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玮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抑郁
  • 5篇电休克
  • 5篇电休克治疗
  • 5篇休克
  • 5篇无抽搐电休克
  • 5篇无抽搐电休克...
  • 5篇抽搐
  • 4篇抑郁发作
  • 3篇双相
  • 2篇抑郁症
  • 2篇双相情感障碍
  • 2篇情感障碍
  • 2篇自杀
  • 2篇疗效
  • 1篇电痉挛治疗
  • 1篇对心
  • 1篇心脏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差异
  • 1篇药物治疗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姜玮
  • 8篇任艳萍
  • 7篇姜玮
  • 4篇罗炯
  • 4篇王雯
  • 4篇王雯
  • 3篇王雪
  • 3篇王雪
  • 3篇李艳茹
  • 3篇罗炯
  • 2篇马辛
  • 2篇杨春林
  • 2篇王丹
  • 2篇王丹
  • 1篇孙丛丛
  • 1篇王巍巍
  • 1篇赵昕
  • 1篇王楠
  • 1篇王楠
  • 1篇袁晓菲

传媒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氮平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奥氮平冲击疗法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女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住院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MECT组,奥氮平组每晚服药,第1天20mg/d,以后依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到15-30mg/d。MECT组:在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共6次。在基线,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基线和终点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MRS分值变化以及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显示奥氮平组治疗后YMRS总分显著下降(F=274.7,P〈0.01),MECT组治疗后YMRS总分也显著下降(F=350.9,P〈0.01),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F=2.0,P=0.163)。奥氮平组有效21例,MECT组有效23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758,P〉0.05);奥氮平组痊愈18例,MECT组痊愈19例,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104,P〉0.05)。两组之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冲击疗法对急性躁狂发作有效,安全性好,与MECT相比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安全、有效、符合快速综合治疗要求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新方法。
罗炯王雪姜玮赵茜史晓宁王刚
关键词:躁狂发作奥氮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学
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认知功能差异性,探索认知功能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患者133例,依据两周内是否存在自杀行为和意念分为以下3组:无自杀症状的抑郁对照组(depression control,DC组)、伴自杀意念组(suicidal ideation,SI组)和伴自杀行为组(suicide attempt,SA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自杀意念量表(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SSI)和精神分裂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组HAMD-17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61,P<0.001),事后比较发现SA组和SI组HAMD-17总分显著高于DC组。MCCB结果显示,DC组言语学习和记忆分数显著高于SI组(P<0.05),DC组和SA组推理和问题解决分数显著高于SI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P=0.022,OR=1.067,95%CI:1.009~1.127)、认知障碍因子(P=0.001,OR=1.739,95%CI:1.238~2.443)是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P=0.003,OR=0.100,95%CI:0.022~0.458)和社会认知(P=0.033,OR=0.953,95%CI:0.912~0.996)是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认知功能缺陷是影响抑郁发作患者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
吴涵王雪王雪王丹王丹王雯王雯
关键词:抑郁发作自杀意念自杀行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预测作用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5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2周的高频(10 Hz)rTMS治疗,对照组接受2周伪刺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2周)末、随访(6周)末。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AMD-17评分和HAMA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时间<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70.59%)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治疗后,治疗组BDNF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基线BDNF浓度与疗效呈正相关(P<0.05)。治疗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血清BDNF基线浓度高的抑郁症患者rTMS治疗效果更好,BDNF可以作为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的预测指标。
孙丛丛吴涵周丹娜周丹娜王雯姜玮姜玮王雯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抑郁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磁惊厥治疗与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早期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结果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17、HAMA、CGI-S、CG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其中HAMD-17、HAMA、CGI-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两组RBANS总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时间<0.05);各时点,MST组RBANS总分高于ME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时间延长,MST的治疗效应组间增大(P交互<0.05)。治疗3次和治疗6次后,HAMD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T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疗效果与MECT相当,MST治疗6次后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任艳萍张俊岩吴涵罗炯罗炯杨春林姜玮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效果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季节性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季节性特征,为个性化综合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北京安定医院病历数据库,回顾性纳入双相障碍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根据患者入院的季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8409例,春季入院2311例(27.5%),夏季入院2090例(24.9%),秋季入院2028例(24.1%),冬季入院1980例(23.5%)。各季节入院组间比较显示年龄、住院时长、是否伴自伤自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组、秋季组年龄分别低于冬季组[(33.0±12.1)岁vs.(33.0±11.9)岁vs.(34.1±12.3)岁,P<0.05];住院时长秋季组、夏季组长于冬季组[(32.1±20.3)d vs.(31.6±17.2)d vs.(29.7±21.8)d,P<0.05],秋季组长于春季组[(30.4±15.5)d,P<0.05];夏季组伴自伤自杀高于秋季组(48.4%vs.43.6%,P<0.05)。结论在双相障碍住院患者中,春季、秋季入院患者年龄比冬季入院患者低,秋季入院患者住院时长比冬季、春季入院患者长,夏季入院患者住院时长比冬季入院患者长,夏季入院患者伴自伤自杀的比例高于秋季入院患者。因此可以针对患者的季节性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
孙倩任艳萍罗炯罗炯王雯王雯王雪
关键词: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季节性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被引量:2
2023年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表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会影响临床诊疗过程。目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效果不理想,已成为学习阶段致残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现状,为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1月16日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169例,收集并分析病历资料,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不同发作类型中不同性别的患者用药情况的差异。结果男生躁狂发作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抑郁发作的比例高于男生(P均<0.05)。女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χ^(2)=7.761,P<0.01)。低龄组混合发作、伴冲动行为、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高于高龄组,高龄组躁狂发作的比例高于低龄组(P<0.05或0.01);高龄组住院时间长于低龄组(t=-2.930,P<0.01)。在躁狂发作患者中,男生服用丙戊酸盐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均<0.01),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男生服用利培酮和奥氮平(χ^(2)=26.957)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0.05或0.01),女生服用喹硫平(χ^(2)=14.865)和阿立哌唑的比例均高于男生(P均<0.01)。在抑郁发作患者中,男生服用奥氮平的比例高于女生(P<0.01)。在混合发作患者中,女生服用碳酸锂的比例高于男生(χ^(2)=9.253,P<0.01),男生服用丙戊酸盐的比例高于女生(P<0.05)。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诊断分类和伴随症状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发作类型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碳酸锂、丙戊酸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用药情况上存在差异。
孙倩姜玮姜玮罗炯罗炯王雯
关键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中青年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性别差异
2024年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6次MECT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对抑郁、焦虑症状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分别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比较性别差异。结果纳入抑郁发作患者共122例,其中青年组83例、中年组39例。两组中,基线HAMD及HAMA评分、MECT后HAMD减分率均无性别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青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的时点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基线时提高,性别分组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的时点-性别分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在第6次MECT后较基线时提高(P<0.05),时点效应和性别分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抑郁患者MECT后认知功能整体有所改善,中年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存在性别差异,需依据患者性别、年龄特征优化MECT方案,以减轻认知功能不良影响。
孙倩姜玮姜玮李艳茹王楠王楠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抑郁发作性别
不同波宽刺激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心脏节律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波宽刺激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症疗效及心脏节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DGX模式组和Low 0.5模式组。给予MECT治疗6次。在治疗前、治疗3次、治疗6次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估临床症状。记录MECT刺激时间和抽搐发作时间。监测首次MECT治疗麻醉药注射前至抽搐发作结束后10 min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次后Low 0.5模式组HAMD-17减分率明显优于DGX模式组(t=2.041,P=0.044)。Low 0.5模式组与DGX模式组相比,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χ^(2)=7.350,P=0.007),刺激时间明显延长(t=30.92,P<0.01),首次发作时间明显延长(t=2.098,P=0.038)。刺激时间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212,P=0.020)。结论:Low0.5模式与DGX模式相比,治疗抑郁症起效更快,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MECT刺激时间越长,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李艳茹李艳茹赵希希姜玮任艳萍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接受MECT治疗的1001例精神疾病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MECT治疗参数、脑电监测中的抽搐发作情况、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等,对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01例接受MECT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生谵妄者102例(10.2%)。logistic回归分析示抽搐发作时间长(OR=1.037)、低氧血症(OR=9.052)、共患高血压(OR=6.564)与术后谵妄发生相关(P<0.01)。抽搐发作时间≥70 s者术后谵妄发生率(46.7%)显著高于其他抽搐发作时间者(P<0.01)。结论抽搐发作时间长、低氧血症、共患高血压是精神疾病患者MECT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李艳茹李艳茹赵希希姜玮贾立娜任艳萍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谵妄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1924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入院将其分为再入院组和未再入院组。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1924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347例,再入院率为18.04%(347/1924);两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精神疾病家族史、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既往住院次数、病程、伴精神病性症状、心境稳定剂应用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既往住院次数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用一种心境稳定剂均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既往住院次数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用一种心境稳定剂均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赵昕赵昕王雪王雪袁晓菲吴涵王巍巍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再入院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