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英 作品数:12 被引量:52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7 1991年 Fujinaga,T.(1981)进行了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的除脾牛和非除脾牛的临床症状、血液学、血液化学及尿液变化研究。该作者1982年又观察了摘除脾脏和地塞米松处理对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的影响。国内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报告除脾、注射氢化泼尼松和不作任何处理的3组试验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后的临床症状、虫体反应、血液学变化以及病理学观察。 白启 张林 刘光远 周俊英 郦云漫 严吉红关键词:卵形巴贝斯虫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卵形巴贝斯虫的传播试验 被引量:8 1992年 将实验室培育的“洁净”长角血蜱的幼虫、若虫、成虫及微小牛蜱的幼虫,先后分别释放到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牛体上不同部位事先粘贴好的布袋中,使其自行叮咬吸血。待饱血脱落后亦分别收集,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蜕皮或产卵孵化。而后用不同世代和各变态期的蜱,分别叮咬感染除脾和非除脾健康易感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当代若虫和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没有传播能力,幼虫和若虫吸入的病原亦不能经卵传递;饱血雌虫吸入的病原可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都具有传播能力。次代感染幼虫经兔体后的若虫和成虫也具有感染力。 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该种病原。 白启 刘光远 张林 周俊英关键词:卵形 长角血蜱 经卵传递 锥虫长期超低温保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993年 作者观测了不同保护剂、稀释液、pH值、降温方法、复苏温度、冻融次数、液相气相交替以及解冻后在普通冰瓶中存放时间对伊氏锥虫浙江虫株的感染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此试验基础上,又对伊氏锥虫的6个不同虫株、媾疫锥虫、刚果锥虫、布氏锥虫等4个种的9个虫株,进行了超低温保藏试验和长期保藏效果观察。已测定的有效保藏期伊氏锥虫达574~3200天、媾疫锥虫达2866天、刚果锥虫达763天、布氏锥虫达783天。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锥虫的常规保藏方法。 白启 刘光远 周俊英关键词:伊氏锥虫 保藏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卵形巴贝斯虫在我国的发现及分离 被引量:13 1990年 本文报道从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混合感染有瑟氏泰勒虫的犊牛体,利用虫种间潜伏期的差异性,分离到一种形态较大的巴贝斯虫。将清洁长角血蜱成虫释放到感染该种的牛体上,雌虫饱血产卵后,用次代幼虫和若虫叮咬健康牛。结果证实,该种可由长角血蜱经卵传递,次代幼虫和若虫均能传播病原,潜伏期皆为8天。虫体形态呈卵形、圆形、出芽形、阿米巴形、单梨子形及双梨子形等,内含1—2个染色质团,核外逸现象较常见,中央往往形成空泡。虫体大小为2.3—3.9×1.1—2.1μm,平均为3.57—1.71μm。根据媒介(?),虫体形态和大小、病原性及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种被鉴定为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 Minami and Ishihara,1980)。 白启 刘光远 张林 周俊英关键词:血孢子虫 保藏 实验性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3 1991年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 刘光远 周俊英 白启 郦云漫 戈银生 严吉红关键词:巴贝斯虫病 我国兽医原虫资源库的创建及其相关主要技术的研究 白启 刘光远 窦兰清 朱兴全 周俊英 韩根凤 陈震环 张林 尹世兴 苏进才 惠禹 柴忠威 付保权 张承芸 郝社平 一、分离与保藏:(1)已将中国报道过的家畜的绝大多数梨形虫和边虫都分离成了单一种,并提出了分离方法。还保藏有锥虫、球虫、线虫等30多个种(株);(2)在中国新发现并分离出了一种牛泰勒虫未定种;(3)在中国首次发现并分离出...关键词:关键词:兽医学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微小牛蜱对边缘边虫的传递试验 被引量:6 1989年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感染有边缘边虫的牛体上,摘取正在吸血的半饱成虫、饥饿成虫、半饱稚虫,分别人为地转移到3头健康易感牛体上事先用锌明胶贴好的布袋中。使其继续叮咬,试验牛均遭感染,其潜伏期分别为13天、13天、19天。最高染虫率分别达53.1%、12.0%、8.6%,用从感染牛体脱落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4头健康易感牛,检查时间最短的为30天,最长的达180天,在整个检查过程中,4头试验牛的血液涂片,始终均未发现边缘边虫。试验证明,边缘边虫不能通过微小牛蜱经卵传递,只有当代各变态期的蜱,由感染牛体转移到易感牛且继续叮咬时,才能使边缘边虫得以传播。 白启 陈震环 尹世兴 刘光远 周俊英瑟氏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某些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994年 通过长角血蜱和残缘璃眼蜱的交互传递试验、虫体形态学观察及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的分析,对瑟氏泰勒虫及环形泰勒虫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只能传播瑟氏泰勒虫而不能传播环形泰勒虫;同样,残缘璃眼蜱只能传播环形泰勒虫而不能传播瑟氏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以杆形和梨子形为主,其比例一般保持在67%~90%之间;而环形泰勒虫则主要以圆环形和卵圆形为主,占总数的70%~85%。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表明,这两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有两条带,但瑟氏泰勒虫的迁移速度要比环形泰勒虫的明显的快。 刘光远 周俊英关键词:瑟氏泰勒虫 环形泰勒虫 同功酶分析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在其媒介蜱血淋巴中的裂殖子观察 被引量:4 1991年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和长角血蜱饥饿成虫分别饲喂到人工感染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的牛体上,收集脱落饱血雌虫培育,逐日用断腿法制作血淋巴涂片观察。结果微小牛蜱脱落后第4天的血淋巴中,就观察到了牛巴贝斯虫的游离大裂殖子,其形态似压扁的圆锥体,前端大而钝,后端小而尖,有的尖端稍弯曲或弯曲如钩状。虫体中央有1~3个圆形的核,绝大多数为1个。原生质中有数目不等的空泡,大小为9.0~22.0×1.5~6.0μm,平均13.6×3.14μm。另有圆环形、逗点形、蝌蚪形及其它形态的裂殖子,大多周边布有染色质带,中央往往呈现出一个大空泡。在脱落后第4天的个别长角血蜱的血淋巴涂片中,就可查到大裂殖子,直到第20天,存活蜱的涂片中还可检出。蜱全部获得感染,但虫体出现的时间不规律,仅在少数蜱的涂片中可连续观察到。其形态与上述牛巴贝斯虫血淋巴中典型大裂殖子相似。大小为10.0~19.0×1.5~4.5μm,平均13.84×3.72μm。 白启 刘光远 周俊英 张林关键词:孢子虫 保藏 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牛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 被引量:10 1991年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白启 刘光远 周俊英 张林关键词:牛巴贝斯虫 血孢子虫 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