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晶晶

作品数:16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鼻炎
  • 5篇细胞
  • 4篇变应性
  • 4篇变应性鼻炎
  • 3篇肿瘤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炎症
  • 2篇头颈
  • 2篇吸烟
  • 2篇细胞癌
  • 2篇香烟烟雾暴露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淋巴
  • 2篇免疫
  • 2篇鼻咽
  • 2篇鼻窦
  • 2篇鼻窦炎
  • 1篇地塞米松

机构

  • 16篇武汉大学
  • 2篇孝感市中心医...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黄石市第二医...

作者

  • 16篇左晶晶
  • 12篇陶泽璋
  • 6篇邓玉琴
  • 6篇李芬
  • 4篇孔勇刚
  • 3篇王燕
  • 3篇陈始明
  • 3篇许昱
  • 2篇明伟
  • 2篇屈季宁
  • 2篇陈晨
  • 2篇肖伯奎
  • 2篇周洁
  • 2篇王玮
  • 1篇王宏艳
  • 1篇陈朝辉
  • 1篇陈金辉
  • 1篇章薇
  • 1篇罗志宏
  • 1篇韩继波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年份

  • 4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端粒保护蛋白POT1和TRF2在喉癌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人端粒保护蛋白1(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1,POT1)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elomeric repeat binding factor-2,TRF2)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及声带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0例喉癌、19例声带息肉中POT1和TRF2的表达水平。结果POT1和TRF2在喉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00%和70.00%,在声带息肉中未见POT1和TRF2的表达。POT1在低分化喉癌中的表达高于POT1在高及中分化喉癌中的表达(P<0.05),POT1的表达水平在喉癌的不同发生部位、T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F2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组织病理、T分级、淋巴结转移率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喉癌中POT1的表达与TRF2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POT1和TRF2在喉癌中高表达,两者在喉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OT1在喉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左晶晶陶泽璋肖伯奎邓玉琴
关键词:喉肿瘤鳞状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
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及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呼吸道中发挥重要的宿主防御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SP-A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P-A在上呼吸道炎症反应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1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变应性鼻炎组)、15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7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中鼻甲组织(对照组)中SP-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中SP-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黏膜下嗜酸粒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中SP-A的表达与黏膜下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55);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SP-A在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黏膜上皮细胞内的绿色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P-A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与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SP-A在上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中的表达,为今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思路。
邓玉琴左晶晶陶泽璋孔勇刚肖伯奎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鼻息肉肺表面活性蛋白A免疫荧光
吸烟与癌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研究肿瘤的易感性对理解认识肿瘤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都有重要意义,遗传危险因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体部分器官癌症的易感性。研究表明吸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基因多态性和吸烟协同促癌作用和机制,吸烟通过激活自噬等信号通路促进癌症发生、侵袭和转移及与癌症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左晶晶陈晨曾曼丽李曼胡章威陶泽璋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吸烟肿瘤尼古丁自噬
主动吸烟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的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主动吸烟的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局部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20年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就诊的641例AR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过敏症家族史)、吸烟状况(日吸烟量、吸烟持续时间、戒烟时间)和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分析症状评分与吸烟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每天主动吸烟>1支且至少持续1年及以上,65例)、B组(曾经每天主动吸烟>1支且至少持续1年及以上,目前已戒烟且戒烟持续时间达1年及以上,16例)和C组(包括被动吸烟在内的吸烟史,560例)。AR患者主动吸烟率为14.5%,吸烟组患者以男性为主(A组和B组中男性分别占93.8%和100%)。B组患者的吸烟量(16.1±7.2支/日)显著高于A组患者(12.3±6.7支/日)。B组与A组患者的吸烟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35岁年龄组中,B组患者的吸烟持续时间显著长于A组(28.2±10.8年vs 19.3±9.8年)。鼻部症状VAS评分结果显示,A组较C组AR患者的流涕评分(6.7±3.3分vs 5.6±2.7分)和鼻痒评分(5.7±3.5分vs 4.6±2.7分)显著增高;B组较C组AR患者的鼻痒评分(6.4±1.9分vs 4.6±2.7分)和症状总分(5.9±1.3分vs 5.1±1.8分)显著增高。但A组AR患者鼻塞评分显著低于C组(4.0±3.2分vs 5.0±2.8分)。A组AR患者与B组AR患者在各症状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AR患者流涕评分与吸烟量显著相关(r=0.318);在所有吸烟患者中,<35岁患者的鼻塞、喷嚏、流涕和鼻部症状总分与吸烟量显著相关(r分别为0.353、0.400、0.395、0.442)。结论主动吸烟AR患者的总体鼻部症状更为严重,且严重程度随吸烟量而增加。其中,流涕症状评分与吸烟量呈显著正相关。
张怡左晶晶王宏艳王宁宇邓玉琴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吸烟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
香烟烟雾暴露对变应性鼻炎大鼠ILC2、Th2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ILC2、Th2细胞在香烟烟雾暴露的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中的变化。方法将15只大鼠分为正常组(Normal)、变应性鼻炎组(AR)、烟雾暴露组(Somke+AR),每组5只。造模后对各组大鼠进行AR症状评分,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观察大鼠鼻黏膜炎症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总IgE、IL-10、IL-13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ILC2、Th2细胞比例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鼻黏膜GATA3、RORα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AR组大鼠的过敏症状、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及血清总IgE水平较Normal组升高,而Smoke+AR组较AR组进一步升高。探讨机制发现,与Normal组(0.82±0.69、0.98±0.24)比较,AR组(3.70±0.78、2.05±0.26)和Smoke+AR组(7.72±0.90、3.46±1.08)ILC2、Th2细胞表达均升高(P<0.05),其中Smoke+AR组升高最明显。ELISA法检测Th2细胞因子显示,与Normal组(15.96±4.39、45.33±10.07)比较,IL-10、IL-13表达水平在AR组(33.88±5.73、336.00±100.00)升高(P<0.05),在Smoke+AR组(86.38±14.42、636.00±190.79)进一步升高(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鼻黏膜显示与Normal组(1.04±0.18、0.48±0.28)比较,GATA3、RORa表达水平在AR组(3.55±0.79、1.88±0.45)和Smoke+AR组(6.13±0.87、3.61±0.75)逐渐升高(P<0.05),其中Smoke+AR组升高明显。结论香烟烟雾暴露可以促进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C2和Th2细胞分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有关。
习洋左晶晶朱文轩李紫荆李芬陈始明孔勇刚许昱邓玉琴陶泽璋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TH2
miRNA-630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630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NCBI-GEO网站中下载了GSE70970、GSE43329和GSE12452共3个独立的鼻咽癌芯片数据,使用Graphpad prism 7对miRNA-630的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对miRNA-630的表达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采用SPSS22.0对miRNA-630表达量、肿瘤病理(T)和淋巴结转移(N)指标建立了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采用RT-qPCR检测鼻咽癌组织和正常组织标本中miRNA-630的表达情况。培养CEN2细胞,分为3组,分别仅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转染空载(空载组)和miRNA-630(miRNA-630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情况。最后,预测并验证miRNA-630在鼻咽癌中致癌的机制。结果miRNA-630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转染miRNA-630载体48、72、96h后,miRNA-630组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0.05)。miRNA-630组的CNE2细胞中TP53INP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0.05)。结论miRNA-630在鼻咽癌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miRNA-630的高表达可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可作为鼻咽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TP53INP2有关。
刘涛王玮周洁左晶晶李芬
关键词:鼻咽癌预后分析
氧氟沙星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氧氟沙星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黄石市第二医院就诊的11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以就诊先后排序,按简单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氧氟沙星联合地塞米松治疗,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间段的有效率、听力改善幅度、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第5天治疗有效率为6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听力改善幅度及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55±1.54)d B和89.1%,均优于对照组的(4.33±1.23)d B和5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1%与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氟沙星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且显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吕宇陈朝辉胡章威左晶晶郑安元吕翰林陶泽璋
关键词:氧氟沙星地塞米松化脓性中耳炎疗效
BCL3与免疫及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哺乳动物的核因子卡巴蛋白(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家族,是真核细胞的转录因子,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可以对真核细胞的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等进行调控.NF-κB家族主要由p50(NF-κB1)、p52(NF-κB2)、REL(cREL)、REL-A(p65)以及REL-B组成,这些不同蛋白质的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即为有功能的NF-κB.有研究显示,NF-κB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胡章威李芬左晶晶郑安元陶泽璋
关键词:肿瘤相关性NF-ΚB免疫真核细胞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
miR-630在喉鳞状细胞癌发展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miR-630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发展中的调控机制。方法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收集获得24例临床LSCC标本和24例癌旁组织。体外培养正常人鼻咽细胞系hacat和人喉癌细胞系TU212,荧光定量PCR测定miR-630和下游靶标TP53INP2的表达情况。miR-630和下游靶标TP53INP2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采用特异性干扰miR-630的SiRNA转染TU212细胞,蛋白印迹监测TP53IN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LSCC组织中miR-630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2,P<0.000 1);TU212细胞中miR-630的表达明显高于hacat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3,P<0.000 1)。Ⅲ、Ⅳ期癌组织中miR-630表达比Ⅰ、Ⅱ期癌组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29)。根据预测miR-630的靶基因为TP53INP2。TP53INP2在喉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喉癌组织中TP53INP2的表达与miR-630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U212细胞中转染SiRNA后,相对于对照组和NC组,miR-630的表达明显降低,TP53INP2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630在LSCC中过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通过负性调控TP53INP2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刘涛王玮周洁左晶晶李芬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病理分期淋巴转移
血常规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究血常规指标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从血液学的角度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81例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组(实验组)和头颈部良性肿瘤组(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O)、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共12个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LT、PCT、MPV、PDW、P-LCR以及BASO计数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EU、MONO、EOS、PLR和NLR均低于实验组,而LYM计数值高于实验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NLR对于早期诊断的意义要优于PLR。结论:血小板相关指标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无明显意义,白细胞亚型计数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NLR的诊断意义要高于PLR,或许可以联合其他鳞癌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
胡章威陈晨郑安元左晶晶陶泽璋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血常规白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