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鑫荣

作品数:87 被引量:819H指数:1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0篇天文地球
  • 15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8篇同位素
  • 27篇有孔虫
  • 17篇化石
  • 17篇更新世
  • 16篇浮游有孔虫
  • 14篇氧同位素
  • 12篇第四纪
  • 12篇西太平洋
  • 11篇微化石
  • 11篇古海洋
  • 11篇古海洋学
  • 11篇海洋学
  • 11篇超微化石
  • 10篇碳同位素
  • 9篇中更新世
  • 9篇季风
  • 8篇跃层
  • 8篇温跃层
  • 8篇钙质超微化石
  • 7篇东亚季风

机构

  • 87篇同济大学
  • 8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阿德莱德大学
  • 1篇汉堡大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87篇成鑫荣
  • 33篇翦知湣
  • 25篇汪品先
  • 24篇赵泉鸿
  • 12篇田军
  • 12篇王汝建
  • 11篇刘传联
  • 10篇乔培军
  • 9篇金海燕
  • 9篇王吉良
  • 8篇陈荣华
  • 8篇李前裕
  • 6篇刘志飞
  • 6篇万随
  • 6篇黄宝琦
  • 5篇徐建
  • 4篇郭建卿
  • 4篇陈木宏
  • 4篇郑洪波
  • 3篇邵磊

传媒

  • 17篇海洋地质与第...
  • 12篇地球科学(中...
  • 9篇科学通报
  • 9篇中国科学(D...
  • 8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报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10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10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1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大陆架钻探CSDP-1孔微体化石研究初步结果
由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的中国陆架钻探项目于2013 年在南黄海陆架钻探CSDP-1 孔(122°22'N,34°18'E,水深52 m,柱长300 m).我们对该孔进行了系统的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至今...
赵泉鸿成鑫荣
南大西洋渐新世初碳酸盐记录(ODP 1263站)被引量:3
2006年
渐新世初期,南极大陆在短时间内出现永久性冰盖,地球由两极无冰进入到单极有冰的特殊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重大气候转型事件与大气CO2及大洋碳储库的变化密切相关。南大西洋ODP 1263站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分析揭示了在渐新世初期发生的强烈碳酸盐溶解事件,碳酸盐溶解超前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重值约100 ka,显示碳酸盐溶解事件先于南极冰盖的形成。由于碳酸钙泵的作用,碳酸盐的溶解会消耗大量的大气CO2,从而可能驱动了气候的快速变冷,导致南极大陆永久性冰盖发育。
拓守廷刘志飞成鑫荣赵泉鸿
关键词:碳酸盐溶解南大西洋ODP
中国北部近海沉积盆地形成时期的古地形与盆地的含油气性被引量:9
2000年
通过物质平衡法恢复中国北部近海沉积盆地周边集水区古地形,揭示盆地演化过程中富生烃凹陷周边地形演化特征,并分析古地形特征及构造运动,物源区岩性,盆地充填速率与凹陷含油气性的关系,为明确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
朱伟林成鑫荣
关键词:沉积盆地古地形含油气性岩性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被引量:86
2003年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汪品先赵泉鸿翦知湣成鑫荣黄维田军王吉良李前裕李保华苏新
探索大洋碳储库的演变周期被引量:44
2003年
南沙深海钻孔ODP1143井的5Ma沉积记录,揭示出碳同位素变化有0.4~0.5 Ma长周期,并通过对比证明为全大洋所共有,反映了大洋碳储库的低频变化.此类周期性也见于碳酸盐和热带风尘沉积,说明是由季风等低纬区过程所引起.无论1143井或其他大洋的第四纪记录,都表明碳同位素重值期(δ13Cmax)所反映的大洋碳储库改组,发生在冰盖大扩张和冰期旋回变型(如“中更新世革命”、“中布容事件”)之前,证明了碳循环对于冰期变化的调控作用.可见第四纪冰期旋回应当是高纬与低纬过程,物理作用(冰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碳循环)相互结合下“双重驱动”的产物,不能只靠北半球高纬区响应轨道驱动的物理因素来解释.由于当前地球正处在又一次碳同位素重值期,理解大洋碳储库的周期演变及其气候影响实属当务之急.文中还对第四纪以前大洋碳、氧同位素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在0.4Ma偏心率长周期上两者同步变化,随着北极冰盖的发育才失去耦合关系.
汪品先田军成鑫荣刘传联徐建
关键词:碳循环
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南大西洋ODP1265站的记录被引量:8
2006年
始新世—渐新世(EO)过渡期间,地球由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进入到南极有冰的“冰室地球”,其中以发生在早渐新世初的大冰期事件尤为意义重大.南大西洋ODP1265站氧碳稳定同位素在EO过渡期间发生重大变化,表明早渐新世全球气温迅速下降,南极大陆东部首次出现大规模永久性冰盖,同时全球碳储库发生重大改组,这一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记录一致.碳酸盐含量、粗组分、浮游有孔虫碎壳率以及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在EO界线附近都发生了突变,指示了海洋表层生产力的升高、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突然加深以及气候快速变冷对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的影响.
拓守廷刘志飞赵泉鸿成鑫荣
关键词:南大西洋始新世渐新世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粘土矿物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二叠系—三叠系 (P/T)界线附近地层中的粘土矿物分析,显示粘土矿物的组合及含量的变化同粘土矿物的结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同地层组段的变化相一致,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物源及地理条件的变化;同时,伊利石的结晶度也不具有地层梯度的特征。但是,无论是粘土矿物组合还是伊利石结晶度,在P/T界线附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本区当时海洋酸碱度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这可能导致了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于开平韩广民杨风丽Mansy J L许长海周祖翼成鑫荣刘志飞傅强
关键词:煤山剖面伊利石结晶度灭绝二叠纪末期
南海西北陆架的海相更新统下界被引量:16
1991年
本文以生物事件的观点论述和探讨了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在南海北部的划分。南海北部陆架有跨越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的海相地层,其中莺歌海一琼东南盆地的海相第四系厚达2000m左右,是我国除台湾省外研究海相更新统下界的最佳地点。该盆地钻孔中的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垂向序列,与意大利Vrica上新统一更新统界线国际层型剖面可以对比,得出1.64Ma的界线值,但在界线上下岩性和化石群均无明显变化,难以在实践中使用。相反,界线下的Globorotalia multicamerata sensu lato末现面上下,浮游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例和壳体保存状况发生剧变,地震剖面上亦显示下削上超的接触关系,代表着大约2.00—2.50Ma前一个重要的沉积间断面,此面还可追索到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盆地。西太平洋等地海相地层中与此期相应也有明显的沉积环境变化。为此,建议以此面作为划分南海北部上新统一更新统的界线。
汪品先夏伦煜王律江成鑫荣
关键词:陆架海相更新世
早更新世赤道太平洋上部水体结构的东西向不对称格局的形成被引量:2
2011年
选取大洋钻探ODP130航次在西太平洋暖池钻取的807站A孔上段43m岩芯样品为研究材料,进行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次表层水种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并与赤道东太平洋ODP851站的记录比较,揭示了赤道太平洋海区距今2.5Ma以来上部水体的古海洋变迁.研究发现,早更新世1.6~1.4Ma时,赤道东、西太平洋表层水和次表层水的氧同位素都发生明显的分异,进一步证实赤道太平洋类似于现代的东-西向温度梯度(表层水温西高东低)和上部水体温跃层西深东浅的不对称格局在当时最终形成.由于次表层水的氧同位素东-西向梯度变化大于表层水的,说明赤道东、西太平洋这种不对称格局的形成应该与东太平洋温跃层变浅、次表层水显著降温关系更为密切.此外,~1.6Ma之后,赤道太平洋表层水和次表层水的碳同位素差异明显变小,且其偏心率长周期也从400ka变为~500ka,反映了大洋碳储库的改组,可能与这一时期南大洋深部水的改组及其对热带太平洋(特别是次表层海水)的影响加剧有关,说明热带系统可以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金海燕翦知湣成鑫荣郭建卿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早更新世
巽他陆坡下部陆源碎屑粒度分布的控制因素被引量:1
2006年
通过对“太阳号”115航次18268-2孔陆源碎屑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分析,获取了大约2.5万年以来巽他陆坡下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详细记录。结果显示,谊孔陆源碎屑颗粒较细,粒径在2~10μm之间的含量最高,几乎不含大于63μm的颗粒。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均值和中值与粒径在10-63μm之间的百分含量相关性较好,说明古水流速度决定着沉积物粒度分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14.6~14.3kaBP期间海平面迅速上升造成海岸线后退数百千米,使本地区沉积物供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造成所有统计参数厦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在15kaBP前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说明沉积物供应控制着沉积物粒度分布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赵玉龙刘志飞成鑫荣翦知湣
关键词:陆源碎屑粒度分布水动力条件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