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与探讨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慢性收缩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本院就诊的心力衰竭(慢性收缩性)患者60例,随后将这6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培哚普利治疗,而观察组在培哚普利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比索洛尔药物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律、心功能指标以及超声心电图左室结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慢性收缩性)患者采取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谭晓红
- 关键词:比索洛尔培哚普利心力衰竭慢性收缩性
- 关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临床效果的研究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0例参与研究,分析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心功能分级为I级的患者手术前为13.33%,手术后为33.33%;IV级的患者手术前为10%,手术后为0%;手术后6min步行距离手术前为(163±52.7)m,手术后为(226±73.5)m(P<0.05);手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心率均值、心胸比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 谭晓红
- 关键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支架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3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目的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tue combined degenet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的病因、临床表现、血液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沈阳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3例 SCD 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维生素 B_(12)含量可能不是检测体内维生素 B_(12)含量的指标。尚有遗传因素,包括内因子缺陷、内因子-维生素 B_(12)(Cb1-IF)受体结构先天异常等,导致维生素 B_(12)合成的降低,可能是患者血清 B12浓度正常的原因。首发症状多为末梢型周围神经病,脊髓损害以后索最明显,侧索中锥体束,脊髓小脑束均可受累。脑及脊髓 MRI 呈现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了解 SCD 的病因、临床特征及 MRI 表现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有帮助。
- 谭晓红
- 关键词:亚急性联合变性血液学改变磁共振成像
-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
- :探索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设置未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
- 谭晓红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病理特征
- 通心络胶囊联合依那普利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对血浆中cTnⅠ、BNP、ET的影响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依那普利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利钠肽(BNP)和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DCM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cTnⅠ、BNP和E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LVEF、LVESD、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联合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0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cTnⅠ、BNP和E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依那普利可显著改善DCM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中cTnⅠ、BNP和ET水平。
- 李辉孙艳萍谭晓红甘雨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通心络胶囊依那普利B型利钠肽
-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UAP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维持量组和常规量组,各60例。常规量组每天给予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治疗;高维持量组每天给予氯吡格雷100 mg+阿司匹林100 mg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并随访6个月,统计血管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高维持量组降低幅度优于常规量组(P<0.05);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改善(P<0.01),高维持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量组(P<0.05或P<0.01);高维持量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67%和5.00%,而常规量组分别为15.00%和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维持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在减轻UAP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效果更显著,且不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 李辉孙艳萍谭晓红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
- 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爽石磊孙艳萍佟安铭陈彤谭晓红吴丹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1例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谭晓红
- 关键词:延髓背外侧综合征HORNER征椎动脉闭塞共济失调球麻痹
- 血糖水平对老年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将114例脑梗塞患者分为二组:糖尿病组48例,非糖尿病组66例。并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高血糖组脑缺血性损害范围大,短期内预后不良。结论: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估计脑梗塞范围及预后的重要参数。
- 谭晓红
-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塞CT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出血风险比较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比较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院外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时的轻微出血风险。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PCI的STEMI患者520例。按出院时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种类分为替格瑞洛(n=293)和氯吡格雷(n=227)两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轻微出血风险,并分析影响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出血事件参照出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BARC)出血定义。结果:替格瑞洛组总体出血(35.2%vs 17.3%,P<0.001)和轻微出血(32.4%vs 13.3%,P<0.001)发生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严重出血(1.0%vs 0.0%,P=0.261)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格瑞洛治疗(OR=3.420,95%CI:1.910~6.124,P<0.001)、女性(OR=2.123,95%CI:1.142~3.937,P=0.017)和低体重(OR=0.979,95%CI:0.959~0.999,P=0.043)是发生轻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非出血者相比,轻微出血者增加了阿司匹林(14.4%vs 5.4%,P=0.001)和P2Y12受体抑制剂(3.6%vs 0.5%,P=0.017)减量的比例。结论:STEMI患者长期服用替格瑞洛时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但主要为轻微出血,发生率近1/3。服用替格瑞洛、女性和低体重是发生轻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 宋莉谭晓红赵汉军刘臣周鹏谭宇盛兆雪李健楠周金英陈润真颜红兵
- 关键词:心肌梗死氯吡格雷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