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下肢
  • 5篇动脉
  • 5篇静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阻断
  • 2篇硬化性
  • 2篇深静脉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缺血
  • 2篇缺血预处理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阻断
  • 2篇阻断
  • 2篇下肢静脉
  • 2篇下肢静脉功能...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静脉功能不全
  • 2篇闭塞症

机构

  • 1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11篇张纪蔚
  • 11篇梁卫
  • 6篇张柏根
  • 3篇张皓
  • 3篇黄晓钟
  • 2篇叶猛
  • 1篇甘骏人
  • 1篇周兆熊
  • 1篇杨志晖
  • 1篇刘苏征
  • 1篇蒋米尔
  • 1篇李维敏
  • 1篇施娅雪
  • 1篇杨俊杰
  • 1篇薛冠华

传媒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外科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年份

  • 5篇2005
  • 2篇2004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技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
2005年
目的评价腔内激光灼闭术(EVLT)、光照下动力旋切抽剥曲张静脉术及内窥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等微创技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4年1月,112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共123条肢体,施行微创技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患者皮肤曲张静脉消失,手术切口一期愈合,7例足靴区溃疡2-8周内愈合,术后住院天数平均6d。随访2-19月,均恢复良好,无行走障碍,局部无复发。Duplex超声检查,EVLT后残留静脉主干管腔均闭塞,SEPS后交通静脉闭塞。结论微创手术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疾病的治疗中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但其适应证和疗效的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梁卫张纪蔚张皓黄晓钟
关键词: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微创技术
微粒化纯化黄酮制剂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评价微粒化纯化的黄酮制剂(爱脉朗)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3年11月,48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腿部沉重感、夜间腿部痉挛及疼痛等各项症状,并测定溃疡最大径。结果6周和12周,治疗组腿部沉重感、夜间腿部痉挛及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症状与入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6周后溃疡最大径平均缩小(0.53±0.94)cm,12周时缩小(1.02±0.96)cm,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其中3例观察期内溃疡愈合;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微粒化黄酮制剂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肢体溃疡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梁卫李维敏黄晓钟蒋米尔张纪蔚张柏根
关键词: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溃疡
47例人工血管建立血透通路疗效分析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评价自体血管不适宜建立血透通路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人工血管动静脉造瘘术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1996年6月至2002年10月,47例患者行肱动脉-人工血管(PTFE)-自体静脉襻式造瘘术,平均随访39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前臂肿胀,1月左右消退;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者3例;窃血综合征3例;术后感染5例,3例切除人工血管,2例行人工血管间置术;假性动脉瘤4例,行人工血管间置术;血栓形成13例,9例行Fogarty取栓术,4例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初级通畅期最短2个月,最长93个月;1年初级通畅率为74.4%,1年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1.5%;2年初级通畅率为55.3%,2年累积次级通畅率为78.7%结论术前应选择通畅的流入道和流出道;术后应重视对瘘管的保护,切忌一点或近距离重复注射,压迫止血力度适当,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出现造瘘血管并发症病例,可行二期手术,恢复通畅。
施娅雪张纪蔚张皓梁卫张柏根
关键词:人工血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疗效分析
放射性核素和踝/肱指数随访评估下肢ASO术后效果
1998年
目的:采用放射性核素、踝/肱指数评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S0)术后效果.方法:1994年6月~1997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下肢ASO疾病患者14例.术前动脉造影检查,术后1月内行放射性核素血管显影检查和患肢踝/肱指数测定,以观察转流血管的通畅程度和近、远侧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手术治疗后1月,患肢动脉血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放射性核素血管显影检查和踝/肱指数测定可联合用于ASO患者术后的长期随访.
梁卫张纪蔚张柏根
关键词:下肢闭塞症
远处缺血预处理减轻肾上腹主动脉阻断后肾脏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叶猛张纪蔚梁卫薛冠华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肾脏损伤ARF病理学
脾动脉瘤9例诊治经验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总结 9例脾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 12月至 2 0 0 3年 3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经多普勒B超、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或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 9例病人术前确诊为脾动脉瘤。手术方法包括动脉瘤体近远端动脉结扎术 2例 ,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 2例 ,动脉瘤切除、动脉瘤 门静脉内瘘关闭、脾切除 1例 ,动脉瘤伴胰体尾部切除加脾切除 4例。结果 随访 5个月至 3年所有病人均手术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或上消化道出血 ,腹水消失。结论 脾动脉瘤一般起病隐匿 ,很少有临床症状。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最具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脾动脉瘤最可靠的治疗方法 ,由于动脉瘤有破裂可能 ,有症状的脾动脉瘤是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
张纪蔚张皓梁卫周兆熊
关键词:脾动脉瘤脾切除诊治经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瘤体内瘘
人工神经网络在诊断下肢ASO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6年
本研究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17例,非下肢动脉ASO患者27例,以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心电图异常表现以及血清微量元素Zn、Cu、Fe、Se、V浓度作为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应用反向传播模型建立诊断下肢动脉ASO疾病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果:1.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高的诊断符合率;2.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一定的容错性。表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可能成为诊断下肢动脉ASO疾病的初步筛选手段。
梁卫张纪蔚张柏根杨俊杰甘骏人
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人工神经网络
缺血预处理对腹主动脉阻断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4年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和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 (RIP)对腹主动脉阻断后再灌注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Ⅰ组 :未行腹主动脉阻断 ;Ⅱ组 :行肾上腹主动脉阻断 4 0min ;Ⅲ组 :腹主动脉阻断前 30min ,预先在阻断部位进行 3次 5minIPC ;Ⅳ组 :腹主动脉阻断前 30min ,预先对一侧后肢的股浅动静脉进行 2次 10minRIP。于再灌注2h ,1、2、3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右肺过氧化物酶 (MPO)、右肺泡支气管灌洗液 (BALF)蛋白测定以及右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Ⅰ组比较 ,Ⅱ组再灌注 2、3dPaO2 明显下降 ,右肺MPO、BALF蛋白显著升高 ,镜下显示肺间隔中炎症细胞浸润 ,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渗出 ;Ⅲ、Ⅳ组再灌注 2、3d各项检测指标与Ⅰ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镜下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PC和RIP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浸润和激活 ,减轻由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叶猛梁卫张纪蔚
关键词:腹主动脉阻断缺血预处理BALF肺缺血MPO后肢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被引量:2
1998年
自1980年,Kistner首先提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这一新的疾病概念以来,不少学者从实验和临床方面进行了探索,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相继问世,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该疾病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PDVI发病机制的探讨1.1 瓣膜学说 早在1941年,Luke报道1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DVI),并首先提出其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发育不全有关.以后刊Plate发现一些与 DVI有相似临床表现及一定规律的家族发病史,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为1/2;
张纪蔚梁卫张柏根
关键词: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治疗发病机制瓣膜成形术
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附16例报告)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评价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测量健、患肢周径差,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减轻程度;再通过静脉造影,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16例病人溶栓前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6.94±3.54)cm,小腿为(5.69±2.46)cm,溶栓后健、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为(1.5±1.95)cm,小腿为(0.90±1.10)cm。溶栓前、后,大小腿健、患肢周径差值皆有显著差异(P<0.01)。静脉造影复查显示,深静脉连续通畅2例,节段性通畅13例,溶栓前、后无改变者1例。全组病人溶栓前静脉通畅度评分平均为9.07±2.12,溶栓后评分平均为6.00±2.29,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1.86±21.6)%。结论: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纪蔚黄晓钟梁卫杨志晖
关键词:尿激酶血栓性静脉炎外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