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建敏

作品数:92 被引量:309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9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72篇小麦
  • 21篇基因
  • 18篇育种
  • 11篇抗病
  • 10篇小麦品种
  • 9篇籽粒
  • 7篇性状
  • 7篇发芽
  • 7篇高产
  • 6篇锈病
  • 6篇杂交
  • 6篇穗发芽
  • 6篇条锈病
  • 6篇抗性
  • 6篇分子标记
  • 5篇杂交小麦
  • 5篇水稻
  • 5篇化学杀雄
  • 4篇亲本
  • 4篇人工合成小麦

机构

  • 91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重庆大学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凉山州西昌农...
  • 4篇四川省种子管...
  • 4篇内江市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绵阳市农业科...
  • 2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江苏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西昌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襄阳市农业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92篇郑建敏
  • 70篇蒲宗君
  • 53篇罗江陶
  • 44篇李式昭
  • 32篇万洪深
  • 19篇李俊
  • 15篇杨漫宇
  • 13篇杨恩年
  • 12篇伍玲
  • 11篇朱华忠
  • 8篇饶世达
  • 7篇杨梅
  • 6篇夏先全
  • 5篇廖晓虹
  • 5篇郑家奎
  • 5篇张涛
  • 4篇李浦
  • 4篇蒋云
  • 4篇杨武云
  • 4篇杨莉

传媒

  • 10篇西南农业学报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四川农业科技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农村百事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遗传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16篇2023
  • 1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产量、抗病性等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6%和14.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1.4%。采用DPS软件进行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川麦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稳定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1’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能够抵御频繁爆发条锈病和偶发白粉病的四川气候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川麦51’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郑建敏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
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国审小麦川麦601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川麦601于2016年通过四川省审定、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川麦601产量的影响,根据四川的生态条件实际,在川东丘陵地区南部县、川中浅丘地区梓潼县、川西平原地区广汉市3个基地进行本次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裂区为氮肥处理,裂裂区为密度处理,设3次重复。广汉基地施氮水平分别为75kg/hm^(2)、120kg/hm^(2)、165kg/hm^(2),种植密度分别为180×10^(4)株/hm^(2)、210×10^(4)株/hm^(2)、240×10^(4)株/hm^(2);南部基地施氮水平分别为105kg/hm^(2)、150kg/hm^(2)、195kg/hm^(2),种植密度分别为195×10^(4)株/hm^(2)、240×10^(4)株/hm^(2)、270×10^(4)株/hm^(2);梓潼基地施氮水平分别为120kg/hm^(2)、165kg/hm^(2)、210kg/hm^(2),种植密度分别为210×10^(4)株/hm^(2)、240×10^(4)株/hm^(2)、270×10^(4)株/hm^(2),研究不同的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对川麦601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地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产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适宜种植密度为240×10^(4)株/hm^(2),施氮量为105kg/hm^(2);在浅丘地区,随着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的增加,其产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适宜种植密度为270×10^(4)株/hm^(2),施氮量为165kg/hm^(2);在平原地区,随着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的增加,其产量呈上升趋势,其适宜种植密度为240×10^(4)株/hm^(2),施氮量为165kg/hm^(2)。
王德君罗江陶郑建敏邓清燕刘培勋蒲宗君
关键词:施氮量种植密度
小麦单株脱粒拷种一体机
本发明公开了小麦单株脱粒拷种一体机,包括机体,机体顶部设有脱粒机构,脱粒机构设置于脱粒腔内,脱粒腔内设有辊面相互配合的主动辊、从动辊,脱粒腔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脱粒机构下侧设有鼓风分离机构,鼓风分离机构下侧设...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万洪深刘培勋李式昭杨漫宇涂洋
一种选育小麦条锈病持久抗性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小麦抗病育种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采用混合小种高压鉴定和多代回交技术,将苗期抗病基因与Yr18等成株期抗病基因结合,高效培育得到条锈病持久抗性育种材料的选育方法。本方法可为抗锈育种提供优异中间材料。
蒲宗君郑建敏罗江陶杨恩年李式昭
影响浓香型白酒大曲质量的小麦原料关键品质参数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小麦是制作白酒大曲的主要原料,明确优质大曲对小麦原料的品质需求对于专用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极为关键。2018~2020年,选择4个代表性品种(川麦104、绵麦367、西科麦8号和蜀麦1671),设置6个施氮水平(0、45、90、135、180、225 kg/hm2),在长江上中游麦区4个生态点(四川广汉、梓潼、西昌、湖北南漳)开展试验,评价了不同条件下出产的小麦原料的主要品质性状和制作的浓香型大曲质量。结果表明,年份、地点、品种对大曲感官指标及化学参数都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影响。2019年的大曲感官总评分较2020年高9.7%,四川广汉和湖北南漳点大曲感官总分均值分别为44.6和44.3(总分60),与四川西昌点(39.7)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西科麦8号和川麦104感官总分均值分别为45.4和43.8,显著(P<0.05)高于绵麦367(42.2)和蜀麦1671(42.0)。施氮量对大曲感官评分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的化学参数(酸度、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测试值均符合“QB/T 4259-2011浓香大曲”要求的范围。不同统计方法下,与大曲感官评价有关联的小麦品质参数有所差异。和其他参数相比,样品粉碎度与大曲感官评分关系更为密切,对于感官评分≥45的样品,粉碎度25%、50%和75%的分位数值分别为70.5%、72.3%和73.8%。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的容重、降落值和面团吸水率,且有中等偏高的粉质率以及适宜粉碎度的小麦原料适于大曲生产。
李朝苏任勇佟汉文刘于斌吴晓丽李明刘淼郑建敏吴舸高春保凌冬唐清张正刚汤永禄
关键词:小麦浓香型大曲施氮量
一种用于病虫科研用田地保湿装置
本发明涉及虫害科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病虫科研用田地保湿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转动安装有车轮,壳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壳体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推架,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腔室,第一腔...
夏先全邓清燕魏会廷肖万婷叶慧丽罗江陶郑建敏蒲宗君吕季娟敬华英
微型数控谷物膨化机
本发明公开了微型数控谷物膨化机,具体涉及谷物膨化机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上固定设有隔音垫,所述隔音垫内侧固定设有隔热垫,所述隔热垫内侧固定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内部底端镶嵌有加热片,所述外壳一侧固定设有立板,所述内...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万洪深刘培勋李式昭杨恩年
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近年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对品种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性和品种表现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对四川小麦品种,在相对理想的栽培环境条件下,籽粒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R1、R2、R3是影响小麦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和R1的作用最大。在10份材料中,3个大粒型品种(川麦43、川麦42和川麦60)为本试验灌浆特性优良型品种,其特点是灌浆速度R快,最大灌浆速率Rmax大,且灌浆速率在灌浆中后期也处于高水平状态。因此,在保证现有品种灌浆时间的基础上,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充分保障灌浆中后期的高水平灌浆状态,能有效提高当前四川小麦的粒重。
李式昭朱华忠郑建敏蒲宗君伍玲
关键词:小麦品种灌浆特性粒重
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刘于斌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育种
两个不同籽粒硬度小麦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小麦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粮食作物,为全球45亿人提供日常蛋白和能量摄入的20%。弄清小麦籽粒硬度遗传基础,对于改良小麦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为探讨不同硬度小麦种子的分子基础,本实验选用西南麦区2个硬度差异极显著的小麦品种川麦66和蜀麦969,从蛋白水平上分析其种子蛋白差异表达情况,利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tandem mass tags)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及其功能和通路等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鉴定并定量了有效蛋白6020个,其中显著差异表达蛋白113个,在软质麦川麦66中上调表达的69个,下调表达的44个。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共富集到65个GO条目,达到极显著富集水平的包括生物过程的1个条目、细胞组成的1个条目和分子功能的6个条目。推测营养库活性类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类蛋白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类蛋白可能参与小麦籽粒硬度形成。籽粒硬度相关蛋白可能主要分布于细胞胞外区,具有防御作用。从系统发育分析推测,puroindolines蛋白及其同源蛋白,可能既作为小麦籽粒贮藏蛋白,同时还能作为酶抑制剂调控籽粒发育。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小麦籽粒硬度遗传机制提供了参考。
刘培勋马小飞万洪深郑建敏罗江陶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籽粒硬度TMT蛋白质组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