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拭颖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变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值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 刘传联成鑫荣张拭颖
-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钙质超微化石
- 赤道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ODP 807A孔的记录被引量:9
- 2007年
- 通过研究翁通-爪哇海台ODP807A孔顶部岩心微体古生物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变化,探讨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古生产力的变化.多种古生产力替代指标揭示出赤道西太平洋古生产力自深海氧同位素13期以来总体呈升高趋势,具有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温跃层替代指标显示该海域温跃层变化不具有简单的冰期-间冰期变化模式,而是分为2个阶段:280ka以前温跃层平均深度较浅,呈现高幅低频波动;280ka以后温跃层平均深度变深,呈现低幅高频波动.古生产力和温跃层变化模式的明显差异说明温跃层变化不是赤道西太平洋表层生产力波动的主要原因.807A孔古生产力变化与西北太平洋风尘通量变化基本一致,所以提出来自亚洲中东部的风尘对于提高赤道西太平洋生物生产力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张江勇汪品先成鑫荣金海燕张拭颖
- 关键词:古生产力温跃层底栖有孔虫赤道西太平洋
- 有关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古海洋学意义综述被引量:3
- 2005年
- Florisphaera profunda是古海洋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钙质超微化石。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可以研究海水上层结构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的演变并进而推断古气候变化及其机制。这一方法在世界诸大洋第四纪古海洋、古气候研究中都已有成功的先例。本文综述了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研究古海洋、古气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主要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 张拭颖刘传联
-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古气候古海洋学古气候变化
- 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被引量:10
- 2005年
- 对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的大洋钻探计划(ODP)807站1.53 Ma以来深海沉积样品进行了颗石藻化石分析,通过Florisphaera profunda数量百分比讨论了营养跃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53Ma以来暖池核心区海水营养跃层经历了明显变化:从1.53~0.9 Ma,营养跃层深度逐渐变浅;自0.9 Ma起营养跃层开始变深并保持到0.48 Ma;0.48~0.28 Ma之间是营养跃层深度明显变浅的一个时期,在这以后营养跃层逐渐变深.根据颗石藻得出的海水营养跃层变化与初级生产力变化基本一致,也与根据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得出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比ODP 807站和南海ODP 1143站F.profunda数量百分比和初级生产力变化曲线,两站在0.9 Ma以前变化的趋势相反,而0.9 Ma以后基本一致.说明0.9 Ma以前暖池核心地区与边缘区上层海水的变化有差异,而0.9 Ma以后两者则趋同.
-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
-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西太平洋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