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江陶

作品数:61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主题

  • 53篇小麦
  • 16篇育种
  • 11篇基因
  • 8篇抗病
  • 7篇籽粒
  • 5篇杂交
  • 5篇小麦品种
  • 5篇抗性
  • 5篇倍体
  • 4篇杂交小麦
  • 4篇穗发芽
  • 4篇染色体
  • 4篇籽粒硬度
  • 4篇小麦种
  • 4篇麦种
  • 4篇发芽
  • 4篇高产
  • 3篇性状
  • 3篇易位
  • 3篇杂种

机构

  • 56篇四川省农业科...
  • 11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凉山州西昌农...
  • 3篇四川省种子管...
  • 3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甘孜州农科所
  • 1篇内江市农业科...

作者

  • 61篇罗江陶
  • 51篇郑建敏
  • 48篇蒲宗君
  • 30篇李式昭
  • 27篇万洪深
  • 15篇杨漫宇
  • 9篇杨恩年
  • 8篇李俊
  • 6篇刘登才
  • 6篇郝明
  • 5篇伍玲
  • 5篇夏先全
  • 4篇张连全
  • 4篇朱华忠
  • 4篇袁中伟
  • 4篇叶慧丽
  • 4篇魏会廷
  • 3篇吕季娟
  • 2篇甯顺腙
  • 2篇代寿芬

传媒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四川农业科技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遗传
  • 1篇中国种业

年份

  • 5篇2024
  • 15篇2023
  • 1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研究
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可诱导遗传学改变。普通小麦是由栽培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节节麦天然杂交,杂种F1通过基因组自动加倍形成的异源六倍体物种。小麦有众多的外源物种,其中许多物种都为多倍体。小麦与外源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不同,...
罗江陶
关键词:普通小麦远缘杂交
文献传递
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
2024年
川麦61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优质材料34756为母本、自育品系SW9262为父本杂交,其后以该组合F_(1)为母本、抗病材料20828为父本配置三交组合,通过混合选择法和系谱选择法选育出的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王德君李成霞
关键词:抗病材料母本
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被引量:19
2019年
品种系谱蕴含亲本来源、选育方式、亲缘关系等大量信息,对揭示农作物品种演变特点、规律并最终指导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四川省1936~2017年间326个小麦品种的系谱信息,对育种方式、亲本构成、高频亲本及骨干亲本的变化、遗传贡献、易位系及人工合成种质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川省育种家从大量材料中选用387个直接亲本,采用杂交育种等方式,配制数千个组合,从256个组合中选育出314个品种,对四川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为优异的材料基础。四川省小麦育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主要依靠引进材料、地方品种到自主创制材料的过程;高频亲本、骨干亲本随育种进程推进而逐渐变化。易位系和人工合成种质对四川省小麦育种贡献巨大。育种目标的一致性必然导致遗传多样性散失和遗传基础脆弱,今后重点应加强资源的创制、保护和利用。本文通过育成品种的系谱梳理,对四川省小麦的育种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和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蒋云刘于斌王相权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育种系谱易位系
基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硬度预测方法
本发明属于小麦硬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硬度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分别选取硬粒小麦、多穗小麦以及粒用小麦样品,确保样品数量足够,以满足建模和验证的需要,采用小麦清洗机清洁小麦样品,清洗时...
刘培勋蒲宗君郑建敏罗江陶邓清燕李晓叶邓皓然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混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小麦病害防治方法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混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混合剂由仙人掌提取物和蜡状芽孢杆菌菌悬液按照用量比为3‑5g:10mL混合而成,所述蜡状芽孢杆菌菌悬液的有效活菌数为5ⅹ10<S...
夏先全叶慧丽魏会廷肖万婷罗江陶邓清燕郑建敏蒲宗君
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利用小麦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川麦1247全生育期较四川大面积推广中熟品种提早4~5 d,较晚熟品种提早7 d。与其他品种相比,川麦1247的抽穗期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从灌浆3个阶段来看,川麦1247的灌浆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较短,而灌浆渐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较高。从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来看,早熟品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灌浆速度,且灌浆高峰的峰值高。利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分型表明,川麦1247含光周期基因Ppd-D1a、春化基因vrn-A1、Vrn-D1a以及正向控制千粒重基因(TaSus2-2A、TaGASR-7A、TaGW2-6B、TaSus1-7B、TaGS1a和TaGS-D1a)的聚合效应可能是川麦1247在早熟、高产性状上表现优良的重要原因。【结论】川麦1247灌浆速率高,可以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聚合早熟、高产相关优异功能基因资源。因此,川麦1247在当前生产上和早熟小麦育种中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郑建敏刘泽厚王琴罗江陶万洪深伍玲
关键词:灌浆特性功能基因
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红外显微成像小麦种皮厚度测量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红外显微成像小麦种皮厚度测量仪,包括主体底座和第一调节机构,所述主体底座的内侧中部安装有用于定位防移动的定位机构,用于高度调节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设置于主体底座的上方一侧。该具有定位结构的...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万洪深刘培勋李式昭杨漫宇
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 944.6~6 087.8 kg/hm^(2),总平均5 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吕季娟郑建敏万洪深罗江陶杨漫宇伍玲
关键词:小麦国家区试产量性状
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川麦44在其衍生后代中的遗传贡献被引量:9
2019年
为明确小麦骨干亲本川麦44的遗传特性,利用小麦660KSNP芯片对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川麦44在6个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为23.77%~72.63%,平均为48.58%,衍生品种存在遗传偏亲现象。川麦44特异性标记在不同染色体和染色体组中分布不均匀,衍生品种中特异性标记数具有B染色体组>A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的共同特征。在除1B和6A外的染色体上,共筛选出52个川麦44高遗传率片段,片段长度为0.10~76.20Mb,其中5B上的片段数量最多,累计长度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骨干亲本川麦44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刘于斌蒲宗君
关键词:骨干亲本育种SNP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被引量:6
2021年
川麦104是西南麦区近年来选育的主栽小麦品种,为研究其高产、抗病遗传特性,利用3种小麦基因芯片(660K SNP、50K SNP和35K SNP)对川麦104及其双亲川麦42、川农16进行分析,探究川麦104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在能定位于小麦不同染色体的SNP中,川麦104中与双亲相同的共有等位变异位点数目远多于其他类型位点,分别占定位位点总数的75.90%、74.21%和81.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SNP位点在染色体A、B和D基因组中分布不均匀;3种基因芯片扫描结果显示,在D基因组中来源于川麦42的遗传位点数均多于川农16。从21条染色体分布来看,川麦104中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7A、1B、2B、5B、1D和5D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7A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在6A、3B和4B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6A和4B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功能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川麦104中绝大多数的优良等位基因均同时继承于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在少部分重要性状上,川麦104还分别继承了双亲中的优良等位基因。这些优良基因正是川麦104在产量、抗性等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分子基础。
李式昭王琴郑建敏朱华忠李俊万洪深罗江陶刘泽厚伍玲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