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房亚兰

作品数:33 被引量:208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缺血
  • 14篇动脉
  • 11篇超声
  • 9篇颈动脉
  • 8篇血管
  • 8篇血性
  • 7篇卒中
  • 7篇脑缺血
  • 6篇多中心
  • 5篇动脉狭窄
  • 5篇再灌注
  • 5篇灶性
  • 5篇梗死
  • 5篇灌注
  • 4篇中动脉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颅内
  • 4篇夹层
  • 4篇多中心研究
  • 4篇大脑

机构

  • 2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吉林大学第一...
  • 6篇安徽省立医院
  • 6篇福建省立医院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6篇广东省中医院
  • 6篇兰州大学第二...
  • 6篇洛阳市中心医...
  • 6篇苏州大学
  • 6篇聊城市人民医...
  • 6篇新疆医科大学...
  • 6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包头市中心医...
  • 6篇湖南省脑科医...
  • 6篇绵阳市中心医...
  • 6篇天津市环湖医...
  • 6篇珠海市人民医...
  • 6篇昆明医科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3篇房亚兰
  • 9篇赵咏梅
  • 8篇牛小媛
  • 6篇穆玉明
  • 6篇金友贺
  • 6篇王凌
  • 6篇隋秀芳
  • 6篇孟璇
  • 6篇贾凌云
  • 6篇于德林
  • 6篇华扬
  • 6篇吴春霞
  • 6篇李建卫
  • 6篇钟经馨
  • 6篇张春梅
  • 6篇邢英琦
  • 6篇张京芬
  • 6篇惠品晶
  • 6篇朱榆红
  • 5篇罗玉敏

传媒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中西医结合心...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超声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部动脉夹层急性期血管修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夹层急性期血管修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壁内血肿型颈部动脉夹层相关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46例,收集病人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急性期血管变化情况将病人分为血管修复组和无变化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颈部动脉夹层急性期病变血管修复率为34.78%。血管修复组、无变化组体重及入院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高血压是血管修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800,P=0.043)。结论颈部动脉夹层急性期血管修复率高,入院时较高的血压水平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周婕房亚兰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急性期血管修复
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整群抽样法调查山西省吕梁市4个地区常住居民1818例,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年龄分为55~59岁组508例,60~64岁组476例,65~69岁组370例,70~74岁组238例,≥75岁组226例。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双侧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双侧颈动脉IMT随年龄增长而增厚。除65~69岁组外,55~59岁组、60~64岁组、70~74岁组和≥75岁组左侧颈动脉IMT明显较右侧厚[(0.72±0.11)mmvs(0.70±0.10)mm,(0.77±0.12)mmvs(0.75±0.12)mm;(0.83±0.13)mmvs(0.80±0.12)mm,(0.86±0.13)mmvs(0.82±0.14)mm,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指数、血压、即刻血糖、TC对左侧颈动脉IMT的影响大,而男性对右侧颈动脉IMT的影响较大。结论年龄在55岁以上人群,左侧颈动脉IMT较右侧厚,且双侧颈动脉IMT受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血压、即刻血糖、TC影响不同。
陈杰牛小媛李晓峰李阳张炜王立房亚兰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血糖指数胆固醇
蛛网膜下隙出血致脑死亡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女性,55岁。主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2 h,于2015年5月31日急诊入院。患者于晚间锻炼过程中突发头痛、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伴恶心、呕吐,不伴意识障碍、四肢无力。急诊行头部CT检查,显示右侧外侧裂和环池、右侧大脑半球脑沟内高密度影,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图1),遂转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4℃,心率77次/min,呼吸18次/min,
马联胜房亚兰范秀琴张晶牛小媛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死亡病例报告
cTCD、cTTE、cTEE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造影(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对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8月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或偏头痛并诊断为PFO的病人41例,分析比较cTCD、cTTE、cTEE检查的图像资料。结果:cTCD对PFO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高于cTTE(P<0.05);cTEE对PFO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与cTT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后,cTCD、cTTE、cTEE对PFO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较平静状态下均提高(P<0.05)。cTCD及cTTE的半定量分流等级均高于cTEE(P<0.05或P<0.01)。cTCD及cTTE半定量分级中,PFO右房侧开口内径与PFO右向左分流等级均呈正相关性(P<0.01);PFO左房侧开口内径与PFO右向左分流等级均呈正相关性(P<0.01);而PFO长度与分流等级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cTCD敏感性高,但无法区分右向左分流来源,仅可作为初筛PFO右向左分流的检查方法;cTTE可区分右向左分流的来源并评估PFO右向左分流的等级,但当合并存在肺内右向左分流时,易高估PFO右向左分流的等级;cTEE虽为半创伤性检查,但可清晰观察PFO的解剖结构,为后续介入手术提供信息,并可排除肺内右向左分流;PFO右向左分流等级与PFO右房、左房侧开口内径呈正相关,与PFO长度无关。
徐楠许建萍房亚兰杜亚倩王丹丹孟蕾魏鹏程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
螯合锌离子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半暗带区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利用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动态变化,并给予脑缺血大鼠锌离子螯合剂[N,N,N’,N’-tetrakis(2-pyridylmethyl)ethylenediamine,TPEN]进行干预,研究锌离子对MCAO大鼠脑组织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锌离子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45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MCAO组和MCAO+TPEN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TPEN,剂量为15 mg/kg),每组15只。使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再灌注模型。术中监测大鼠肛温及平均动脉压,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分别于再灌注3、12和24 h处死大鼠,迅速取脑,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冰冻切片内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双标对HIF-1α在缺血脑组织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HIF-1α染色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P<0.01)。给予15 mg/kg TPEN后,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的表达比MCAO组明显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免疫荧光染色与神经元标志物Neu N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神经元内HIF-1α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递增。螯合细胞内锌离子下调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HIF-1α浓度,提示锌离子可能通过促进HIF-1α表达介导脑缺血损伤。
房亚兰李森赵咏梅闫峰尹洁罗玉敏刘克建
关键词:锌离子低氧诱导因子-1Α脑缺血再灌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临床明确诊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31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和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之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的差异性。结果23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1516例(65.6%),单纯颅外动脉病变794例(34.4%)。颅内动脉病变组前循环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病变组(68.1%对48.7%,P<0.001)。颅外动脉病变组后循环动脉病变及前、后循环动脉合并存在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36.4%对22.1%,14.9%对9.8%;均P<0.001)。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病变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家族史所占比例高,且其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病变组(均P<0.05)。颅外动脉病变组高龄、男性及吸烟者比例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5岁)、男性、吸烟史为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2,1.637,1.325;均P<0.05)。高血压、糖尿病、较少体育运动、高BMI水平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252,1.248,1.030;均P<0.05)。结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唐煜贾凌云邢英琦惠品晶孟璇于德林潘晓芳房亚兰宋彬彬吴春霞张春梅隋秀芳金友贺张京芬李建卫王凌穆玉明钟经馨朱榆红张恒蔡晓宇华扬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脑颈动脉狭窄地域分布差异性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经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验证。根据我国地理位置标准,将患者分为南方地区组和北方地区组,比较两组间脑、颈动脉病变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颈部动脉病变(≥50%狭窄,含闭塞)分为动脉病变组和无动脉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南北分布差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南北分布差异在脑、颈部动脉病变中的作用。结果9346例患者中,南方地区组2561例,北方地区组6785例。北方地区脑、颈部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50%狭窄,含闭塞)检出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33.1%(2243/6785)比25.0%(639/2561),χ2=57.295,P<0.01]。除颈总动脉外,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发生率北方地区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均P<0.05)。南、北方地区组间动脉病变在颅内、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0,P=0.248),均以单纯颅内动脉病变多见。南、北方地区患者动脉病变在前、后循环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3,P=0.001),南方地区患者单纯前循环动脉病变占比明显高于北方地区患者[58.5%(374/639)比50.3%(1129/2243)],而北方地区患者单纯后循环动脉病变[27.2%(609/2243)比23.0%(147/639)]及前、后循环动脉联合病变占比[22.5%(505/2243)比18.5%(118/639)]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9346例患者中,动脉病变组2882例,无动脉病变组64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高血压病、糖�
唐煜华扬贾凌云邢英琦惠品晶孟璇于德林潘晓芳房亚兰宋彬彬吴春霞张春梅隋秀芳金友贺张京芬李建卫王凌穆玉明钟经馨朱榆红张恒蔡晓宇
关键词:超声检查缺血性卒中动脉狭窄
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的PD细胞模型中p47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SI)作用于PC12细胞后细胞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实验组(PSI,10μmol/L)和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应用Pro-Q Diamond磷酸化蛋白凝胶染色技术获得蛋白点磷酸化水平的差异信息,运用MALDI-TOF质谱鉴定出差异蛋白质。结果差异蛋白点2、3均为p47,为2个同功体,蛋白酶体抑制剂干预后二者磷酸化水平均增加。结论 p47表达上调及磷酸化水平增高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的异常蛋白聚集及空泡形成有关,p47可能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王秋艳牛小媛胡林森房亚兰
关键词:PC12细胞磷酸化
帕金森病合并痴呆患者经颅超声特点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不合并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out dementia,n-PDD)与帕金森病合并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患者的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特征。方法对最终纳入统计学分析的163例受试者(58例PDD、64例n-PDD、41例对照)行经颅超声检测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回声、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 TV)宽度等指标,使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Hoehn-Yahr(H-Y)分期等进行评估,分析黑质(SN)回声、第三脑室(TV)宽度与认知功能(MMSE、MoCA)的关系。结果 PDD组TV宽度、SN+率明显高于n-PDD组和对照组[TV宽度分别为(7.2±0.4)、(5.8±1.0)、(5.8±1.1),F=43.48,P<0.001;SN+率分别为(87.93%,85.94%,9.76%),χ~2=83.251,P<0.001];根据SN强回声阳性及阴性将PDD组分为SN+组和SN-组,SN+组年龄(t=2.16,P=0.0352)、Hoehn-Yahr分期(χ~2=7.628,P=0.0057)、NMSQ评分(t=2.37,P=0.0214)均明显高于SN-组。第三脑室宽度与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黑质强回声阳性与H-Y分期(r=0.249,P=0.010)、UPDRS-Ⅲ(r=0.279,P=0.004)、NMSQ(r=0.242,P=0.013)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病程、MMSE、MoCA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TCS测量SN无法鉴别PD患者是否伴有痴呆,而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对鉴别PD患者是否伴有痴呆有一定的帮助,并对PD患者是否进展为PDD起一定的预测作用。
袁晓利田玉玲房亚兰赵娅蓉
关键词:帕金森病痴呆黑质第三脑室经颅超声
一氧化氮在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对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采用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ic methyl ester,L-NAME)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损伤的深层机制。方法将4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MCAO再灌注0 h(MCAO 0 h)组;MCAO再灌注6 h(MCAO 6 h)组;MCAO再灌注12 h(MCAO 12 h)组;MCAO再灌注24 h(MCAO 24 h)组;MCAO再灌注72 h(MCAO 72 h)组以及MCAO 24 h+L-NAME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L-NAME,剂量为1 mg/kg)。每组6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于缺血90 min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将NO所致的组织损伤标志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分别与BDNF和NGF共定位。结果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0、6 h,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几乎未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可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24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细胞数较再灌注12 h组进一步增多(P<0.05)。至再灌注72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染细胞数较再灌注24 h组减少(P<0.05)。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3-NT分别与NGF和BDNF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Sham组大鼠未见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半暗带区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Sham组大鼠未见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缺血大鼠半暗带区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
杨楠丁锚黄语悠房亚兰师文娟赵咏梅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一氧化氮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