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素玲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乙型
  • 5篇肝炎
  • 4篇乙型肝炎
  • 4篇病毒
  • 3篇肝炎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皮素
  • 2篇槲皮素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米夫
  • 2篇拉米夫定
  • 2篇8-BR-C...
  • 2篇ECA-10...
  • 1篇点突变
  • 1篇点突变分析

机构

  • 7篇河南中医学院...
  • 2篇郑州大学
  • 2篇解放军第15...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赵素玲
  • 7篇任伟宏
  • 4篇赵志娟
  • 3篇李延卿
  • 3篇孙蕾
  • 2篇吴景兰
  • 2篇顾侦芳
  • 2篇宫璀璀
  • 1篇苏安英
  • 1篇赵航
  • 1篇张岱

传媒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2012全国...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草药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药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抑制乙肝病毒突变中的效果,筛查可用于预防乙肝病毒突变的中药或联合制剂。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中药组、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中药联合拉米夫定组...
任伟宏张岱李延卿赵航孙蕾赵素玲
关键词:拉米夫定基因变异中草药
31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RT区全长测序及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对接受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P基因RT区全长测序并分析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0例,收集LAM治疗后患者的血清,采用直接PCR产物基因测序法对HBV RT区碱基进行测序,后对测序数据用Chromas 223软件进行分析,找出HBV P基因RT区基因的变异位点和相应的氨基酸,进一步分析HBV耐药突变模式。结果 1)310例患者出现位点变异的有135例(43.5%),变异位点24个;2)基础变异位点和频率:rtM204 v/I 111例(82.20%),rtS213T 8例(5.92%),rtC256S 4例(2.96%),3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异模式和频率:rtM204I 39例(28.89%),rtM204V+rtL108M 25例(18.51%),rtM204V+rt204I+rtL180M 11例(8.15%),rtM204I+rtL180M 6例(4.44%),rtM204V+rtL180M+rtV173L/M 5例(3.70%),rtS213T 5例(3.70%),rtM204V+rtL180M+rtV207M/L/I 4例(2.96%),rtM204V 4例(2.96%)等;4)rtM204V还可伴随rtT184 I/S/M、rtA181T、rtC256S、rtS213T、rtL229V等位点变异。结论拉米夫定长期治疗可引起主要耐药位点rtM204 v/I突变,并常有rtL180M、rtV173L、rtS213T、rtC256S、rtV207M/L等一系列补偿性耐药位点伴随;单位点突变除rtM204I一种外,还存在rtS213T、rtM204V等突变模式;联合突变模式多数包含rtM204位点,但也存在rtS213T+rtL187I、rtC256S+rtF221Y等突变模式。
任伟宏孙蕾赵素玲顾侦芳
关键词:肝炎病毒拉米夫定
血清HBsAg与HBVDNA定量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并探讨两者的相关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HBsAg阳性的患者135例,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其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其血清中HBVDNA载量。结果 135例患者中HBeAg阳性的61例,HBVDNA阳性的87例,其HBsAg和HBeAg浓度值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3(P<0.01)、0.550(P<0.01),HBsAg与HBeAg的r值为:0.699(P<0.01)。结论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载量及HBeAg浓度均成高度正相关,可较好的反应HBV的复制水平,便于临床开展应用。
任伟宏赵素玲赵志娟张学东
8-Br-cAMP和槲皮素对Eca-10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观察 8 Br cAMP和槲皮素 (quercetin)对Eca 10 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贴壁培养的Eca 10 9细胞随机分成 3组 ,Br组 :加 8 Br cAMP至终浓度为 2× 10 5mol/L ;Q组 :加槲皮素至终浓度为 4 3μmol/L ;C组 :不加任何药物 ,只加入新培养液培养。 3组在同等条件下继续培养 4 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 ,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 ,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细胞DNA降解情况。结果 :2实验组细胞中G2 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P <0 .0 1)。细胞凋亡百分率 :2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r组和Q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中Br组和Q组皆呈DNA“梯样型”带 ,对照组未呈现DNA降解。结论 :8 Br cAMP和槲皮素皆可阻滞Eca 10 9细胞于G2 M期 ,并进一步诱导Eca 10 9细胞凋亡。
任伟宏宫璀璀吴景兰赵素玲赵志娟苏安英
关键词:8-BR-CAMP槲皮素ECA-109细胞食管癌
8-Br-cAMP和槲皮素对Eca-109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 8 Br cAMP和槲皮素对人食管癌Eca 10 9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Ca2 + ]i)的影响。方法 :将贴壁培养的Eca 10 9细胞随机分成 3组 ,Br组 :加 8 Br cAMP至终浓度为 2× 10 5mol/L ;Q组 :加槲皮素至终浓度为 4 3μmol/L ;C组 :不加任何药物 ,只加入新培养液培养。 3组细胞同时培养 4 8h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3组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结果 :对照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为 5 9.2± 8.1,Br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为6 3.3± 8.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Q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为 113.3± 12 .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任伟宏宫璀璀吴景兰赵素玲顾侦芳
关键词:CA^2+8-BR-CAMP槲皮素ECA-109细胞食管癌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cccDNA与HBV DNA、HBsAg和HBeAg定量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定量检测血清中HBV ccc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HBV感染者8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中HBVcccDNA及HBV DNA,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eAg。结果 83例患者中HBV DNA阳性62例,其中HBV DNA载量≥105拷贝/mL者40例,血清HBV cccDNA阳性28例(70.00%);HBV DNA载量<105拷贝/mL者22例,血清HBV cccDNA阳性2例(9.09%),不同DNA载量组HBV ccc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HBV cccDNA阳性率分别为70.00%(28/40)和4.65%(2/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cccDNA定量值与HBV DNA、HBsAg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中HBV cccDNA水平可同时反应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血清HBV cccDNA含量可作为观察HBV复制情况和评价抗病毒疗效的相关血清指标。
任伟宏赵素玲李延卿赵志娟孙蕾熊慧陶慧卿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DNA共价闭合环状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
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rtS213T单位点突变分析
2010年
HBV P基因区是病毒复制的主要功能单位,也是抗病毒药物开发的主要靶标。P基因区变异是多位点的,发生突变以后对所用药物产生耐受,是阻碍其临床应用、降低其作用的主要原因。HBVP基因区rtS213T作为伴随位点可与rtM204V位点联合突变,导致拉米夫定耐药,但也常可见到rtS213T位点单独变异,但rtS213T单位点变异是否与抗病毒治疗有关尚不清楚。
任伟宏赵素玲赵志娟李延卿陶慧卿熊慧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干扰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