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国富

作品数:3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粒度
  • 1篇东南
  • 1篇涌潮
  • 1篇正演
  • 1篇图解法
  • 1篇盆地
  • 1篇琼东南盆地
  • 1篇粒度参数
  • 1篇粒度分析
  • 1篇解法
  • 1篇环境演化
  • 1篇古近纪
  • 1篇海侵
  • 1篇反演
  • 1篇沉积动力
  • 1篇沉积环境
  • 1篇沉积环境演化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蔡国富
  • 2篇吴伊婧
  • 2篇邵磊
  • 2篇尚帅
  • 2篇范代读
  • 1篇高磊
  • 1篇乔培军
  • 1篇张艳伟

传媒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钱塘江河口北边滩涌潮沉积作用与特征被引量:11
2012年
涌潮是地表过程非常特殊的地质营力,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破坏力极强的高能事件且塑造了典型的沉积地貌特征.涌潮及随后的急流为一高流态(Fr>1.0)的强紊流(Re>104),流速可达每秒数米,非常类似于浊流,却明显有别于常规的潮流.钱塘江涌潮是世界上最强的漩滚涌潮,2010年5月在涌潮最强的河段北岸开展了水文观测,采取边滩沉积物短柱样进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占潮周期约1/10时长的涌潮及紧随其后的急流和流速骤降的涨潮流共同控制了涌潮河段沉积物再悬浮、搬运与沉积作用.在强烈紊流与快速沉积共同作用下,涌潮沉积物一般分选较差,发育块状层理、递变层理,常见底冲刷构造,层内发育包卷层理与泄水构造等,C-M图上缺失牵引流沉积组分等.这些也是浊流沉积常见的特征,但涌潮是以浅水环境强烈变形的潮波为动力机制,在其快速回复到常规潮汐作用之后,可在中高潮滩形成和保存具典型潮汐层理的沉积层.除了差别迥异的沉积构造特征外,涌潮沉积(tidal bore deposit,TBD)与潮成砂、泥质沉积(tidal sandy or muddy deposit,TSD或TMD)的粒度特征也差异显著,可用粒度参数散点图加以区分,其中平均粒径:TBD>TSD>TMD,分选系数:TMD>TBD>TSD(值大分选差),偏态与峰度值均为TSD>TBD>TMD.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涌潮沉积学、古代涌潮沉积相与环境及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
范代读蔡国富尚帅吴伊婧张艳伟高磊
关键词:涌潮沉积动力粒度分析
图解法与矩值法计算的潮汐沉积粒度参数之差异及其原因解析被引量:20
2014年
采用Folk-ward图解法(GM)、Friedman-Johnson矩值法(MMFr)和McManus矩值法(MMMc)公式,分别计算了杭州湾顶一钱塘江河口中高潮滩短柱状样395个砂、泥质纹层的粒度参数。比较分析发现,除平均粒径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外,随着矩值法阶矩数的增加,彼此关系变得越复杂而无法直接相互替代。MMMc矩值法未采用传统统计学法计算偏态和峰度值,目前二者的物理意义尚不清楚,其适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两种矩值法计算的粒度参数差别较大,鉴于目前MMFr矩值法应用更广泛且物理意义明确,建议统一使用MMFr公式以便于对比研究。砂、泥质(纹)层的粒度参数特征差异明显,沉积物组分分析(反演)进一步表明,二者由各自特征的粗、细组分构成,与各自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相符合。由此认为,取样时选相同或单一动力沉积单元进行粒度分析是重要的。运用正态分布函数二组分叠置法(正演)较好地模拟出矩值法与图解法偏态与峰度的复杂关系,其中主次组分的百分含量和众数差值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细组分(次组分)含量的减少,矩值法偏态和峰度值都相应增加,细微地反映了粒度分布的整体变化趋势。但图解法偏态和峰度值发生先增加,到达某一拐点后再减小,这与其只采取有限的若干特征值进行统计和忽略尾部(〈5%部分)特征有关。与图解法峰度计算公式}匕较,偏态计算公式多了一项对(φ16-φ84)部分的描述,可能是偏态拐点出现的位置在细组分百分含量为35%的原因。图解法与矩值法各具优势,但图解法对于次组分和尾部特征的表述具有不一致性,而矩值法在此方面具有趋同性,更适合于建立统一标准,开展粒度参数的物理意义解释。
蔡国富范代读尚帅吴伊婧邵磊
关键词:粒度参数图解法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海侵及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20
2013年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古生物及地球化学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纪的海侵历史与沉积环境演化进行了分析。琼东南盆地古近纪经历了始新世陆相沉积向渐新世海相沉积的转变,盆地北部凹陷带自崖城组三段沉积晚期开始发生明显海侵,从而使得下渐新统崖城组与上渐新统陵水组形成截然不同的沉积格局。崖城组沉积环境为半封闭古海湾,与广海沟通有限,构造沉降控制了区域海平面的升降,持续而较缓慢的海侵使得沉积体系丰富多样,中央凹陷带两侧持续且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潮坪和潟湖等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陵水组沉积环境为开阔海,以滨、浅海相为主,在陵水组二段全区海侵明显,全球海平面变化对区域海平面的上升具有较大影响。琼东南盆地是南海海盆西部及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中最早发生海侵的盆地之一,南海的初始扩张是盆地发生初始海侵的主要原因。
蔡国富邵磊乔培军梁建设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海侵沉积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