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畅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篇地面温度
  • 1篇地闪
  • 1篇电荷结构
  • 1篇软雹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特征
  • 1篇微物理
  • 1篇微物理过程
  • 1篇物理过程
  • 1篇雷暴
  • 1篇雷电
  • 1篇雷电活动
  • 1篇CAPE
  • 1篇LPCC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作者

  • 3篇赵鹏国
  • 3篇周筠珺
  • 3篇刘畅
  • 2篇邓德文
  • 1篇瞿婞
  • 1篇苏科学
  • 1篇胡荣

传媒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压电器
  • 1篇高原气象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雷暴微物理过程对电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在一维时变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对流降水试验合作计划(CCOPE)和夏季雷暴放电与降水研究(STEPS)一次雷暴的实测探空资料进行了初步模拟,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软雹垂直通量、地面温度和反转温度对雷暴云起电放电过程的影响。模式考虑的冰晶生成机制为Fletcher和H—M冰晶生成机制。对比CCOPE和STEPS雷暴个例的模拟与观测结果,发现垂直电场正负极大值出现的位置与实测结果较接近,但电场极值差异较大,模拟结果明显大于实测结果。敏感性试验表明,当软雹垂直通量增加时,雷暴云首次放电时间降低,而单位时间内发生闪电的次数(闪频)随之增大。当地面温度较高时,雷暴云中负电荷的垂直厚度较小,雷暴云的正、负电荷最大密度较大。当反转温度较低时,冰晶所带负电荷的垂直范围较大。在敏感性试验中,当模式中地面温度为32℃,反转温度<-26℃时,雷暴云出现反极性电荷结构。该模式能较直观地模拟雷暴发展过程中的电荷结构和电场时空分布等。
赵鹏国周筠珺邓德文刘畅
关键词:地面温度电荷结构
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地闪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地闪密度在"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依次形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其最大值超过了1000次/格点,而年平均正地闪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甘孜州南部的稻城县,其值则超过了50次/格点。在地闪发生的主要季节总地闪频数随纬度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北纬30°附近,这与Hadley与Ferrel环流在北纬30°附近形成的下沉气流有关。各年逐月的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分布基本均呈"V"型。在川西高原以东区域的地闪日变化中夜间有两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出现,而在川西高原地区只有午后出现一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各雷暴过程中,在冰雹直径3~10mm的区间内,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变化与冰雹直径呈正比;最大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30%,与22mm的冰雹直径相对应;16.98%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与10mm的冰雹直径对应,其出现的概率最大超过了37%。
刘畅赵鹏国周筠珺胡荣瞿婞
关键词:地闪
中国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机制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四川省、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利用2005—2010年地闪资料,研究了三个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三省地闪变化呈现不同的年际、月际及日际变化特征。地闪极性上,四川省西部高原及黑龙江省正地闪比例较四川省东部盆地和山东省高,这是由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雷暴云顶高度及南北方雷暴云电荷结构差异造成的。地面盛行风系与地形对雷电活动影响很大,迎风坡为雷电活动频发区域,且直接热力环流圈迎风坡地闪比例较间接热力环流圈高。雷电活动具有较大的区域性,其对气温及不稳定参量有较好的响应,雷暴过程中黑龙江省北部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对流抑制能量(CIN)远小于四川省东部及山东省中部,中层相对湿度及700 hPa相当位温四川省东部最大,山东省中部次之,黑龙江省北部最小。
邓德文周筠珺赵鹏国苏科学刘畅
关键词:雷电活动气候变化CAPELPC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