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春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昆明市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麻醉
  • 5篇小儿
  • 4篇丙泊酚
  • 2篇早产
  • 2篇视网膜
  • 2篇双频指数
  • 2篇七氟醚
  • 2篇七氟烷
  • 2篇全身麻醉
  • 2篇网膜
  • 2篇小儿麻醉
  • 2篇脑电双频
  • 2篇脑电双频指数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光凝
  • 2篇激光光凝术
  • 2篇光凝
  • 2篇光凝术
  • 2篇氟烷
  • 2篇靶控

机构

  • 9篇昆明市儿童医...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作者

  • 9篇陈春燕
  • 5篇成黎明
  • 4篇李超
  • 4篇曾焱
  • 4篇苗琼
  • 1篇马莉
  • 1篇彭晓晗
  • 1篇段宏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靶控输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部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患儿30例,年龄3~11岁。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Cp)为3μg/ml,每隔2分钟递增0.5μg/ml,直至患儿脑电双频指数(BIS)降至50并稳定2min后进行气管插管。整个诱导期间患儿面罩吸纯氧3L/min。记录诱导前、意识消失时(OAA/S评分=1分)和BIS=50时的SBP、HR、SpO2、RR。气管插管前抽取桡动脉血1ml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CRT)。结果与诱导前比较,意识消失时及BIS=50时的SBP、HR均明显降低(P<0.05),所有患儿SBP平均下降(7.55±2.50)%,HR平均减慢(16.90±4.10)%。结论 Marsh系统TCI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是安全和有效的。
陈春燕李超马莉
关键词: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选择被引量:3
2019年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致盲的主要疾病,激光光凝术可有效治疗早期发现的ROP。由于早产儿脑、心、肺、肝、肾等器官往往存在病变,故手术麻醉风险较大。ROP最初均在表面麻醉下行激光光凝术,后复合咪达唑仑、水合氯醛、氯胺酮、吗啡、芬太尼等药物镇静,但均因患儿依从性差、风险高而转为全身麻醉,包括全凭静脉麻醉、全凭吸入麻醉以及静吸复合麻醉,绝大多数都控制气道(气管插管或喉罩)。ROP激光光凝术的麻醉药物以七氟烷应用最多,丙泊酚、瑞芬太尼次之,要求麻醉诱导平稳,麻醉深度易调控,术后患儿苏醒迅速,苏醒后无呼吸抑制。
张玉龙曾焱成黎明谢超苗琼陈春燕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全身麻醉麻醉方法麻醉药物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门诊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2011年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门诊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拟行门诊无痛肠镜检查术患儿60例,ASAⅠ~Ⅱ级,年龄3~14岁,随机分为两组(n=30):R组:0.5μg/kg雷米芬太尼加2mg/kg丙泊酚;K组:2mg/kg氯胺酮加2mg/kg丙泊酚。若有体动反应,追加丙泊酚0.5~1mg/kg。结果麻醉诱导后R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而K组MAP、HR轻微升高。R组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时间比K组显著缩短(P<0.05),K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比R组明显增多(P<0.05)。而R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比K组多。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门诊无痛肠镜检查,具有诱导平稳、麻醉效果好、苏醒迅速完全的优点。
陈春燕成黎明彭晓晗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小儿肠镜
右旋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11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行择期腭裂修补术的患儿90例,年龄2~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其中D1组经静脉单次注射右旋美托咪定1μg/kg(10 min)负荷量,D2组静脉持续泵注右旋美托咪定1μg/(kg·h)至术毕,C组静脉持续泵注与D2组等容积0.9%氯化钠液作为对照;对比分析3组患儿镇静躁动评分及躁动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D1组、D2组镇静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均降低(P〈0.05);D1组、D2组镇静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定单次负荷量静脉注射与静脉持续泵注均可有效降低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二者效果类似。
窦红昆陈春燕曾焱李超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小儿七氟醚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小儿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可行性
2011年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小儿靶控输注(TCI)中长链丙泊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3~11岁,无神经系统疾病及蛋白过敏史、择期行泌尿外科的患儿30例。用中长链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起始血浆靶浓度为3μg/ml,每隔2分钟递增0.5μg/ml,直到患儿BIS值等于50±5时(期间不给任何刺激)并稳定2分钟后(有肌松药)进行气管插管。整个诱导期间给患儿面罩吸纯氧,氧流量3L/分。记录诱导前、意识消失时、BIS值为50±5时的BP、HR、SPO2、RR、BIS值。结果:随着丙泊酚的逐渐泵入,患儿的BIS值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关性较好。患儿的基础BIS值为97±1,意识消失时的BIS值为71±2,明显降低。患儿的BP、HR、SPO2、RR平稳,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血压、心率降低的幅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间变异性。结论:小儿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相关性良好,反馈调控方法可行。
陈春燕李超
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
新生儿七氟醚诱导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新生儿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单纯以七氟醚诱导后的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纳入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的新生儿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体重1.7~3.0kg;先由面罩给予8%七氟醚诱导,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维持吸入呼气末浓度为4%的七氟醚3min,即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插管前1min、插管时、插管后3min的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条件评分。插管条件评分由操作者完成。结果:插管成功率100%;插管前1minHR、BP较诱导前下降(P<0.05)。结论:新生儿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单纯以七氟醚诱导后的插管条件良好,血流动力学平稳。
陈春燕苗琼
关键词:新生儿七氟醚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
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回顾总结收治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80例。方法:收治包茎患儿8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5~10岁。所有患儿均在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愉快接受麻醉,完成手术,全程无痛苦,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结论: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阴茎背神经阻滞,患儿乐意接受,操作简单,效果确切。
曾焱段宏成黎明苗琼陈春燕张玉龙
关键词:儿童七氟烷吸入麻醉包皮环切术
早产儿行激光光凝术的麻醉体会
2018年
目的回顾总结早产儿行激光光凝术的麻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就诊于我院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20例,ASAⅢ~Ⅳ级,周龄33~47周,体重1.3~4.5kg。所有患儿均采用七氟烷诱导,行气管插管,再以七氟烷维持麻醉,复合小剂量静脉全麻;其中七氟烷复合丙泊酚15例,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5例。术毕带管送入PACU,清醒拔管后送回病房。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入室时、插管时、及出室时的HR、BP、和SpO_2的情况;以及复合的静脉药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发生呼吸暂停的例数的情况。结果入室时、插管时、及出室时的HR、B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插管时的SpO_2与入室时和出室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与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组相比,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呼吸暂停。结论以七氟烷吸入为主,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等),是早产儿行激光光凝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但注意气管插管时容易出现SpO_2下降的情况。
曾焱陈春燕成黎明苗琼谢超张玉龙
关键词:早产视网膜疾病七氟烷全身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为BIS在小儿临床麻醉上的广泛应用及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3月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S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P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将BIS控制在50±5,记录麻醉诱导前到手术探查期间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苏醒、拔管时间。结果手术过程中P组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S组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时间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P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相对较短。麻醉诱导前两组的BIS值均为97±1,意识消失时的BIS值为71±2。BIS值为50±5时,结果显示手术过程中(T4、T5、T6、T7)两组的心率、血压都很平稳。结论 BIS作为小儿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指标有临床意义。
陈春燕李超成黎明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麻醉丙泊酚小儿麻醉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