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宇
- 作品数:125 被引量:979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被引量:42
- 2006年
- 目的对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5例BE患者进行60W APC治疗,术后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3·2个月。12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3例需2次治疗,平均烧灼次数为1·2次。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7例为胸骨后疼痛,1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未予手术治疗,半年后逐步缓解。1例在BE完全消除后6个月再现肠上皮化生,该例患者再次予以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AP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 薛寒冰戈之铮陈晓宇胡运彪萧树东莫剑忠高云杰宋燕刘燕
- 关键词:BARRETT食管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治疗
- 口服疫苗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利用感染人类幽门螺杆菌(H.pyloi)的小鼠模型,研究H.pylori粗制抗原与霍乱毒素(CT)或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方法:无特殊病原菌级C57BL/6小鼠分为4组,通过灌胃方法分别予各组小鼠以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CT10μg、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rCTB10μg、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和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4次。最后1次免疫后1周以5×108/只的活力悉尼株H.pylori攻击小鼠,隔日1次,共3次。最后1次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胃粘膜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涂片、培养及组织学检查,鉴定H.pylori感染状况。结果: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对H.pylori感染的保护率为4/6,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rCTB组与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组的保护率为1/7,生理盐水组的保护率为0/6。结论: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成的日服疫苗具有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rCTB的佐剂作用不明显。
- 史彤李晓波刘文忠徐蔚文陈晓宇萧树东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口服疫苗佐剂
-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组织MMP-13及TIMP-1表达变化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5年
- 目的: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肝组织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通过高脂饮食制备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 并在20 wk、22 wk分批处死,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MMP-13mRNA和TIMP-1 mRNA的表达,并与肝脏组织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及炎症坏死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纤维化,部分大鼠出现早期肝硬化.在20 wk肝组织MMP-13mRNA表达,模型组(1.14±0.2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1±0.08),有显著性差异(t=3.71,P<0.01)而TIMP-1mRNA表达,模型组(0.73±0.16)虽高于正常组(0.60±0.03),但差异无显著性.在22 wk MMP-13mRNA模型组(0.84±0.10)表达明显下降,而TIMP-1mRNA模型组(0.75±0.12) 表达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60±0.10),(t=3.13, P<0.01).肝组织HE和Masson染色提示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改变.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随着纤维化进程MMP- 1.3mRNA表达由强到弱,TIMP-1mRNA表达逐渐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纤维化的机制.
- 张洁陈晓宇彭延申李继强
- 关键词:MMP-1TIMP-1肝组织
- 9例成人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成人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RMS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该组患者平均年龄(46.89±20.09)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肿瘤分布范围广。组织学亚型包括胚胎性RMS 6例,腺泡状RMS、多形性RMS和梭形细胞RMS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横纹肌标记阳性例数分别为肌细胞生成蛋白阳性6例、肌调节蛋白阳性4例、结蛋白阳性8例。7例随访中无瘤生存仅2例,带瘤生存(均为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2例,死于肿瘤3例。结论·该组成人RMS病例中以胚胎性RMS最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RMS的诊断。
- 施永恒龙满美刘强陈晓宇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成人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 十二指肠球部巨大Brunner腺腺瘤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病例:患者男.63岁,因“阵发性上腹胀痛1年余”于2009年6月24日来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胀痛,无饥饿痛、夜间痛,无肩胛部放射痛,腹痛与进食无关,无呕血或黑便,自服抑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后无明显好转。发病来患者体质重无下降,排便无异常。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 顾立扬陈晓宇李晓波
- 关键词: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
-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与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目前相关研究多仅涉及胃和小肠两个部位,对结直肠和胃肠道外GISTs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不同部位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纳入2006年12月—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原发性GISTs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PCR技术和测序法分析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分析不同部位GISTs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共1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ISTs发生于胃86例(51.8%),小肠51例(30.7%),结直肠12例(7.2%),胃肠道外17例(10.2%)。不同部位GISTs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结直肠GISTs直径多<5 cm(83.3%),半数为极低危患者(50.0%);胃肠道外GISTs近半数直径>10 cm(47.1%),多为高危患者(76.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胃肠道GISTs显著缩短(P<0.05)。166例患者中132例(86.8%)为c-kit基因突变,6例(3.9%)为PDGFRα基因突变,PDGFRα基因突变者均为胃部GISTs。不同部位GISTs的c-kit基因突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ISTs最常发生于胃和小肠。结直肠GISTs体积小,危险度低,预后较好;胃肠道外GISTs体积大,危险度高,预后较差。GISTs以c-kit基因突变多见,不同部位GISTs的基因突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DGFRα基因突变多发生于胃部GISTs。
- 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结直肠肿瘤预后基因突变
- C反应蛋白质与克罗恩病活动性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质(CRP)评估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作用。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81例CD患者血清CRP与血沉(ESR)、临床活动指数(CDAI)、内镜活动性、组织学活动性、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比较临床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及药物治疗对CRP的影响。结肠镜活检组织核因子κBp65(NFκB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RP与ESR相关;与CDAI、内镜活动性、组织学活动性、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无相关性;CRP在活动性CD中显著升高(P<0.01),在重度和结肠CD升高较明显(P<0.05)。药物有效控制病情时CRP显著下降(P<0.01),复发时重新升高(P>0.05);NF-κBp65在CD中表达增强(P<0.01),与血清CRP升高有一致性(P=1.0)。结论CRP升高更适于反映中、重度结肠CD的活动性;快速反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血清CRP升高与NF-κB p65的表达增强有一致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杨川华陈晓宇杨枫冉志华刘文忠萧树东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血沉CROHN病
- 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组织学愈合质量的评价被引量:23
- 2006年
- 背景: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愈合率,但复发的难题仍待解决。溃疡愈合质量,尤其是组织学愈合质量受到许多学者关注。目的:观察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应用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与单用奥美拉唑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方法:88例经胃镜检查证实伴有H.pylori感染的活动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1周,两组患者均予H.pylori根除三联疗法,治疗组同时加服铝碳酸镁咀嚼片;第2~6周,治疗组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胶囊,对照组仅用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第7~8周,治疗组继续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对照组则停药。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复查胃镜。内镜下取胃溃疡周围黏膜(相当于原取材点处)组织2~4块,重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着重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黏膜形态结构两个方面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胃黏膜腺体密度和腺管形态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且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51和0.0176)。结论:治疗活动期胃溃疡患者在根除H.pylori感染+抗溃疡治疗后的第8周时点上,同时加用兼有抗酸和吸附胆汁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咀嚼片,能更好地恢复胃黏膜形态结构,增强溃疡愈合的组织学质量,并有可能降低溃疡的远期复发率。
- 陈晓宇施尧马耀宙彭延申
- 关键词:胃溃疡铝碳酸镁奥美拉唑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
- 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提高内镜治愈性切除早期胃癌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灶内镜形态学分型及伴有溃疡形成6个因素对内镜切除术(ER)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同时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结果纳入早期胃癌共94例包含94个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20个,黏膜内癌病灶70个,黏膜下浅层浸润癌(距黏膜肌层500斗m以内)病灶4个。其中5个病灶经EMR切除,89个病灶经ESD切除。ER整块切除率为95.7%(90/94),治愈性切除率为79.8%(75/94)。直径〉3.0cm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直径≤2.0em的病灶(P=0.022,OR=0.108,95%C1:0.016—0.721),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P=0.047,OR=0.149,95%CI:0.023~0.971)。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是侧缘肿瘤细胞的残留。结论病灶直径〉3.0cm、伴有溃疡形成是影响早期胃癌ER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 钱斌李海燕薛寒冰赵韫嘉戴军陈晓宇高云杰戈之铮李晓波
-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口服耐受诱导研究
- 2003年
- 口服耐受是一种治疗全身性炎症疾病的潜在手段。在一些动物模型中,口服自身抗原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目的:观察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小鼠中诱导口服耐受对肝脏病变的影响。方法:在实验第1天和第7天,将新鲜制备的蛋白质浓度为0.5-2 g/L的肝抗原S-100 0.5 ml和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CFA)充分乳化后,予C57BL/6小鼠腹腔注射,以诱导EAH的产生。诱导:EAH前5天起,每天分别予小鼠插管喂饲1 mg和10mg的肝抗原S-100、肝抗原S-100第1峰、第2峰和第3峰,对照组以PBS 1 ml灌胃。结果:仅肝抗原S-100第1峰抗原高剂量组小鼠的肝组织学病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肝抗原S-100总抗原高剂量组的血清.A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学病变程度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口服肝抗原S-100第1峰抗原可诱导EAH小鼠的免疫耐受。
- 马雄邱德凯李恩灵彭延申陈晓宇
- 关键词:抗原小鼠S-100口服耐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