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
欢迎来到佛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显贵
作品数:
32
被引量:292
H指数:13
供职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合作作者
刘援朝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
吴德超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
何政伟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
杜思清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
蔡学林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1篇
期刊文章
1篇
会议论文
领域
32篇
天文地球
主题
8篇
推覆
7篇
推覆构造
5篇
岩石
5篇
盆地
4篇
地球化
4篇
地球化学
4篇
杂岩
4篇
褶皱
4篇
北缘
3篇
地球化学特征
3篇
地质
3篇
叠加褶皱
3篇
岩浆
3篇
岩石地球
3篇
岩石地球化学
3篇
岩石地球化学...
3篇
造山带
3篇
山带
3篇
石地
3篇
龙门山
机构
30篇
成都理工大学
2篇
成都地质学院
作者
32篇
魏显贵
20篇
刘援朝
14篇
吴德超
14篇
何政伟
11篇
杜思清
9篇
肖渊甫
9篇
马润则
9篇
蔡学林
4篇
李佑国
3篇
曹家敏
3篇
邓明森
2篇
田作基
2篇
刘援朝
1篇
刘登忠
1篇
彭大钧
1篇
张朝文
1篇
石绍清
1篇
侯中健
1篇
徐新煌
1篇
刘文均
传媒
18篇
矿物岩石
5篇
成都理工学院...
3篇
四川地质学报
3篇
成都地质学院...
1篇
中国区域地质
1篇
地学前缘
年份
1篇
2000
2篇
1999
9篇
1998
13篇
1997
2篇
1996
1篇
1994
1篇
1993
3篇
1992
共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998年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杜思清
刘援朝
魏显贵
关键词:
褶皱
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分析
被引量:12
1993年
首次运用接触应变理论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现象,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出四川盆地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模式和岩石圈楔入构造的概念。
蔡学林
邓明森
魏显贵
关键词:
褶皱构造
青藏高原多向碰撞─揳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24
1999年
论证了青藏高原形成与隆升过程中的变形构造格局。岩石圈结构、青藏高原隆升与周边前陆沉积盆地耦合关系、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等。提出青藏高原碰撞-隆升过程中,高原边缘以走滑-挤压构造为主,高原内部以伸展构造为主;高原隆升过程中,岩石圈变形总体是:上部以伸展变形为主,中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下部以伸展变形为主。通过青藏高原及周边岩石圈结构及隆升过程变形作用时-空耦合关系的对比研究,建立起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多向碰撞-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蔡学林
曹家敏
刘援朝
魏显贵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米仓山西段地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8
1997年
通过米仓山西段1∶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解体出后河岩群,属太古-早元古代。认为前震旦纪变质基底以穹盆构造、叠加褶皱、多期面理置换、韧性剪切带为特色,确立了光雾山推覆构造,提出盖层变形以层滑褶皱为主。对岩浆杂岩成功地进行了解体,认为侵入岩具多种成因类型并具多旋回演化特点,指出地台边缘的层序地层有别于陆棚边缘经典模式。
刘登忠
魏显贵
杜思清
徐新煌
关键词:
变质基底
构造样式
岩浆杂岩
四川米仓山地区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1
1997年
米仓山西段南缘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中多处产有小规模的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岩体。这些岩体具层状侵入岩特点,有密切的同源演化关系。按岩石谱系单位等级体制划分原则,我们将其归为正源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通过对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原始岩浆属拉斑玄武岩浆,源于地幔物质29%的部分熔融;岩浆经深部岩浆房初步分异后多次脉动侵位,并再经原地结晶分异堆积形成韵律层状构造。成岩温度925℃~1204℃,岩体就位深度18~24km;岩浆演化方向主要趋向于富铁,SiO2的富集不明显,这种演化特点与低氧逸度条件下的还原环境有关。
马润则
肖渊甫
魏显贵
李佑国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
层状构造
地球化学
岩浆演化
米仓山碱性杂岩单元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11
1997年
据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首次把米仓山碱性杂岩划分为三个单元,即茶地子单元、百灵河单元及王家坪单元,同时归并为一个超单元。各单元岩石均属过碱系列的超基性钠质碱性岩,具典型的肯尼迪演化趋势;稀土及微量元素反映出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为米仓山地区澄江期板内大陆裂谷作用初期,来源于上地幔部分熔融的霞石质碱性岩浆,经断裂扩张被动就位形成的碱性岩超单元。
肖渊甫
马润则
何政伟
魏显贵
关键词:
碱性杂岩
超单元
大陆裂谷
四川米仓山地区晋宁期中性侵入岩序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首次以同源岩浆演化等级体制单元、超单元研究法对四川南江米仓山地区中性侵入岩———寨坡超单元进行了有效解体和系统研究。寨坡超单元是一以石英闪长岩为主体的超单元,由5个侵入岩单元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成分演化特征。各单元岩石均为SiO2过饱和的正常岩石类型,δ=1.9~3.3,具钙碱系列岩浆演化趋势。稀土元素为具弱负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指示岩浆遭受了一定的混染作用。本超单元岩石同位素年龄为942~870Ma,为晋宁期末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明显Ⅰ型岩浆同源演化的特征。
肖渊甫
马润则
魏显贵
何政伟
李佑国
关键词:
超单元
米仓山地区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1997年
扬子板块北缘自晚太古代至早震旦世,先后经历了地壳演化早期、沟-弧-盆和大陆裂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晋宁期及澄江期;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期次的岩浆岩在岩浆性质、活动方式和规模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各具特色。本文论述了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点、岩石成因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充分肯定了澄江期裂谷型岩浆岩在本区岩浆活动历史中的主导地位,这对进一步研究和重新认识扬子板块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马润则
肖渊甫
魏显贵
何政伟
李佑国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扬子板块北缘
米仓山澄江期基性侵入杂岩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1998年
通过米仓山地区岩浆杂岩的综合调查研究,采用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首次确认了区内澄江期侵入杂岩的存在。云雾山超单元即为该期早期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同位素年龄介于776.5~766.7Ma之间,由四个单元组成,具富Ti,Al,Fe的特征,其SI=40~15,DI=11~56,σ=1.8~3.7;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具良好的同源岩浆演化特点。原始岩浆温度850~1125℃,成岩压力约0.710~0.756GPa,fO2≥10-11,具幔源为主及壳幔混合源的特征,为早震旦世龙门山—米仓山大陆裂谷作用中期阶段地幔底劈上隆的产物。
肖渊甫
马润则
魏显贵
何政伟
李佑国
关键词:
裂谷作用
杂岩
论楔入造山作用──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12
1996年
本文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根据对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重点讨论了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楔状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探讨了碰撞后的陆内造山过程、造山模式及其科学意义。
蔡学林
魏显贵
刘援朝
曹家敏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龙门山造山带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4页
<
1
2
3
4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