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景荣

作品数:34 被引量:174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腰椎
  • 9篇脊柱
  • 8篇退变
  • 8篇内固定
  • 8篇骨折
  • 7篇手术
  • 6篇腰椎爆裂骨折
  • 6篇骨质
  • 6篇爆裂骨折
  • 5篇腰椎退变
  • 5篇腰椎退变性
  • 5篇退变性
  • 5篇节段
  • 5篇后凸
  • 5篇后凸畸形
  • 5篇畸形
  • 5篇棘突
  • 4篇胸腰椎
  • 4篇胸腰椎爆裂
  • 4篇胸腰椎爆裂骨...

机构

  • 34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日本香川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京煤集团...

作者

  • 34篇林景荣
  • 27篇邑晓东
  • 27篇李淳德
  • 27篇刘宪义
  • 25篇刘洪
  • 22篇卢海霖
  • 19篇于峥嵘
  • 17篇李宏
  • 13篇孙浩林
  • 4篇吕传勇
  • 3篇朱天岳
  • 2篇施学东
  • 2篇唐朝枢
  • 2篇曹永平
  • 1篇张华峰
  • 1篇齐永芬
  • 1篇曹军
  • 1篇王冰
  • 1篇米川
  • 1篇占方彪

传媒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第七届全国创...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家庭医药(就...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第一届《中华...
  • 1篇第二届首都骨...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再手术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和评价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患者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n2001年3月至2008年2月诊断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且复发距首次手术时间超过5年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7岁(45~68岁);病变节段分布为L3/43例,L4/522例,L5/S110例,平均复发时间8.7年(5.5~29年)。记录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再手术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应用腰椎JOA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年(2-8年):首次间盘切除手术中单纯开窗5例,半椎板切除8例,全椎板切除22例;再次翻修手术行单纯椎间盘切除2例,腰椎后路融合术(PLF)17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UF)8例,经关节突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TLIF)8例: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脊柱矢状位不稳定21例,病变间隙塌陷30例,腰椎前凸减少或后凸29例.MODIC改变24例。再次术前平均腰椎JOA评分11.8分,术后平均为20.4分(P〈0.05),主观满意度优14例.良17例,中4例.再次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术后出现伤口积液3例,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患者中腰椎矢状位曲线异常有较高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李宏李淳德邑晓东林景荣刘洪刘宪义占方彪张华峰
关键词:腰椎间盘切除术复发手术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分层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共298例,按其不同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危组预防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3组患者分别为22例、48例和228例。低、中危组患者主要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thigh-length thromboembolic deterrent stockings,TEDS)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pneumatic sequential compressiondevice,PSCD);对于高危组患者,除了采用物理预防措施,还应用了低分子肝素钙肌注。于术前、术后7~10 d及术后3个月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监测是否发生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是否发生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是否有硬膜外出血致神经损伤症状等。结果:298例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23例,发生率7.7%。低危组患者均未发生DVT,中危组患者发生DVT 2例(4.2%),高危组患者发生DVT 21例(9.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所有DVT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位于膝关节以远,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多普勒超声时血管再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低分子肝素所致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等出血并发症,未出现硬膜外出血所致神经损伤症状,未发现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对脊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分层做个体化预防后,未发生临床意义的血栓栓塞,未发生要预防的并发症,因而初步验证该预防方法较为安全、有效,今后需要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于峥嵘李淳德邑晓东林景荣刘宪义刘洪卢海霖
关键词:脊柱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
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联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患者16例。术前术后进行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及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植入棘突间固定系统节段屈伸活动度和以及非融合固定节段与融合固定节段中间正常节段的屈伸活动度。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10~2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入棘突问固定系统节段屈伸活动度(9.8±4.2)°;非融合固定节段与融合固定节段之间正常节段屈伸活动度为(13.2±3.5)°。结论棘突间固定系统和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为临床避免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及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孙浩林李淳德刘宪义李宏于峥嵘林景荣邑晓东刘洪卢海霖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和治疗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方法,并对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4月至2007年2月收入院,具有完整诊治记录及随访资料的242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68例,女174例;年龄53-87岁,平均71.5岁。根据脊柱矢状位的平衡性、脊柱后凸畸形的部位进行分型,分析各亚型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方法的特点。对分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研究。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PUFH分型方法对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27例,女53例;年龄56-83岁,平均69.4岁)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诊疗。结果将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分为4型(胸椎后凸畸形、胸腰段后凸畸形、腰椎后凸畸形和全脊柱后凸畸形)及8个亚型(每型分为平衡型和非平衡型),分析归纳相应的临床特点。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为87.5%,Kappa系数为0.859;可重复性为93.7%,Kappa系数为0.929。应用此分型指导治疗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VAS评分:治疗前(7.7±1.4)分,末次随访(4.1±1.2)分;Prolo功能分级:治疗前(5.2+1.1)级,末次随访(8.4±1.O)级;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PUFH分型是一种针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分型方法,其直观、简洁、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李淳德孙浩林李宏于峥嵘刘宪义邑晓东林景荣刘洪卢海霖
关键词:脊柱后凸老年人
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中期随访和失败病例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
孙浩林李淳德刘宪义林景荣邑晓东刘洪卢海霖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脊柱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的防治
目的通过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脊柱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进行系统性、阶梯性的预防和治疗,探讨规范、有效的防治策略资料:2003年4月至2008年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诊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242例;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17...
李淳德孙浩林李宏于峥嵘刘宪义邑晓东林景荣刘洪卢海霖
体重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22
2001年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2395例腰椎前后位和髋部骨密度检查结果的T值与体重指数进行统计学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无论总体分析或按年龄组分析都显示骨密度T值与体重指数呈线性正相关。低体重指数者(BMI≤20)骨密度T值低于较高体重指数者(BMI>20),差异具有显著性。骨密度T值随体重指数变化在髋部较脊柱更明显。结论体重指数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低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林景荣吕传勇朱天岳贾颖李静李民
关键词:体重指数骨密度骨质疏松
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伴有节段不稳定6例,超外侧间盘突出9例;腰3/4节段2例,腰4/5节段10例,腰5骶1节段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大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中的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15例微创TllF的手术时间平均3.4h,出血量100ml,切口长3cm,无伤口引流管,术后1d下地活动,术中X线透视时间27-38%随访6-30个月,患者术后症状缓解,VAS评分从术前8.3分恢复到术后第3天4.7分、1周时3.8分、1个月时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钉进入椎管内,出现下肢无力,再次手术重置椎弓根钉固定,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脊柱结构破坏少,可甲期下床活动,术后效果良好。
刘宪义李淳德于峥嵘邑晓东林景荣卢海霖刘洪李宏孙浩林
关键词:微创TLIF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二磷酸盐的长期治疗与骨微损伤的积聚
背景:骨的微损伤是骨疲劳而产生的骨基质的微裂,主要通过骨改建(remodeling)进行修复。目前应用较广的骨吸收抑制剂二磷酸盐主要通过抑制骨转换来增加骨量和减少骨折发生率,然而骨的微损伤又需要骨改建来修复。二磷酸盐的长...
曹永平林景荣文立成柴卫兵朱天岳Satoshi MoriTasuku MashibaHiromichi Norimatsu
多节段CAGE辅助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随访一组多节段(三节段)cage 辅助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对其适应症选择、近中期疗效、术后颈椎曲度和前柱高度变化、融合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等问题进行临床观察,探讨该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访2002年...
李淳德孙浩林刘宪义李宏林景荣邑晓东刘洪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多节段CAGE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