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双相
  • 2篇抑郁
  • 2篇抑郁发作
  • 2篇双相情感障碍
  • 2篇情感障碍
  • 2篇疗效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电刺激
  • 1篇电痉挛治疗
  • 1篇电休克
  • 1篇电休克治疗
  • 1篇休克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早期疗效
  • 1篇早期治疗效果
  • 1篇少年
  • 1篇首发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罗炯
  • 4篇罗炯
  • 4篇任艳萍
  • 3篇姜玮
  • 3篇姜玮
  • 2篇马辛
  • 2篇王雪
  • 2篇杨春林
  • 2篇王丹
  • 2篇王雯
  • 2篇王雯
  • 2篇王丹
  • 1篇凌四海
  • 1篇陈旭
  • 1篇孙丛丛
  • 1篇王茜
  • 1篇王茜
  • 1篇王雪
  • 1篇陈雪彦
  • 1篇史晓宁

传媒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首发未治精神分裂症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在首发未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测定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HSV-Ⅰ、Ⅱ)抗体,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发病之间的关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精神分裂症患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对照组共70例,均为北京安定医院的健康职工。患者组共67例,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采血并评定PANSS及CGI量表,定性检测血清中HSV-Ⅰ、Ⅱ型的特异性IgG抗体。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HSV-Ⅰ、Ⅱ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V-Ⅰ、Ⅱ感染与患者发病时的疾病严重程度、HSV-Ⅰ、Ⅱ合并感染对其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研究样本量条件下,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陈雪彦王刚赵燕刘敏凌四海罗炯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磁惊厥治疗与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早期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结果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17、HAMA、CGI-S、CG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其中HAMD-17、HAMA、CGI-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两组RBANS总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时间<0.05);各时点,MST组RBANS总分高于ME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时间延长,MST的治疗效应组间增大(P交互<0.05)。治疗3次和治疗6次后,HAMD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T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疗效果与MECT相当,MST治疗6次后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任艳萍张俊岩吴涵罗炯罗炯杨春林姜玮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效果
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伪刺激治疗。治疗次数两组均为20次。治疗部位为前额部、双侧乳突部,频率为77.5 Hz,强度为15 mA。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评估安全性。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结束时(4周末),随访时(8周末)。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随访8周末时HAMD-17和HAMA的评分进行比较,显示两组HAMD-17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组间<0.05),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治疗的效应增大(P交互<0.05)。两组HAMA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4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74.29%±8.40%vs 32.54%±13.30%;第8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81.00%±10.68%vs 40.27%±1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抑郁发作联合治疗的新选择。
罗炯罗炯孙丛丛王丹潘伟刚王茜王丹王丹史晓宁王茜王茜
关键词:抑郁发作疗效安全性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季节性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季节性特征,为个性化综合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北京安定医院病历数据库,回顾性纳入双相障碍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根据患者入院的季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8409例,春季入院2311例(27.5%),夏季入院2090例(24.9%),秋季入院2028例(24.1%),冬季入院1980例(23.5%)。各季节入院组间比较显示年龄、住院时长、是否伴自伤自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组、秋季组年龄分别低于冬季组[(33.0±12.1)岁vs.(33.0±11.9)岁vs.(34.1±12.3)岁,P<0.05];住院时长秋季组、夏季组长于冬季组[(32.1±20.3)d vs.(31.6±17.2)d vs.(29.7±21.8)d,P<0.05],秋季组长于春季组[(30.4±15.5)d,P<0.05];夏季组伴自伤自杀高于秋季组(48.4%vs.43.6%,P<0.05)。结论在双相障碍住院患者中,春季、秋季入院患者年龄比冬季入院患者低,秋季入院患者住院时长比冬季、春季入院患者长,夏季入院患者住院时长比冬季入院患者长,夏季入院患者伴自伤自杀的比例高于秋季入院患者。因此可以针对患者的季节性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
孙倩任艳萍罗炯罗炯王雯王雯王雪
关键词: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季节性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被引量:4
2023年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表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会影响临床诊疗过程。目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效果不理想,已成为学习阶段致残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现状,为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1月16日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169例,收集并分析病历资料,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不同发作类型中不同性别的患者用药情况的差异。结果男生躁狂发作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抑郁发作的比例高于男生(P均<0.05)。女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χ^(2)=7.761,P<0.01)。低龄组混合发作、伴冲动行为、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高于高龄组,高龄组躁狂发作的比例高于低龄组(P<0.05或0.01);高龄组住院时间长于低龄组(t=-2.930,P<0.01)。在躁狂发作患者中,男生服用丙戊酸盐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均<0.01),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男生服用利培酮和奥氮平(χ^(2)=26.957)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0.05或0.01),女生服用喹硫平(χ^(2)=14.865)和阿立哌唑的比例均高于男生(P均<0.01)。在抑郁发作患者中,男生服用奥氮平的比例高于女生(P<0.01)。在混合发作患者中,女生服用碳酸锂的比例高于男生(χ^(2)=9.253,P<0.01),男生服用丙戊酸盐的比例高于女生(P<0.05)。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诊断分类和伴随症状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发作类型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碳酸锂、丙戊酸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用药情况上存在差异。
孙倩姜玮姜玮罗炯罗炯王雯
关键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
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比较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4—2017年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所有诊断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或癫痫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特征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信息调查表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与癫痫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受试者在受教育年限、首次发作年龄、是否伴高热、有无其他诱因、首次诊断癫痫年龄、发作类型、发作频率、是否手术治疗、癫痫控制是否理想以及IQ 分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495、 4.455、5.343、53.828、6.313、53.828、17.697、59.889、6.313、8.495,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首次发作年龄(OR=1.537,P=0.011)、癫痫控制是否理想(OR=1.595,P=0.028)与是否共患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结论 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起病年龄较晚,癫痫治疗较理想,早期识别其共患双相情感障碍对癫痫预后有益。
陈旭陈旭王雪王巍巍王雪
关键词:癫痫双相情感障碍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