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转移风险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 冯秋霞孙娜娜刘畅张海龙徐迅孙书文刘希胜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肿瘤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总结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指标:(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患者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综合选择治疗方案。采用门诊、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后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胃窦40例、广泛皮革胃11例、胃底贲门9例、胃小弯9例、胃窦体5例、胃大弯4例。78例胃癌均为T4期,其中T4a期43例,T4b期35例。(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中,57例化疗前CT检查发现腹膜转移,15例行剖腹探查或开腹手术发现腹膜转移,6例为胃癌切除术后随访复查CT发现腹膜腔转移。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72例,最终确诊78例,CT检查漏诊9例、过度诊断3例。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88.5%、99.6%、95.8%、98.9%。78例患者胃癌腹膜腔转移的部位及表现:①腹腔积液:71例伴有腹腔积液,其中少量腹腔积液21例,中等至大量腹腔积液50例。②大网膜增厚:59例表现为大网膜呈片絮状及结节状增厚,增厚呈包块状、网膜饼样改变。③�
- 孙娜娜刘畅冯秋霞刘希胜
- 关键词:胃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肝动脉造影联合栓塞治疗对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疗价值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联合介入栓塞诊断和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9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发生于腹部肿瘤术后,3例发生于胆系结石术后,2例发生于外伤后,1例发生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1例有肾移植术病史。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假性动脉瘤发生于肝内动脉的9例,7例采取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采取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采取聚乙烯醇颗粒栓塞治疗;发生于肝外动脉的10例,8例采取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采取明胶海绵联合弹簧圈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痉挛伴夹层而行保守治疗。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于栓塞术后第21天因弹簧圈移位导致假性动脉瘤复发,再次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患者失访,其余13例患者均未出现介入栓塞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是诊治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
- 张海龙刘希胜刘圣杨正强施海彬刘畅
-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肝动脉动脉造影
-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与低分化腺癌的CT表现及对照研究
- 刘畅韩冬张海龙孙娜娜张玉东刘希胜
- 一种方便心电监护的新型病员服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心电监护的新型病员服,包括衣服本体,衣服本体前襟胸部位置横贯有第一操作开口,衣服本体前襟左右两侧均设有通孔,两通孔均与第一操作开口连通,通孔上覆盖有遮盖片,遮盖片一侧与通孔边缘固定连接,另一侧通过...
- 胡晓琳高春红刘畅
- 文献传递
- 基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输血闭环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 目的: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输血闭环流程的设计与应用,可有效避免输血过程中人工干预造成的不良后果,保证用血安全.方法:我院护理部联合信息部门分析之前输血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借助移动信息化手段,优化相关输血流程,护理人员通...
- 高春红刘畅单涛
- 胃腺癌与间质瘤碰撞瘤一例被引量:5
- 2018年
- 病例资料 患者,女,32岁,因头晕乏力2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查体:贫血貌;既往史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1.34×10 12/L,血红蛋白32 g/L;粪常规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肿瘤指标无异常。全腹部CT表现:胃角处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6.5 cm×4.1 cm×9.1 cm,腔内外混合型生长,主体位于腔内,表面溃疡形成,病灶腔外部分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考虑胃间质瘤可能性大;胃小弯侧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短径约8 mm(图1~5)。胃镜:胃角后壁见一巨大新生物,表面糜烂覆污苔、质脆易出血;镜下活检病理:胃角后壁坏死组织内见异型细胞(图6)。CT引导下穿刺活检标本免疫组化病理:CK-pan(+),CK-L(+),Ki-67(约75%+),CD117(-),DOG-1(-),CD34(-),结合HE考虑为低分化癌。
- 冯秋霞孙娜娜张海龙刘畅刘希胜
- 关键词:碰撞瘤腺癌间质瘤胃肿瘤
- 胃癌腹膜腔转移的CT影像学表现
- 孙娜娜刘畅刘希胜
- 一种远程监控智能化医疗手环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远程监控智能化医疗手环,包括装置主体、表带和滴管,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中央处理器的中间左侧设置有数据接收元件,数据接收元件与中央处理器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的中...
- 刘畅高春红胡晓琳单涛
- 文献传递
- 潜在捐献者预警功能模块设计与应用探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信息管理平台潜在捐献者预警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应用,提高潜在捐献者的发现率,改善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供需矛盾。方法:基于分析传统潜在捐献者上报和目前供体器官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潜在捐献者预警标准及质量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并实施潜在捐献者预警功能模块,分析功能模块实施效果。结果:潜在捐献者预警功能模块实施前(2021年10月-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OPO)人工上报潜在捐献者21例次,实施后(2022年10月-2023年5月)潜在捐献者预警功能模块系统预警潜在捐献者56例次。实施后系统智能化预警符合临床判断标准的潜在捐献者发现率、器官捐献转化率、潜在捐献者资料数据完整度等质控指标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OPO实现了潜在捐献者数据融通、流程信息化管理,确保获取信息的高效精准及全流程闭环质量控制,对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刘畅李梦芸
- 关键词:信息管理平台人体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