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宇
- 作品数:26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辽宁测震台网地震观测报告质量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就地震分布、震相质量、深度分布以及地震震级等,对辽宁测震台网2010—2017年地震观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到辽宁地区地震波主要震相的平均传播速度,分别为:P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7.87 km/s,P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3.56 km/s,认为引起震相走时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定位误差及震相不易识别。
- 李恩来王承伟安祥宇
- 关键词:震相
- 辽宁地区Pb震相识别及康拉德界面研究
- 2021年
- 本研究采用2012-2019年辽宁地震台网记录的ML≥2.5地震波形资料,利用理论走时与实际波形特征相结合的方法,从114条地震记录中拾取到269条Pb震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易识别的Pb震相的周期小于Pn,振幅介于Pn和Pg之间,波形呈尖锐的锯齿状。使用修正后的辽宁地区速度模型计算P波理论走时发现,当震源深度大于11 km,震中距在80~120 km时,Pb作为初至震相到达;震源深度小于11 km时,辽宁地区Pb只作为续至震相到达。Pb的频带比Pn宽,高频能量比Pn强,频带宽度和高频能量与Pg比较接近。Pb的拟合速度为6.9082 km/s,反演获得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为23 km。通过射线路径勾勒出康拉德界面分布,证明康拉德界面在辽宁地区及渤海湾北部横向连续。
- 安祥宇赵倩李恩来李子昊康晓珊
- 关键词:时频分析
- 辽宁地震速报系统
- 单德华潘科吴野王淑辉杨红艳梁灿贾丽华陈继伟安祥宇黄亮孙素梅辛月提尹德录吴镝孙鸿雁
- 1)通过本系统的建设,使台网速报监控能力得到提高,辽宁省大部分地区ML>2.0;2)能够在1分种内初步产出地震速报三要素,其95%的地震准确度满足中国地震局速报评比标准的要求;3)该系统可以对两个地震进行震相对比;4)当...
- 关键词:
- 辽宁地震速报与编目结果对比分析
- 2017年
- 速报工作的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报出地震三要素。经过对所选的速报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与编目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速报过程中,在以包围震中为原则的前提下,一般网内与网缘地震所选台数在7至9个台,网外地震所选台数在10至15个台,这样的速报结果与辽宁地震目录结果最为接近。通过速报与编目定位结果的对比,分析在不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最佳数量的台站定位出辽宁北部、辽宁中部以及辽宁南部地震多发区域与地震编目最接近的结果。
- 王承伟梁一婧李恩来王帅安祥宇
- 关键词:地震速报地震定位地震编目
- 辽宁地区近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本研究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3—2017年辽宁地区19个3.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的震源机制以走滑类型为主,P轴和T轴方位分别集中在北东东和北北西方向,分别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和主张应力方向一致.矩心深度结果反映辽宁地区在地壳内各个深度的位置都可能孕震,而以地壳中部最为活跃.灯塔地区地壳极浅部曾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在地震减灾工作中需要引起注意.而盖州地区地壳底部仍有少量地震,显示其附近岩石仍具有脆性特性,且该处邻近一级块体边界,贯穿地壳的断层导致下地壳也有地震发生.震源机制结果显示区域构造应力场对辽宁地区大部分地震的发生有着主导作用,在局部地区复杂的断层构造也会对震源机制产生较大影响.
- 苏培臻安祥宇李恩来王承伟张献兵赵里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 辽宁区域水温同震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基于抚顺山龙峪、锦州沈家台及丹东变电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国内外12例地震引起的水温同震效应,结果发现三口井水温数据均具有上升一下降一恢复的同震变化过程,基于12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出其中有3个走滑型地震,1个正断层型地震兼少量左旋走滑型地震,8个逆冲型地震。结果显示,三口井水温同震变化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的影响,水温同震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三者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赵倩康晓珊张琪安祥宇卢山
- 关键词:水温变化地震震源机制同震效应
- 基于PMC方法的辽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被引量:11
- 2019年
- 为获得辽宁测震台网科学准确的监测能力评估结果,分析辽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为测震台网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将“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应用到辽宁测震台网,通过计算获得辽宁地震台网37个台站的单台检测概率、测震台网合成检测概率以及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P。单台检测概率表明:PMC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营口—海城老震区周围的台站对较小震级的地震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受台网布局影响,位于辽宁边界地区台站的检测能力较弱。M P时空分布特征显示:辽宁中部沈阳—辽阳—本溪—鞍山—盘锦地区1.5≥M P≥1.2。辽宁南部大连一带监测能力较低M P≥3.0,辽宁西部与河北交界地区3.0≥M P≥2.5,辽宁其他区域2.5≥M P≥1.8。研究结果表明,为进一步提高辽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需在辽宁东部、东南部建设台站以提高该区域台站密度,在辽宁西部地区建设部分台站和重新规划需要引入的河北共享台站,以提高该区域的台站密度及改善台站空间布局和该区域的监测能力。
- 安祥宇赵倩王晓睿王淑辉徐鹏深
- 辽宁新建台站勘选过程概述及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利用地震台址勘选中得到的观测数据,计算勘选台站的地脉动背景噪声RMS值,噪声功率谱密度等数据,通过结果分析得到了各个台站的环境噪声水平和台基等级分类情况,为正式建设台站提供数据支持。
- 安祥宇赵倩王承伟梁一婧
- 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震源深度测定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更好地确定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地震震源深度其发震机理,利用四川、甘肃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波形数据,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首先,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九寨沟MS 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243°/倾角87°/滑动角-158°,节面Ⅱ走向151°/倾角68°/滑动角-3°,矩震级为MW 6.5,矩心深度为8 km;然后,采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与gCAP方法结果相差不大,矩心深度为7 km;最后,通过sPn震相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此次地震初始破裂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深度约为12 km。研究表明,九寨沟MS 7.0地震的矩心深度为7—8 km,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2 km。
- 郑国栋梁姗姗邹立晔梁建宏徐志国安祥宇
- 关键词:震源深度SPN震相
- 基于WebService的地震信息快速发送系统被引量:10
- 2015年
- 辽宁测震台网目前的短信发送系统只能给中国移动的用户发送短信,在发送过程中由于人工干预太多,影响短信发送效率和准确度。基于WebService,利用PyQt开发了一套新的地震短信快速发送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地震短信并选取短信接收人员,也可以根据特殊情况灵活修改,还可查看短信发送状态。该系统配置简单,可以自动生成系统运行日志,便于维护和查找故障。
- 朱凤梅梁一婧安祥宇查楠
- 关键词:WEBSERVICE地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