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
- 作品数:11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石油钻井爬行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油钻井爬行器,涉及石油钻井探测技术领域,包括顶壳,所述顶壳外壁的底部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均安装有承重柱,所述顶壳的内壁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外壁的底部通过转轴活动...
- 王长伟鲁永辉卫东峰杨兴刘晶静马金凤张怀远陈建明李治军
- 延长油田富县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长8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岩石学、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长8油层组地层、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进行系统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对储层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室内的岩心观察,野外的露头观察、铸体薄片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实验手段和数据,探讨了储层控制因素,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表明,富县区在长8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亚相沉积。长石砂岩作为主要的砂岩类型在该区的长8油层组发育,胶结物主要为绿泥石和碳酸盐。富县区延长组长8油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
- 杨兴李晓锋
- 关键词:储集层
- 吴起庙沟油田配注方案调整分析
- 2019年
- 吴起油田庙沟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性油藏。自2008年注水开发以来,地层能量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但注水开发过程中也存在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参数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区注水开发效果,针对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油田开发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确保油田产能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对深入掌握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杨兴
- 关键词:吴起油田注水开发
- 抽油杆断脱机理解析及防断脱技术的运用被引量:2
- 2012年
- 抽油杆的段拓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对油田抽油杆柱断脱的实际问题,抽油杆断脱的实际原因可认为是疲劳破坏、机械磨损以及腐蚀损坏,针对不同抽油杆断脱的原理和机制还应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
- 杨兴刘凤霞
- 关键词:抽油杆
- 一种油田开发用快速取样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油田开发用快速取样装置,包括底座、伸缩箱和机箱,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支架和支撑块,支撑块的上方设置有油泵,支撑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取样盒,支架的上表面开设有滑口,滑口的内...
- 李晓锋张瑞乾杨兴
- 一种CO<Sub>2</Sub>窜流及受效方向的动态确定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提供一种CO<Sub>2</Sub>窜流及受效方向的动态确定方法,通过将油藏的生产井、注入井和井间的孔道假设为孤立系统,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构建出井间动态受效方向的多注多采多元线性模型,并将多注多采系统的多元线...
- 刘晶静孙兵华鲁永辉杨兴梁锋申鹏李帮军申太志
- 一种自动化采油井口提升装置
- 本发明涉及采油井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化采油井口提升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台,所述转动台的后侧固定连接有传动台,所述转动台的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防逆转架,所述转动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变速箱,所述变速...
- 王长伟 齐玉霞鲁永辉卫东峰杨兴 李帮军
- 吴起庙沟油田延长组注水开发技术分析
- 2019年
- 吴起油田庙沟区块延长组油区延长组长4+5、长6油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注水开发之前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地层能量亏严重,2008年以后采用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开发,由于对地质特征认识不够深入、储层特征不明确,注水开发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油藏地质研究再认识和注水开发评价,为油田下一步措施调整奠定基础。
- 杨兴
- 关键词:吴起油田注水开发
- 一种自动化采油井口提升装置
- 本发明涉及采油井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化采油井口提升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台,所述转动台的后侧固定连接有传动台,所述转动台的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防逆转架,所述转动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变速箱,所述变速...
- 王长伟齐玉霞鲁永辉卫东峰杨兴李帮军
-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段为例
- 2024年
- 应用岩心、铸体薄片和孔隙图像、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段致密砂岩储集空间和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并分析其对储层物性影响。研究表明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晶间孔以及微裂缝为该研究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长6段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7.46%,渗透率平均为0.32 mD;孔喉半径分布范围0.150~2.597μm,呈单峰和双峰态分布,主流喉道半径为0.148~0.760μm;在致密砂岩储层中,大孔喉对应孔隙对渗透率贡献占10%~30%,中小孔喉占17%~53%,这两者对储层渗透率起主要贡献,而纳米级孔喉占35%~67%,对渗透率基本没有贡献,但对孔隙度有贡献和影响。引起渗透率非均质性主要是大孔喉半径对应的孔隙,而引起孔隙度非均质性主要是小孔喉对应的孔隙;对于渗透率大于0.1 mD储层,孔喉半径大于0.5μm是引起渗透率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 郭春芬李爱荣樊万红杨兴侯宾东刘梦赵凯丽
- 关键词:孔隙结构储层物性致密砂岩延长组长6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