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华 作品数:5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小肠组织学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5 2013年 甘肃鼢鼠小肠仅为相同体重高原鼢鼠小肠长度的70%,为满足相同的能量需求,甘肃鼢鼠消化系统中某些部位必然会发生相应调整,以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吸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成年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小肠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甘肃鼢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间距均显著小于高原鼢鼠,而其空肠管径显著大于高原鼢鼠,两种鼢鼠小肠总绒毛面积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甘肃鼢鼠通过缩小小肠绒毛间距并增大空肠管径来增加小肠吸收表面积,减缓食物通过速率,提高小肠对食物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进而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和吸收方面的不足。 杨传华 都玉蓉 林恭华 苏建平 张同作关键词:甘肃鼢鼠 高原鼢鼠 小肠 组织学结构 高原鼠兔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张同作 林恭华 苏建平 雷晓水 慈海鑫 刘翠霞 谢久祥 杨传华 陈家瑞 蔡启山 利用谱系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线粒体序列为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高原鼠兔谱系地理发生规律及其与青藏高原环境历史事件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高原鼠兔单倍型多样性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高原鼠兔在历史上经历了快速扩张,种群扩张...关键词:关键词:高原鼠兔 谱系地理学 两种鼢鼠内脏器官形态差异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9 2012年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tinae),中华鼢鼠属(Eospalax)的两个近缘种(Norris et al.,2004;Zhouand Zhou,2008)。这两种鼠是我国西部常见的农、林、牧业害鼠(邴积才等,2001;张三亮等,2001;杨学军等,2006;周雪荣等,2010;马治德和马维海,2011)。它们均为典型的地下鼠,终身生活于封闭的地下洞道中(Nevo,1999),通过挖掘活动获取食物(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Norris et al.,2004)和寻找配偶,除短暂的交配期和雌性育幼过程外,雌雄鼠均独居生活。 杨传华 都玉蓉 谢久祥 崔雪峰 苏建平 张同作关键词:甘肃鼢鼠 高原鼢鼠 内脏器官 疏勒河上游冻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 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掌握疏勒河上游冻土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0年6-7月对这一地区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53头,隶属3纲9目13个类群,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成虫。与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相比,疏勒河上游地区的土壤动物数量稀少、生物多样性较低,推测极端干旱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大型土壤动物物种组成方面有较大差别,但其生物量和多样性与植被定量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之间,土壤动物生物量、个体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差异(P>0.05),而过渡类型冻土中的土壤动物生物量和个体数却显著大于其他2种冻土类型(P<0.05)。 林恭华 杨传华 陈生云 刘文杰 陈桂琛 张同作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 植被类型 气候特征 托勒南山半圈养白唇鹿食性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和选择指数(E)对白唇鹿粪样28份(暖季)和20份(冷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粪样中可识别植物碎片9科15种(属),以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蓼科植物为主,莎草科占71.75%±0.74%,其次为禾本科(13.4%±0.89%)、豆科(3.23%±0.37%)、蓼科(2.19%±0.2%)、蔷薇科(1.62%±0.29%)。白唇鹿对食物有很强的选择性,栖息地主要植物有16科68种,而白唇鹿取食9科15种(属)食物,7种(属)植物呈正选择,1种(属)植物呈随机选择,4种(属)植物呈负选择。 李邦 林恭华 谢久祥 杨传华 苏建平 张同作关键词:食性 白唇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