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郑璟 作品数:14 被引量:28 H指数:3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艺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Researching and Redesigning Large EFL Classe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该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大学这一层面上,面对这一挑战所采取的大班英语教学方式及其理论和实践,力求在现今中国大学教育的国情条件范围内,提供一些有益于提高大班英语教学质量的思路、措施与方法.该文首先从历史因素、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分... 余郑璟关键词:建构主义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教学质量 文献传递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2006年 简要分析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和Flash的特点,介绍了使用Authorware和Flash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员》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方法。 赵吉武 余郑璟 王增武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教学软件 AUTHORWARE FLASH 太赫兹科技词汇的英译汉技巧 2008年 随着太赫兹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大量有关太赫兹科技研究与应用的英语文献在中国被译介。在此汉译过程中,太赫兹科技英语无论从词汇、句法、还是从篇章文体的角度,都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本文将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太赫兹科技英语的有关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归纳其相关的汉译技巧与策略。 余郑璟关键词:语言特点 汉译技巧 对英语俚语翻译中等值性的思考 被引量:3 2007年 俚语作为英语文化中非正式的一种语言形式,在英语学习和英汉互译与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和英语使用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俚语的突出特点,对其英汉翻译的细节提出了三点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词义、语体和文化等值性的思考,旨在能更准确、恰到、精确的理解、翻译和运用英语俚语。 余郑璟关键词:俚语 翻译 文化等值 开发口译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 2008年 着重探讨了如何从实际课堂中去探索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学习环境,论证了非智力因素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力求引起广大口译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充分重视,以到达更为有效的口译教学效果。 余郑璟关键词:口译 非智力因素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川菜菜名汉英口译 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通过分析川菜菜名汉英口译中常常出现的文化缺失,揭示了这一文化冲突现象所产生的内在原因,即食材选择的地方特色、背景典故的区域特点、口味浓郁的地区特质。此外,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口译员作为语言与文化交流使者的地位,并以具体的实例为指导提出了川菜菜名汉英口译过程中,译员应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才能有效保证口译任务的圆满完成。 余郑璟关键词:川菜 口译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信度与效度测试 :英语四、六级与有效交际能力(英文) 被引量:1 2002年 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 ,及其英语口语考试 ,是否具有科学的信度与效度这一问题的论证 ,引起了诸多争议。运用CarlPopper的反证法 ,在怀疑并否定其具有科学信度与效度方面 ,也不乏许多挑战权威的例子。尽管现今反证的理论与例证并不十分系统 ,但它终将会以科学的信度与效度为目标而日臻完善。 William Donnelly 余郑璟关键词:信度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 英语四级考试 英语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的运用 被引量:1 2002年 汉语的使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教学法的不同理论流派出发 ,还是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教学角度出发 ,都可以验证这一方法的必要性。经过调查与对比 ,论证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恰当的运用汉语进行辅助思维和扶持 ,会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余郑璟 冯斗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汉语 第二语言学习 第一语言习得 教学法 母语 翻译目的论视阈中的川剧英译--以《金子》为个案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作为中国地方戏中的一朵奇葩.川剧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秀的剧目、丰富的乐曲以及精湛的表演而闻名遐迩。它不仅是一个地方化的戏曲剧种,也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川剧用人物形象物态化地体现了川人的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是极具地方特色与风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2006年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包括了作为传统戏剧的川剧。“可以说,川剧是近代社会中最普及、 余郑璟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川剧 《金子》 英译 视阈 艺术表现形式 INTERNET ENRICHMENT IN AN ORAL INTERPRETATION CLASS 被引量:1 2006年 Exploitation of Internet potentialities offer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in preparing students as oral interpret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an oral interpretation class makes use of the Internet, suggests a rationale for the various procedures used, and presents case studies which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Internet aided interpretation practice for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pre-class preparation, in-class activity, and follow-up reinforcement.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among 265 English majors also indicates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validates the teachers' experiment. 余郑璟 赵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