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云轩

作品数:155 被引量:1,182H指数:2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农业科学
  • 51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生物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飞虱
  • 30篇褐飞虱
  • 26篇气象
  • 23篇稻纵卷叶螟
  • 23篇纵卷叶螟
  • 23篇卷叶
  • 23篇卷叶螟
  • 19篇迁飞
  • 19篇公路
  • 19篇高速公路
  • 18篇迁入
  • 17篇数值模拟
  • 17篇值模拟
  • 16篇水稻
  • 10篇WRF模式
  • 9篇遥感
  • 9篇植被
  • 9篇植被指数
  • 8篇沪宁高速
  • 7篇气候

机构

  • 139篇南京信息工程...
  • 26篇南京农业大学
  • 23篇江苏省气象科...
  • 20篇中国气象局
  • 19篇全国农业技术...
  • 14篇江苏省气象局
  • 10篇江苏省植物保...
  • 7篇耶鲁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上海出入境检...
  • 2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苏州市气象局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55篇包云轩
  • 30篇袁成松
  • 26篇谢晓金
  • 18篇严明良
  • 11篇焦圣明
  • 10篇申双和
  • 10篇陆明红
  • 9篇翟保平
  • 8篇朱凤
  • 8篇刘垚
  • 8篇王琳
  • 7篇黄建平
  • 7篇高苹
  • 7篇杨荣明
  • 6篇周林义
  • 6篇缪启龙
  • 6篇王建强
  • 5篇周晨虹
  • 5篇于鑫
  • 5篇王翠花

传媒

  • 19篇生态学报
  • 16篇中国农业气象
  • 14篇气象科学
  • 10篇热带气象学报
  • 6篇大气科学
  • 6篇大气科学学报
  • 4篇气象
  • 4篇高原气象
  • 4篇气象科技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3篇中国植保导刊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8篇2019
  • 19篇2018
  • 13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1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MODIS的北京地区一次霾过程的能见度反演被引量:9
2018年
利用MODIS_L1B数据,结合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地面观测与反演的AOD(Aerosol Optical Depth)数据、北京市自动气象站网的能见度观测数据和北京市道面交通气象监测网的能见度观测数据,选取2012年3月6—11日期间发生在北京市的一次重大霾天气过程作为典型个例,反演了全过程的AOD和能见度变化,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MODIS遥感数据反演的AOD值与地面实测AOD值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但由于存在观测时间的偏差,总体上反演值高于实测值; 2)利用AOD反演值得到的能见度值与实际能见度观测值基本吻合,两者的时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 6(P<0. 01),符合此次霾过程的实际发生特征。
包云轩邵艺李迅
关键词:MODIS高速公路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2年
根据江苏省1960-2009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09年水稻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温度距平、气候倾向率和M-K检验法研究江苏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暖特征,并分析江苏省水稻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探讨气候变暖对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苏省水稻热害主要发生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乳熟期,苏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淮北和苏北沿海最少。(2)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频次有明显的13a和3a周期,前者为主周期,后者为副周期。(3)1960-2009年,江苏省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775℃.10a-1(P<0.01),气候变暖明显;20世纪60年代气温开始下降,80年代达最低值,之后开始变暖,21世纪前10a达最高值;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80年代发生次数最少,21世纪前10a发生次数最多。(4)7-8月平均气温高的年代,热害发生次数则多,淮北地区20世纪60年代气温最高,热害发生次数也最多,其它地区近10a气温最高,热害次数最多。(5)从年际变化看,气候偏暖的年份,水稻热害多,产量相应低,说明气候变暖是造成水稻热害频次上升、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包云轩刘维高苹申双和
关键词:水稻生育期热害气候变暖水稻产量
东亚夏季风进退对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探明东亚季风对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为中短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2016年中国稻纵卷叶螟赶蛾量数据,结合NECP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进退与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关系,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的初始迁入与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密切相关,除华南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始期提前于东亚夏季风北界经过该区的时间外,在其他稻区两者基本同步;东亚夏季风北边界在不同稻区首次和二次出现的早晚对该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向北迁入的始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各稻区北迁的高峰期一般都发生在东亚夏季风控制范围内,其中6月中旬—8月上旬东亚夏季风活动范围到达30°N以北地区,此时是我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北界在本30°N以北地区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稻纵卷叶螟年发生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8月中下旬是东亚冬、夏季风的转换期,也是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混合迁”发生期,此时,西南稻区和江淮稻区北部迎来初次南迁峰;9月后东亚夏季风开始南撤,东北冬季风快速南下,稻纵卷叶螟种群也随之不断向南迁飞。(4)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江淮稻区特大爆发的大气背景是:6月末—7月的强西南季风使沿江稻区迁入虫量比常年显著增加,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稻纵卷叶螟大规模向江淮稻区迁入奠定了虫源基础;7月份江南、华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少使喜湿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进一步向沿江和江淮地区聚集;8月份东亚夏季风的回撤偏晚以及9月份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北部的相对偏暖,使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在当地滞留时间偏长、南迁起始期和高峰期异常偏晚。
包云轩王明飞陈粲陆明红刘万才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迁飞
临太湖局地平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评价--以吴江区为例
2023年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缓冲区后,分别计算气候适宜性指数、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湖陆风指数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级评价了吴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吴江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从西部往东部逐渐递减。(2)一般适宜区主要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和东南局地,中度适宜区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较高适宜区位于中部以西太湖沿岸,高度适宜区位于紧临太湖的西南地区,极高适宜区位于西南角局部地区。(3)引入湖陆风指数后,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临湖平原的湖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所起的关键作用。(4)建立缓冲区后的水文指数分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吴江区不同尺度水体分布对人居环境自然选择的影响。
郭云飞包云轩严明良严明良朱焱
关键词:人居环境缓冲区
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背景被引量:38
2007年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收的气象数据对2个典型的白背飞虱南、北迁降落过程的大气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等压面上气压场的配置及其随时空的演变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最重要的大气环流因素。(2)850hPa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北迁,925hPa等压面上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其南迁,这两个高度上风场的气旋式风向切变区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切变区有利于其迁入降落。(3)降水对白背飞虱的降落有着十分重要的动力胁迫作用,但其在北迁降落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南迁。(4)垂直气流场中强下沉气流可迫使白背飞虱大量降落,表明气流胁迫是风载迁飞性害虫灾变性迁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气动力机制。
包云轩徐希燕王建强王翠花缪启龙翟保平
关键词:白背飞虱迁入GISMM5
冀东稻飞虱暴发的轨迹分析被引量:17
1994年
分析研究了1991年冀东稻区水稻稻飞虱灾害暴发的天气背景与迁入稻飞虱的飞行轨迹,并探讨了迁入稻飞虱可能的虫源地,为组建害虫迁入预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提高迁飞害虫的预测技术。
程极益樊多琦包云轩费惠新
关键词:褐飞虱
不同陆面方案对沪宁高速公路团雾的模拟被引量:24
2010年
利用沪宁高速公路实时监测的气象数据分析了2007年11月24日发生在沪宁高速公路镇江段团雾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通过WRF模式耦合三种不同陆面方案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旨在检验WRF模式耦合陆面方案对镇江段团雾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WRF模式模拟出的团雾天气过程对陆面方案的选择比较敏感,耦合了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后的试验结果更接近实况。(2)水汽参量模拟结果中,SLAB方案比NOAH方案和RUC方案效果好些,NOAH方案与RUC方案差异不大。(3)在地面感热通量变化率模拟上,三者有些区别;在长波辐射变化率模拟上,NOAH方案较优越。(4)在涡度场高值区模拟上,NOAH方案效果比SLAB、RUC方案更好。
万小雁包云轩严明良袁成松钱玮
关键词:陆面方案数值模拟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稻纵卷叶螟短期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1994-2014年中国南方四大稻区(华南、西南、江岭和江淮稻区)代表性病虫测报站的稻纵卷叶螟逐候田间赶蛾量资料,筛选出影响各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分别对各站建立稻纵卷叶螟迁入期候发生量的卡尔曼短期预测模型,并计算模型的准确率、误差大小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前一候和前两候的田间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前一候的近地面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前一候的地面气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经1994-2011年的回检拟合和2012-2014年试报检验,卡尔曼模型的发生量预测综合平均误差为-88.63,平均绝对误差为217.72,均方根误差为605.04。发生量预测综合准确率为84.33%,平均历史拟合率为83.33%,各站卡尔曼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稻纵卷叶螟候发生量的预测。
包云轩陈心怡谢晓金王琳陆明红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气象因子卡尔曼滤波算法准确率
褐飞虱迁飞参数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1
2005年
迁飞性害虫褐飞虱对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水稻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其迁飞参数的时空变化是种群迁飞这一生态行为的重要体现。应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V3.2 )对我国褐飞虱北迁、南返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害虫的迁出虫源地、迁飞路径、降落区、空中迁飞速率、迁飞高度、迁飞历时和迁飞距离等迁飞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计算和客观分析,得到了与实际虫情普查和雷达观测资料相当吻合的结果,从而比较精确地阐明了褐飞虱迁出起飞、空中定向飞行、降落迁入等迁飞行为的动力学机制。
包云轩翟保平程遐年
关键词:褐飞虱迁飞数值模拟
江苏省褐飞虱迁入量的中长期预测模型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气温场和前一年7月-当年6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褐飞虱年总迁入量的预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高邮、通州和宜兴3站的褐飞虱迁入量在不同时空阈限内与太平洋海温场、中南半岛气温场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海温场呈负相关,其中与通州和宜兴站褐飞虱迁入量对数值相关显著的海温区主要分布在北、中太平洋,高邮站则在南太平洋;高邮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4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通州站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2、3月中南半岛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宜兴站与当年1、3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中南半岛大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主要与前一年7月-当年6月的各副高指数、各极涡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冷空气强度、西太平洋编号台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等相关显著。(2)从上述海温场、气温场和环流特征量中筛选出显著相关(P<0.05)的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建立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回检正确率70%以上、预检正确率66.7%以上模型17个,适用性评估表明,各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应用于单站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
包云轩薛周华刘垚蒋蓉谢晓金杨荣明朱凤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