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胜
- 作品数:102 被引量:510H指数:12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农业科学更多>>
- 肝细胞癌CT影像学表现与肿瘤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研究
- 张海龙韩冬刘希胜
- CT引导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通道建立术
- 刘希胜
- CT引导下穿剌引流治疗胰腺周围积液的临床研究
- 徐迅刘希胜韩冬张海龙
- 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转移风险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 冯秋霞孙娜娜刘畅张海龙徐迅孙书文刘希胜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肿瘤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总结胃癌腹膜腔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指标:(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患者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综合选择治疗方案。采用门诊、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后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胃窦40例、广泛皮革胃11例、胃底贲门9例、胃小弯9例、胃窦体5例、胃大弯4例。78例胃癌均为T4期,其中T4a期43例,T4b期35例。(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中,57例化疗前CT检查发现腹膜转移,15例行剖腹探查或开腹手术发现腹膜转移,6例为胃癌切除术后随访复查CT发现腹膜腔转移。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患者72例,最终确诊78例,CT检查漏诊9例、过度诊断3例。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腔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88.5%、99.6%、95.8%、98.9%。78例患者胃癌腹膜腔转移的部位及表现:①腹腔积液:71例伴有腹腔积液,其中少量腹腔积液21例,中等至大量腹腔积液50例。②大网膜增厚:59例表现为大网膜呈片絮状及结节状增厚,增厚呈包块状、网膜饼样改变。③�
- 孙娜娜刘畅冯秋霞刘希胜
- 关键词:胃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课程改革探讨被引量:9
- 2016年
- 本文探讨了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课程改革。主要对PBL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总结,以及对医学影像课程改革方面,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整个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课程改革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概括。
- 赵宇刘希胜施海彬祝因苏邹月芬
-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 CT引导结合Seldinger技术穿刺引流治疗胰腺周围深部脓肿的体会
- 目的 探讨CT引导结合Seldinger法穿刺引流术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后腹膜周围脓肿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各类中上腹后腹膜周围脓肿临床资料42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22...
- 刘希胜
- 关键词:CT引导SELDINGER法引流
-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CT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
- 张海龙刘希胜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及病理学对比分析
- 2016年
- 目的分析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基于病理变化的特征性CT和MRI影像,提高AAM的影像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患者的CT和MR影像,对比分析其病理变化及影像特征。结果5例病灶均位于盆腔或会阴部,CT平扫均为等及稍低密度,3例增强后实性成分缓慢强化,其中1例出现漩涡样或分层状强化。MR扫描显示,5例病灶呈T2WI高低混杂信号,2例出现典型漩涡状或分层样改变,增强后3例缓慢强化。结论AAM好发于女性盆腔内及会阴部,肿块多为囊实性。CT及MR增强扫描缓慢强化,肿块内漩涡样及分层样改变为其特征性改变。
- 蔡炜周嘉梁吴刚肖逸尘刘希胜
- 关键词: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影像特点病理改变诊断率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技术在肝细胞癌病理分级中的定量评估价值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基于肝脏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增强MRI T1mapping技术的定量参数在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标准,按病灶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和高级别组(Ⅲ~Ⅳ级)两组,低级别组19例,高级别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平扫期和肝胆特异期的T1mapping成像。测量肿瘤实质、肿瘤整体、瘤周1cm区域及正常肝实质的T1弛豫时间。结合红细胞压积水平,计算肿瘤实质和肿瘤整体的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ECV)。比较各定量参数间的组间差异,并评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对于显著相关的指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其效能。结果 高级别组患者的肿瘤长径、瘤周1 cm增强前T1弛豫时间(T1pre)、肿瘤实质T1pre值、肿瘤实质增强后肝胆特异期T1弛豫时间(T1post)及肿瘤整体T1pre值均高于低级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灶长径、瘤周1 cm T1pre值、肿瘤实质T1pre值、肿瘤实质T1post值及肿瘤整体T1pre值与HCC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7、0.39、0.38、0.40、0.37,P均<0.05),其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758、0.726、0.709、0.719、0.691,联合模型的AUC为0.870。结论 基于Gd-EOB-DTPA增强MRI T1mapping技术的定量评估在HCC病理分级中具有重要价值。
- 韦孟李光耀吴树剑刘希胜
- 关键词:肝细胞癌肿瘤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