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炜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干细胞
  • 3篇脂肪来源干细...
  • 2篇脂肪细胞
  • 2篇去分化
  • 2篇纤维蛋白胶
  • 2篇分化
  • 1篇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亚单位
  • 1篇整复
  • 1篇整复治疗
  • 1篇脂肪
  • 1篇脂肪干细胞
  • 1篇脂肪组织工程
  • 1篇脂肪组织来源
  • 1篇脂肪组织来源...
  • 1篇生物相容
  • 1篇生物相容性
  • 1篇手术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陈晓炜
  • 7篇高建华
  • 6篇姜平
  • 4篇鲁峰
  • 3篇黎洪棉
  • 3篇廖云君
  • 3篇付冰川
  • 3篇韩铮
  • 2篇李华
  • 1篇王量
  • 1篇黎小间
  • 1篇翟圣涵
  • 1篇夏学颖
  • 1篇陈伟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组织工程化皮瓣的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应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脂肪并与已构建的复合皮组装培育,试构建出含脂肪层的组织工程化皮瓣。方法(1)构建组织工程脂肪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SCs并进行三系分化诱导鉴定。ASCs与胶原凝胶混合并进行体外成脂诱导,诱导15 d后分别进行倒置显微镜、油红O染色及HE染色观察。(2)构建复合皮从包皮组织中分离培养表皮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Fb与胶原凝胶混合后培养5 d,将Kc接种到含有Fb的凝胶表面,在液面下培养4 d后移至气-液界面继续培养10 d形成复合皮。(3)构建含皮下脂肪组织的3层结构的皮肤复合组织将培养的复合皮与脂肪组织按正常皮肤结构顺序组装后继续培养3 d并行HE染色观察。结果(1)ASCs具有成脂、成软骨和成骨分化能力。ASCs凝胶复合物体外成脂诱导15 d后,可见细胞内充满圆形脂滴,呈单房或多房形,油红O染色及HE染色均显示为成熟脂滴。(2)经过气-液界面培养后,Kc成层分化,形成基底上层。(3)组装培育后的皮肤复合组织分3层,表层Kc成层分化并形成基底上层;中层和底层连接处细胞聚集;成脂分化的ASCs位于底层。结论分别应用Kc、Fb和ASCs三种细胞,在体外构建出组织工程化脂肪和复合皮,且按序组装培育,可构建出组织工程化皮瓣。
陈伟姜平陈晓炜廖云君高建华
关键词: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组织工程皮肤脂肪组织工程
汉族青年鼻底亚单位的测量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鼻底形态学特点,为鼻的美容整形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观察165名19~30岁的汉族青年外鼻形态,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鼻底及亚单位的鼻小叶宽、鼻宽、鼻深和尖下小叶高4项指标进行测量,并计算鼻底相关指数。结果鼻小叶宽:男(21.81±2.36)mm,女(20.49±2.00)mm;鼻宽:男(40.19±3.19)mm,女(36.03±2.77)mm;鼻深:男(19.58±2.32)mm,女(18.26±2.24)mm;尖下小叶高:男(7.86±2.13)mm,女(7.14±2.03)mm。结论通过对汉族青年鼻底及亚单位的测量及对鼻底相关指数计算,初步了解了其形态特点,为鼻美学评价和美容整形手术设计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翟圣涵姜平王量韩铮陈晓炜夏学颖
关键词:鼻底亚单位
去分化脂肪细胞与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内成脂能力比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去分化脂肪细胞(dedifferentiated adipocytes,DA)与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在体内的成脂分化能力,为脂肪组织工程筛选出成脂效率高的种子细胞。方法取健康女性脂肪抽吸术的抽吸物,使用酶消化法获取成熟脂肪细胞及脂肪来源干细胞,采用天花板贴壁法培养成熟脂肪细胞使其去分化,获取去分化脂肪细胞,各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将两种细胞分别与纤维蛋白胶(fibringlue,FG)支架体外混合培养,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细胞与支架的相容性;DiI荧光染料标记细胞,将DiI标记过的细胞支架复合物(DA—FG组,去分化脂肪细胞一支架,n=8;ASCs—FG组,脂肪来源干细胞一支架,n=8)以及空白支架(空白FG组,n=8)注射于裸鼠皮下。术后8周将新生组织取出,进行大体观察和湿重测定,HE染色、H染色和油红“O”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纤维化比率测定以鉴定新生物的性质、来源。结果成熟脂肪细胞经天花板贴壁法培养后变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状,即去分化脂肪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呈长梭形。细胞一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3d后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发现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术后8周DA—FG、ASCs—FG组裸鼠背部皮下均有新生组织块形成,经检测后证实其为成熟脂肪块并来源于植入的种子细胞,DA—FG组新生物平均湿重大于ASCs—FG组,平均纤维化比率则低于ASCs—FG组;空白FG组无新生组织形成,支架被降解吸收。结论去分化脂肪细胞与脂肪来源干细胞均可作为种子细胞在裸鼠皮下构建出脂肪组织,较之脂肪来源干细胞,去分化脂肪细胞构建出的组织块具有湿重大,纤维化比率低的优点。
陈晓炜姜平高建华廖云君鲁峰
关键词:去分化脂肪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纤维蛋白胶
脂肪细胞去分化及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及去分化脂肪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女性脂肪抽吸术的抽吸物,使用酶消化法获取成熟脂肪细胞,采用天花板贴壁法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体外实验:成脂、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培养,并分别采用油红"O"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法鉴定。体内实验:实验组(n=6):取第3代细胞使用荧光染料DiI标记,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一侧皮下,8周后,从大体观察、组织学、油红"O"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物形成情况;对照组(n=6):以空白的纤维蛋白胶注射于同一裸鼠背部另一侧皮下,于同一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成熟脂肪细胞呈单房圆形,经天花板贴壁法培养后变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状,即去分化脂肪细胞。去分化脂肪细胞在定向诱导培养下能够分别成脂、成软骨及成骨分化。体内实验中实验组8周后在裸鼠背部皮下有新生组织块形成,经检测后证实其为成熟脂肪块并来源于植入的去分化脂肪细胞,对照组无新生组织形成,纤维蛋白胶被降解吸收。结论成熟脂肪细胞可通过体外培养实现去分化,去分化脂肪细胞具有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等多向分化能力,以去分化脂肪细胞为种子细胞可在裸鼠皮下构建出脂肪组织。
陈晓炜姜平高建华廖云君韩铮
关键词:脂肪细胞去分化纤维蛋白胶
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在体外的免疫原性,以及ADSCs在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家兔淋巴细胞分别与自体和异体ADSCs混合培养48h后加入CCK-8试剂,并用酶标仪检测OD值;在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自体ADSCs,观察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并于术后第7日切取移植皮片的周边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家兔淋巴细胞与自体、异体ADSCs混合培养后用酶标仪检测OD值分别为(1.527±0.402)和(1.615±0.351),两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ADSCs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7.170±1.472)d,未注射ADSCs的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5.830±1.169)d,两组皮片坏死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日组织学观察见实验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少,皮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对照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多。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外的免疫原性低,对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有免疫调节作用。
韩铮姜平高建华鲁峰付冰川陈晓炜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免疫调节
两种不同肌筋膜瓣包裹脂肪来源干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内成脂效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肌筋膜瓣包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与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在体内成脂效率的差异,为临床游离脂肪组织的高效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取兔颈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ADSCs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待第3代细胞生长至瓶底70%~80%面积时,以BrdU(10μg/mL)标记细胞48 h,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脂诱导2周后行油红O染色观察;成骨诱导3周后行茜素红染色观察;成软骨诱导2周后行阿利辛蓝染色观察。另取第3代经BrdU标记的ADSCs成脂诱导2周后,以1×107个/块接种于10 mm×10 mm×5 mm大小的ColⅠ中,制备细胞载体复合物。实验分为两组,A组由带血管蒂的右侧背阔肌筋膜瓣包裹复合物,B组由无特定血管蒂的右侧臀大肌筋膜瓣包裹复合物,每只动物均采用自体ADSCs移植及自身对照。术后8周取出移植物,经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新生组织,测定两组新生组织的湿重和微血管数,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新生组织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结果荧光显微镜下BrdU标记为阳性的ADSCs胞核呈绿色荧光,ADSCs阳性标记率>90%。第3代ADSCs成脂诱导2周,可见细胞内有红色脂滴形成;成骨诱导3周,可见红色钙结节样改变;成软骨诱导2周,可见高度聚集生长的细胞团,阿利辛蓝染色呈蓝色。术后8周取材,A组可见血管增生并长入材料,未见明显纤维包裹;B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A组新生组织湿重为(0.149 5±0.017 3)g,B组为(0.095 3±0.012 7)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微血管长入,支架材料已基本降解吸收。A组微血管数为(31.2±4.5)根,B组为(19.3±2.6)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周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A、B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
黎洪棉高建华鲁峰李华陈晓炜付冰川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血管化
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与兔脂肪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被引量:8
2009年
背景:脂肪组织工程研究中,寻找一种优良的生物支架材料作为脂肪干细胞的载体极为重要。目的:评价兔脂肪干细胞与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7-01/03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三四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8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为广州创尔公司产品。方法:兔麻醉后取颈部皮下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调整密度为1×109L-1细胞悬液。将无菌的Ⅰ型胶原蛋白海绵裁成10mm×10mm×5mm放入96孔板内,培养液平衡后,每孔支架材料表面接种0.1mL细胞悬液,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及表面标志表达,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增殖情况,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支架复合物。结果:原代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形态主要呈宽大扁平短梭形,传代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第3代脂肪干细胞CD29,CD44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细胞与支架混合培养后平均黏附率为92.38%,并保持正常的生长增殖速度。光镜下随培养时间延长,支架上的细胞逐渐增多,极少从支架材料上掉落,DiI荧光染色后可见细胞膜发出红色荧光。电镜下部分细胞呈团簇状生长,聚集性分布,黏附于胶原海绵表面或孔隙内,细胞周围有大量的基质。结论:海绵状Ⅰ型胶原蛋白与兔脂肪干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能够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生长提供适宜的三维空间,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载体材料。
黎洪棉高建华鲁峰李华陈晓炜付冰川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胶原蛋白生物相容性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的整复治疗与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法 治疗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36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基底细胞癌(BCC)65例(47.79%),鳞状上皮细胞癌(SCC)54例(39.71%),恶性黑色素瘤11例(8.09%),纤维肉瘤4例(2.94%),脂肪肉瘤2例(1.47%).病变范围0.5 cm×0.5 cm~12.0 cm×9.0 gm.根治性切除肿瘤后缺损面积1.5 cm×1.5 cm~13.0 cm×11.0 cm.修复方法 :单纯植皮83例,直接拉拢缝合11例.邻近随意皮瓣27例,轴型皮瓣15例.术中常规冰冻切片以监测手术切缘的性质.结果 119例皮片及皮瓣成活,伤口Ⅰ期愈合,11例直接缝合伤口Ⅰ期愈合;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Ⅱ期愈合;1例皮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105例患者获随访1~5年.8例复发,余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彻底切除并进行合理的创面修复;术中常规冰冻切片,将有助于保证肿瘤的根治.
黎洪棉高建华姜平黎小间陈晓炜
关键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皮肤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