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勇
- 作品数:17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 形而上学:哲学的永恒主题
- 2007年
- 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特殊命运,"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每一阶段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往哲学之整体的自身凝聚极限,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笛卡尔首开主客分离、主客对立之先河,确立了形而上学之新开端;康德将认识论同形而上学整合,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化;海德格尔以"此在"的形而上学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转换。
- 李晓勇
- 关键词:形而上学笛卡尔
- 理性主体与理性批判: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被引量:4
- 2009年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集中体现为理性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不仅是科学知识与认知真理的确定性基础,也是现代意识的源头。然而,由反思哲学所确立起来的理性主体,不仅在自我关涉与自我捍卫中表现为与"他者"的对立与分裂,同时,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又在自身的确定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中,展现出一种自我绝对化的趋势而蜕变为一种理性神话。因此,理性推动了自身定位,同时也迎来了自身否定的辩证法。
- 王振林李晓勇
- 论阿伦特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被引量:1
- 2011年
- 阿伦特政治判断理论(政治审美化)的合法性在于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阿伦特认为,判断是人的思想能力中最具政治性的,是典型的政治能力。判断作为一种政治性质的思想,体现了人的特殊性、多元性和人作为政治的存在。康德的审美判断重视人的特殊性,承认人的多元性,寻求公共可交流的基础,"包含着其政治哲学中最伟大、最有创见的思想"。
- 李晓勇
- 关键词:审美判断共通感
- 物自体探析
- 2007年
-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性论”中,它表征着理性追求知识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理想性。
- 李晓勇
- 关键词:物自体感性论理性论
- 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关节点——从“璀璨星空”到“道德法庭”被引量:1
- 2005年
- 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从那一年起直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批判哲学'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然而,无论"璀璨星空",抑或"道德法庭","物自体"都贯穿其中;"物自体"更是二者的关节点。"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念论"中,它作为理性概念,亦是道德哲学的公设。
- 李晓勇
- 关键词:康德哲学物自体道德形而上学
- 政治审美化——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
- 政治审美化就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审视政治,使每个人在面对政治时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判断者”,从而复归古希腊真正的政治,进而达到政治理想现实化的“自由王国”。政治审美化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和纬度来理解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是对阿伦特...
- 李晓勇
- 关键词:人文关怀阿伦特
- 政治审美化
- 政治审美化就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审视政治,使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政治时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判断者”,从而复归古希腊真正的政治,进而达到政治理想现实化的“自由王国”。政治审美化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和纬度来理解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是对阿...
- 李晓勇
- 关键词:阿伦特
- 文献传递
- 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观的解读
- 2010年
- 马克思以"入世"的"积极生活"颠覆了柏拉图以来"出世"的"沉思生活"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理想国。马克思虽然终结了古希腊政治思想传统,但他又提供了"复归传统的可靠足迹":"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现实化。
- 李晓勇王庆丰
- 关键词:阿伦特政治观
- 形而上学的审美意蕴——形上之知的明证性基础被引量:5
- 2004年
- 以绝对知识形态出现的作为思辨推论的形而上学,不具有知识意义上的明证性,而是具有广义审美意义上的明证性,或叫澄明性。因此,形上之知中包含着广义的审美意蕴。思辨推论中所含蕴的这种非知识意义上的真理的明证性或澄明性并非是模糊性,它的明证性等级并不低于知识的明证性,只不过它们分属两种明证性而已。
- 王天成李晓勇
- 关键词:形而上学目的论审美
- 物自体与“二律背反”被引量:1
- 2007年
-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亦是康德哲学整个系统得以运转的轴心。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的四组"二律背反",探究其与物自体的内在必然联系,从而表明物自体的不可知性及其设定的必然性。
- 李晓勇
- 关键词:物自体理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