中年超重模式(HR=1.7,95%CI:1.3~2.2)、中老年正常体重模式(HR=3.0,95%CI:2.3~3.9)以及老年多病模式(HR=5.7,95%CI:4.4~7.3)的患者中也显著升高。结论男性STEMI患者可分中青年少病、中年超重、中老年正常体重、老年多病4种危险因素模式。不同危险因素模式患者其MACCE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不同,可为STEMI患者的精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陈思车前子郑启文张岩贾佳武轶群霍勇陈大方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常用评价方法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建立并最优化糖尿病2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优化提供分析框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2011—2012年北京市房山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队列调查,于2014年进行随访调查。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疾病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定。排除基线调查为糖尿病的患者,最终纳入3127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糖尿病2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调整原始模型参数构建新模型1、2、3,从整体表现、区分度、校准度3个方面评价模型预测性能,确定最优模型。绘制决策分析曲线评价最优模型净收益。采用R 3.6.1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研究人群的糖尿病2年发病率为5.98%。建立的原始模型参数包括吸烟、降脂药使用史、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与体质指数共5个变量。新模型1在原始模型基础上纳入糖尿病家族史变量,与原始模型相比,预测能力改善最大为最优模型,净重新分类指数为0.044(95%CI:0.004~0.084),决定系数为0.325,Brier得分为0.04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95%CI:0.856~0.903),在最优切点处的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79.4%;Hosmer-Lemeshow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部验证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870~0.879)。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模型和最优模型的净收益均高于全人群策略,但二者净收益无较大差异。结论净重新分类指数可有效评估模型的改进程度,建议研究者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选取恰当的指标或方法综合评估模型的性能,优化模型的预测能力。
马雨佳车前子郑启文陈思周泽宸杨君婷武轶群吴涛胡永华张留伟陈大方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栓弹力图不同界值对老年人群出血或梗阻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各指标现有界值对老年人群发生出血或梗阻事件的预测效果,并为该老年人群寻找到各指标用于预测的最佳界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TEG检测、年龄≥65岁、同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40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TEG检查结果、卧床史、药物史以及疾病史;观测其出血或梗阻事件的发生情况。用研究对象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比较TEG的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最大振幅(MA)、凝固角(ANGLE)4项指标及其联合指标预测出血或梗阻事件发生的价值和能力。结果随访期内25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78例患者发生梗阻事件。TEG现有界值不适用于在老年人群中进行梗阻的预测,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利用ROC曲线为各指标重新划分最佳界值,各指标的新界值分别为R=7.0 min、K=1.5 min、MA=63.5 mm、ANGLE=67.1°。将4指标并联组成的联合指标预测效果更佳,AUC达到0.602 8,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34.7%。利用ROC曲线为各指标预测出血事件重新划分的最佳界值分别为:R=7.8min、K=2.3 min、MA=50.5 mm、ANGLE=53.7°。将R和MA并联后的联合指标,AUC达到0.658 3,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7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TEG的R和MA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建立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出血或梗阻的识别和预测,对老年人群预防出血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郑启文白洁陈大方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梗阻出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