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KL-6及SP-D水平与肺功能检查对结缔组织性肺间质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表面抗原6(KL-6)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与肺功能检查对结缔组织性肺间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结缔组织性肺间质病变患者82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P-D、KL-6水平、肺功能,并分析实验组中SP-D、KL-6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实验组SP-D、KL-6水平为(753.01±212.29)g/L、(252.89±65.24)kU/L,高于对照组的(67.56±17.59)g/L、(132.30±42.98)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VC、TLC、FEV1水平为(65.42±12.49)L、(79.52±6.88)L、(75.62±9.97)L,低于对照组的(94.60±1.41)L、(98.12±0.98)L、(92.59±1.30)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KL-6水平与FVC、TLC、FEV1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SP-D、KL-6和肺功能指标均是检测结缔组织性肺间质病变的有效指标,SP-D、KL-6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能为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
- 王小明廖洁肖妮钟钿
- MPV、D-二聚体和CRP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中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D-二聚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萍乡市人民医院的120例RA患者,检测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MPV、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MPV、D-二聚体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D-二聚体和CRP联合检测与疾病进展符合率为99.17%,高于单一项目检测(MPV、D-二聚体、CRP单一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0.83%、91.67%、91.67%)。结论RA患者活动期MPV降低,与活动程度呈负相关;D-二聚体和CRP水平升高,与活动程度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RA疾病进展的阳性诊断率。MPV和D-二聚体可作为RA病情评估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临床可参考其值预测疾病的发展和活动度。
- 杨剑陈玲廖洁
- 关键词:血小板平均体积D-二聚体类风湿关节炎
- LAMP在临床上诊断肺结核的应用评价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究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法在临床上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进行检查的100例疑似肺结核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后分为肺结核组与非结核病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行LAMP检测、L-J培养及痰涂片检查。以痰涂片检查作为诊断肺结核金标准,比较LAMP、痰培养在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并分析LAMP、L-J培养在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肺结核组患者中LAMP共检出阳性50例,阳性率为100.00%;L-J培养共检出阳性39例,阳性率为78.00%,LAMP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高于L-J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MP检查在诊断结核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L-J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MP检查与L-J培养诊断肺结核的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MP法在诊断肺结核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在结核分枝杆菌中阳性检出率较高,检测过程中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等优势,可用于结核病早期检测。
- 廖洁陈小林李小玲
- 关键词:肺结核抗酸染色
- 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EBV-DNA及血细胞形态学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定量(EBV-DNA)及血细胞形态学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别于发热初期、1周后,进行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V-DNA定量。与患儿初诊时的临床表现相结合,开展系统化、综合性分析,EBVDNA定量>1.0×10^3 copy及T淋巴细胞>10 copy为阳性。结果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在发热初期进行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T淋巴细胞阳性18例,外周血EBV-DNA定量阳性28例。1周后,对外周血进行复查,T淋巴细胞阳性25例,EBV-DNA定量阳性37例。联合检测,在发热初期共有38例阳性,相比于单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T淋巴细胞检测、EBV-DNA,均显著提高(P<0.05);1周后,共45例阳性,高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T淋巴细胞检测、EBV-DN(P<0.05)。结论针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取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EBV-DNA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时性。
- 张琛晓廖洁胡婷
-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EBV-DNA血细胞形态学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40例TPPA“可疑”结果的分析
- 2015年
- 目的了解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集试验(TPPA)结果呈"可疑"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对本院近两年临床可疑梅毒患者3403例TPPA检测结果中的40例"可疑"样本,分析年龄因素、合并单纯疱疹病毒(HSV)或者合并HIV感染对TPPA检测结果是否有影响。结果 40例"可疑"样本中,年龄≤1岁的患者有2例;≥60岁患者有11例;合并HSV感染的患者有4例;合并HIV感染的患者有3例。结论年龄≤1岁及≥60岁的患者,或者合并HSV,或者合并HIV感染的患者的TPPA结果较易出现"可疑"结果,建议结合其他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价。
- 陈波王小明廖洁
-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
- 留置导尿危重症患者真菌性尿路感染分析
- 目的:了解危重症患者并发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易患因素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我院ICU留置导尿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其中42例并发尿路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内真菌性尿路感染与患者年龄、留置导尿时...
- 王小明张永根廖洁
- 文献传递
- 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析在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难治性贫血中骨髓细胞形态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对本院检验科接收的伴贫血症5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贫血类型分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两组,每组25例。给予被选者均采用骨髓细胞形态检验,比较观察诊断效果情况。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巨幼变中红细胞、巨幼变早幼红细胞直径情况均显著高于难治性贫血组(P<0.05);难治性贫血组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粒系病态和有核红细胞PAS、红系病态和淋巴样小巨核检验情况比较,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难治性贫血中,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应用取得诊断效果良好,可有助于诊断有效性及准确率的提高,但在行检测时,需要对侧重点进行有效把握,淋巴样小巨核为检测难治性贫血患者的侧重点,巨幼变早幼红细胞、巨幼变原始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PAS为检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侧重点。
- 张琛晓胡婷廖洁
- 关键词:巨幼细胞性贫血难治性贫血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住院部2013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282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观察对象均采集病原菌,实施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病原菌占比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等对于革兰阳性杆菌耐药性较强,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于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则相对较强,不同药物类型的耐药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1 332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 232株,占比92.49%,革兰阳性菌100株,占比7.51%,不同类型病原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类型,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 廖洁张永根刘剑荣陈华良
-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学耐药性
- 留置导尿危重症患者真菌性尿路感染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了解危重症患者并发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易患因素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我院ICU留置导尿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其中42例并发尿路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内真菌性尿路感染与患者年龄、留置导尿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有关。结论为减少危重患者并发尿路真菌感染可能性,应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及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缩短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 王小明张永根廖洁
- 关键词:真菌性尿路感染
- 多发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多发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NL)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更好地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行PNL的多发肾结石患者,分析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患者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156例行PNL治疗的多发肾结石患者中共有49例患者术后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1.40%;49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57.35%,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38.24%,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3株;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莫西沙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均>85.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10.0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均>85.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均为0.00%)。结论:多发肾结石患者行PNL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复杂多样,且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临床需加强病原菌监测和耐药性分析,以便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 陈建辉廖洁刘娟
-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