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 作品数:70 被引量:31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GF1、IGF1R及IGFBP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3(IGFBP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在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EO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13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2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50例EOC手术病理标本中IGF1、IGF1R、IGFBP3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EO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IGF1、IGF1R、IGFBP3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EOC的表达依次增强,IG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23.08%,25.00%,80.00%;IGF1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30.77%,33.33%,84.00%;IGFB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8.46%,41.67%,86.00%,三者在EOC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P<0.01)。(2)IGF1R在EOC中的表达阳性程度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腹水/腹腔冲洗液阳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IGFBP3表达的阳性程度与临床分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3)IGF1R在EOC中的表达程度与IGF1表达程度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中存在IGF1、IGF1R、IGFBP3的过表达,三者共同参与了EOC的发生发展过程;IGF1R与EOC不良预后的重要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IGF1R可作为卵巢上皮性癌基因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 高华许雁萍刘强狄文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9例成人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成人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RMS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该组患者平均年龄(46.89±20.09)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肿瘤分布范围广。组织学亚型包括胚胎性RMS 6例,腺泡状RMS、多形性RMS和梭形细胞RMS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横纹肌标记阳性例数分别为肌细胞生成蛋白阳性6例、肌调节蛋白阳性4例、结蛋白阳性8例。7例随访中无瘤生存仅2例,带瘤生存(均为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2例,死于肿瘤3例。结论·该组成人RMS病例中以胚胎性RMS最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RMS的诊断。
- 施永恒龙满美刘强陈晓宇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成人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与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目前相关研究多仅涉及胃和小肠两个部位,对结直肠和胃肠道外GISTs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不同部位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纳入2006年12月—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原发性GISTs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PCR技术和测序法分析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分析不同部位GISTs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共1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ISTs发生于胃86例(51.8%),小肠51例(30.7%),结直肠12例(7.2%),胃肠道外17例(10.2%)。不同部位GISTs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结直肠GISTs直径多<5 cm(83.3%),半数为极低危患者(50.0%);胃肠道外GISTs近半数直径>10 cm(47.1%),多为高危患者(76.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胃肠道GISTs显著缩短(P<0.05)。166例患者中132例(86.8%)为c-kit基因突变,6例(3.9%)为PDGFRα基因突变,PDGFRα基因突变者均为胃部GISTs。不同部位GISTs的c-kit基因突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ISTs最常发生于胃和小肠。结直肠GISTs体积小,危险度低,预后较好;胃肠道外GISTs体积大,危险度高,预后较差。GISTs以c-kit基因突变多见,不同部位GISTs的基因突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DGFRα基因突变多发生于胃部GISTs。
- 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结直肠肿瘤预后基因突变
- 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东南亚地区常见,在我国则以广西、云南、香港多见。TM主要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而儿童感染少见,易漏诊,死亡率较高,不接受治疗者的死亡率可达91.3%[1]。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播散型TM感染肝移植术后患儿的诊断过程,以提高对TM感染的识别能力。
- 柏媚顾怡周景艺张灏旻刘强沈薇李敏
- 关键词:外周血涂片
- 5例甲状腺内胸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B病毒(EBV)编码小RNA(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感染情况,采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方法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0.8岁。肿瘤均位于甲状腺内,最大直径2.0~3.5 cm。肿瘤在蛋白水平表达广谱型细胞角蛋白(CK)、细胞角蛋白19(CK19)、抑癌基因P40蛋白(P40)、白细胞分化抗原5(CD5)、白细胞分化抗原117(CD117)、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其他相关肿瘤鉴别诊断标志物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突触素(SYN)、EBV、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蛋白(BRAF)均呈阴性。EBER原位杂交结果为阴性,且无BRAF基因V600E突变。结论·甲状腺内胸腺癌是一种惰性肿瘤,非常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 赵玲高润霖刘强沈艳莹
- 关键词:免疫表型临床病理
-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66例原发性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进行比较,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直径、核分裂象、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坏死、NIH危险度、Ki-67指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坏死、NIH危险度、Ki-67指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GISTs预后判断可以结合经典NIH危险度分级、Ki-67指数及肿瘤手术时是否已侵犯周围组织。
- 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 关键词:预后
-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 2005年
- 背景: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过去被称为“肠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近年来发现这一疾病的本质是肠道T细胞淋巴瘤。该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进展迅猛,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检查很难确诊。目的: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仁济医院1994年9月~2004年9月6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34~73岁,男女比例为5∶1。病变多位于空、回肠,可有结肠累及。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部分患者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无患者伴有乳糜泻。内镜下3例患者表现为溃疡病灶,术中见溃疡5例,肿块1例。1例患者经术前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5例由术后病理检查确诊,4例曾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45RO(+)、CD3(+)、CD3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部分结合术后化疗。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论:不伴有乳糜泻是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之一。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常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该病预后极差。
- 徐晓晶徐华刘强吴叔明
- 关键词:肠道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术后病理检查患者年龄白细胞共同抗原
- 胃癌组织中MMP-9和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有关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表达的研究不多且结果不一。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MMP-9和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98例胃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MMP-9和TIMP-1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各参数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中MMP-9高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患者预后与MMP-9高表达(P=0.014)、浸润深度(P<0.001)、淋巴结转移(P<0.0001)和TNM分期(P<0.0001)相关。TIMP-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无关。结论:MMP-9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进展有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 吴捷彭旭佳王岫刘强
- 关键词:胃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2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ou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6例,女38例.年龄19-83岁,平均57岁.肿瘤位于左肾57例,右肾87例.9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7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本组144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PRCC,肿瘤最大径1.0- 19.0 cm,平均5.2 cm.Ⅰ型68例,Ⅱ型60例,分型未知16例.肿瘤分期:pT1-T2期122例,pT3 -T4期22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112例,Ⅲ-Ⅳ级32例.144例中7例伴有癌栓,16例伴肾周脂肪浸润,6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16例伴肿瘤坏死.本组144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和92.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pT分期、分型、是否有癌栓、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有无坏死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是PRC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P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分期较早,预后较好.Ⅱ型PRCC的预后差于Ⅰ型.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是PRC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Fuhrman分级系统不适用于对PRCC患者进行预后判断.
- 董樑黄吉炜奚倩雯张进陈勇辉孔文刘强薛蔚黄翼然
- 关键词: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特征预后
- 6例乳腺乳头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乳头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乳头部及乳晕区,组织学形态复杂多样,增生导管上皮可呈腺管状、乳头状、筛状及实性的生长排列方式。以腺病型和上皮增生型为主3例,以腺病型和假浸润型为主1例,以上皮增生型和假浸润型为主1例,以上皮增生型为主1例。6例导管腔内均未见明显坏死。腺管及假浸润灶周围肌上皮标记P63、calponin和CD10表达阳性6例,增生上皮CK5/6表达阳性6例。PIK3CA基因H1047R突变2例。结论乳腺乳头腺瘤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可出现PIK3CA基因突变。
- 张雪晴宋子玉刘强
- 关键词: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