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思清

作品数:17 被引量:183H指数:10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质
  • 4篇推覆
  • 4篇推覆构造
  • 3篇叠加褶皱
  • 3篇褶皱
  • 2篇断层
  • 2篇遥感
  • 2篇应力场
  • 2篇图像
  • 2篇盆地
  • 2篇纵弯褶皱
  • 2篇基底
  • 2篇构造样式
  • 2篇寒武纪
  • 2篇变质
  • 2篇层序
  • 1篇地层
  • 1篇地台
  • 1篇地质力学
  • 1篇地质事件

机构

  • 15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成都地质学院

作者

  • 17篇杜思清
  • 11篇魏显贵
  • 10篇刘援朝
  • 8篇吴德超
  • 5篇何政伟
  • 2篇徐新煌
  • 2篇乐光禹
  • 2篇杨武年
  • 1篇刘登忠
  • 1篇邓明森
  • 1篇赵兵
  • 1篇黄继钧
  • 1篇王道永
  • 1篇王成善

传媒

  • 11篇矿物岩石
  • 3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成都地质学院...

年份

  • 6篇1998
  • 7篇1997
  • 1篇1994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1998年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杜思清刘援朝魏显贵
关键词:褶皱
内蒙古东北部及周边地区前中生代构造发展演化史被引量:16
1998年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伯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王道永王成善杜思清
关键词:东北部中生代演化史
西昆仑山南缘上三叠统变质岩系及构造变形特征
1990年
西昆仑山南侧沿北西向分布的变质复理石海相碎屑岩系,其时代主要属晚三叠世,是巴颜喀喇山群的西延部分。它的东段和西段岩石变质程度、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的不同,是同一构造带中不同构造层次构造的反映。东段属下部构造层次,西段属深部构造层次和深熔花岗岩。它们形成于晚三叠世昆仑地块南缘的陆缘盆地,印支期褶皱变质,燕山期和喜山期的挤压、抬升和剥蚀,使东西两段出露了于不同深度构造层次形成的构造。
杜思清马召军王晓波
关键词:混合岩化变质程度变质岩系
关于构造体系的时间概念问题
<正>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构造体系都“涉及空间的范畴,同时也涉及时间的范畴”。虽然时空问题常常相互联系,但构造体系波及地域、展布方向、组合形式、变形变质受控建造特点、地壳运动方式方向和实际工作中的构造体系划分和归属、构造型...
杜思清
文献传递
金佛山菱形构造格局区域变形场和应力场遥感图像解析被引量:11
1994年
川鄂黔毗邻地区由走向北东或北东东和南北向、北北东向几组构造线交织成一系列网状构造变形图案,金佛山菱形构造是其中典型之一。文章应用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遥感图像解析法,通过宏观构造和相关节理系统的详细解译和野外调研及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两次构造变形场并反演了构造应力场。
杨武年乐光禹杜思清黄继钧
关键词:遥感地质应力场金佛山图像处理
米仓山西段地质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8
1997年
通过米仓山西段1∶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解体出后河岩群,属太古-早元古代。认为前震旦纪变质基底以穹盆构造、叠加褶皱、多期面理置换、韧性剪切带为特色,确立了光雾山推覆构造,提出盖层变形以层滑褶皱为主。对岩浆杂岩成功地进行了解体,认为侵入岩具多种成因类型并具多旋回演化特点,指出地台边缘的层序地层有别于陆棚边缘经典模式。
刘登忠魏显贵杜思清徐新煌
关键词:变质基底构造样式岩浆杂岩
米仓山南缘寒武纪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被引量:11
1997年
本文对米仓山南缘寒武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描述和岩石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划分为筇竹寺组、仙女洞组、阎王碥组、石龙洞组和陡坡寺组。孔明洞组采用石龙洞组一名,同时对筇竹寺组、阎王碥组及陡坡寺组进行细分,并讨论了各组段的空间变化规律。首次将该区寒武纪地层划分为四个层序、一个超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的组成和时限。认为该区寒武纪地层具明显的东西向变化规律。
赵兵杜思清徐新煌
关键词:寒武纪岩石地层层序体系域
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被引量:13
1991年
构造应力场的地质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野外收集构造变形及岩石破裂等大量实际资料基础上,通过统计整理,用极射赤平投影等方法求主应力轴方位或其它参数,重建变形时期的应力状态。构造节理的统计测量,是最常用的方法,工作中十分强调所测节理的代表性和野外观察、分期配套的准确性以及测线、测点布置的合理性。
杨武年乐光禹杜思清黄继均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遥感图像地质力学
扬子地台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样式及变形特征被引量:4
1997年
四川省南江地区出露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存在有晚太古—元古代时期形成的多期面理及面理置换叠加;断裂构造以韧性剪切带占主导地位;褶皱构造则随时代的演化依次发育等轴卵形穹盆构造、短轴卵状背、向形构造、线状同斜倾竖褶皱。
刘援朝魏显贵吴德超杜思清何政伟
关键词:扬子地台结晶基底构造样式韧性剪切带
川北米仓山火地垭群非共轴重褶构造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川北米仓山地区褶皱基底火地垭群中普遍发育倾竖褶皱或陡倾覆褶皱,区调及构造解析表明,它们为两期褶皱叠加而成,第一期褶皱为北西-北西西向,紧闭倒转,第二期褶皱为北东向,经非共轴重褶后形成U形或W形露头干涉型式。本区非共轴重褶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其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德超刘援朝魏显贵杜思清何政伟
关键词:叠加褶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