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萍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斑块
  • 1篇蛋白类
  • 1篇动脉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管性认知障...
  • 1篇血清
  • 1篇血液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机构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珊
  • 3篇张国华
  • 3篇杨丽萍
  • 3篇王斌斌
  • 1篇生晓娜
  • 1篇张晓炜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YKL40、ox—LDL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130例,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结果脑梗死组血清YKL40、ox-LDL水平[(53.61±27.63)ng/ml、(526.58±207.3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5.18±12.69)ng/ml、(301.43±107.53)mg/L](P〈0.01);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ox-LDL水平[(66.75±28.29)ng/ml、(647.05±198.54)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234-13.06)ng/ml、(366.43±77.51)mg/L](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ox-LDL水平[(94.87±20.86)ng/ml、(812.47±150.12)m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59.34±19.17)ng/ml、(609.66±112.96)mg/L](P〈0.01)。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与ox—LDL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YKL-40、OX.LDL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_40、OX—LDL水平越高。
杨丽萍张国华王珊王斌斌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蛋白类血液血液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9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YKL-40、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水平和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28,95%C1 1.21~1.87;OR=2.62,95%CI1.76~4.47)。结论 YKL-40、hs-CRP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40、hs-CRP水平越高,且YKL-40水平独立于hs-CRP水平。
杨丽萍张晓炜张国华王珊王斌斌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YKL-40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40例VCI患者(VCI组),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将VCI患者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CI—V)组10例和血管性痴呆(VD)组30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血清BDNF浓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CI组血清BDNF水平(0.175±0.056)ng/L低于正常对照组(0.211±0.06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P〈0.05);MCI—V组(0.195±0.067)ng/L与VD组(0.168±0.052)ng/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0,P〉0.05),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4.590,P均〈0.05)。在VD患者中,皮层下小血管痴呆患者血清BDNF水平(0.178±0.057)ng/L与大血管痴呆(0.154±0.042)ng/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P=0.212)。结论BDNF参与了VCI的病理生理过程,外周血BDNF水平可能为VCI的诊断标志物之一,但该指标不能反映VCI的严重程度,也不能用以区分不同类型的VCI。
王斌斌王珊生晓娜杨丽萍张国华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