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冰
- 作品数:50 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ALT水平正常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40 U/L)的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一步研究影响肝组织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因素。方法185例ALT正常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者(A2~A3)29例,占15.7%;肝组织明显纤维化者(F2~F4)32例,占17.3%。回顾性分析纳入者的人口学、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和肝脏弹性测量值(LSM)是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78、1.492,P=0.019、P<0.001);家族史、HBsAg和LSM是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HR=4.398、0.343、1.308,P=0.023、0.022、0.008)。ALT、LSM在诊断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0.742(P<0.05);以ALT≥30.5 U/L为截断值,诊断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5.2%、73.7%、67.9%;以LSM≥6.4 kPa为截断值,诊断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1.7%、83.3%和75.4%。LSM在诊断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AUC为0.688(P<0.05);以血清LSM≥8.1 kPa为截断值,诊断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40.6%、92.8%和85.4%。结论在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中,正常的ALT水平并不总是代表肝组织没有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存在;高ALT水平和高LSM是肝组织明显炎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家族史、低HBsAg和高LSM水平是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ALT水平与LSM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肝脏炎性反应程度,LSM能够较准确地诊断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 刘娜张瑞芹李春霞东冰周路路张楠徐光华武琼
- 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活检
- 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合并假性血小板减少1例被引量:3
- 2018年
- 患者,男性,44岁,农民。否认有肝炎家聚现象,有输血史,否认饮酒嗜好,有吸烟史28年,20支/d。1年前在我科住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开始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血小板波动在34~45×10 9/L。此次因“发现HBsAg阳性20年,发现血小板明显减少4 d”主诉于2018年5月19日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75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12/68 mmHg。
- 刘娜李春霞东冰徐光华牛迎花何英利赵英仁
-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假性血小板减少乙型肝炎HBSAG阳性输血史
- 隐匿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肝组织活检对比1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患者,男性,38岁。以"右上腹部不适2年,肝功异常20 d"之主诉于2011年2月8日住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2年前患者出现右上腹部不适,曾在当地医院行上腹部B超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及核心抗体阳性。20 d前查肝功异常,收住院。否认慢性肝炎病史,无饮酒史及肝损害药物服用史,否认输血史及静脉药瘾史。患者妻子患乙型肝炎。
- 东冰张萍萍靳永胜杜雄徐光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组织活检感染病科核心抗体肝功异常输血史
- 高敏HCV RNA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抗?HCV是HCV感染的初筛指标,但其缺点是窗口期较长,易出现假阴性结果,且不能准确判别是感染的状态。HCV RNA是HCV感染确诊的直接指标,但国内常规的PCR技术由于最低检测限为500~1000 IU/mL,故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超敏HCV RNA检测技术可实现较低水平的检测下限(12~15 IU/mL),可实现对HCV感染的早筛查、早诊断。故超敏HCV RNA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娜李春霞东冰周路路张瑞芹徐光华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病毒载量
- 慢性HBV感染者免疫控制期与免疫逃逸期的误判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在无肝活检情况下慢性HBV感染"小三阳"患者中免疫控制与免疫逃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或住院的219例慢性HBV感染的"小三阳"且均进行肝穿刺活检的患者,据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分为免疫控制(n=121)、免疫逃逸(n=98)两组,分析在无肝活检情况下诊断的准确率。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P25~P75)表示。分析无肝活检时血清学及生化学标志物诊断免疫状态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并计算诊断指数及Youden指数。结果本队列在无肝活检情况下免疫控制的诊断灵敏度为61.2%(74/121),特异度为50%,误诊率为50%(49/98),漏诊率为38.8%,诊断指数=1.11,Youden指数=0.11;免疫逃逸的诊断灵敏度为50%(49/98),特异度为61.2%,误诊率为38.8%(47/121),漏诊率为50%,诊断指数=1.11,Youden指数=0.11。结论若无肝活检,免疫控制与免疫逃逸的漏诊率与误诊率均较高,诊断准确率低。
- 白萧萧东冰高红艳徐光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免疫逃逸
- 乙型肝炎患者FGFR4基因多态性、HBV的S基因MHR变异及交互作用与终末期肝病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患者FGFR4基因多态性、HBV的S基因MHR变异及交互作用与终末期肝病的关联性。方法:将360名研究对象分为健康组、乙肝病毒自然清除组、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和乙肝后肝癌组为研究对象,每组各60例。提取样本DNA,使用SNPs质谱法检测FGFR4rs351855位点的核苷酸多态性,采用PCR法扩增病毒基因序列,对S基因进行测序,检测不同基因型的突变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基因多态性和基因突变的交互作用对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影响。结果:乙肝后肝癌组含等位基因A的例数以及GA+AA例数均明显高于其余5组,HBV病毒基因MHR区变异株百分比为17.92%,其中B型变异株突变率为14.86%,C型突变率为19.28%;B型基因中,显性基因(AG+GG)与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存在协同性交互,C型基因中,(AG+GG)与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有拮抗性交互。结论:FGFR4rs351855位点可影响HBV核苷酸的突变频率,含A突变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病情进展,与乙肝后的肝硬化及肝癌有复杂的交互作用。
- 东冰靳永胜刘娜辛洁晶
- 关键词:乙型肝炎终末期肝病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肝性脑病发病的相互作用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化肝性脑病发病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5例HE患者作为发病因素观察对象,另随机选择87例无HE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分析两组HP感染的发生率、血氨水平。结果:HE组中HP感染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的HP阳性患者、HP阴性患者的血氨水平均低于HE组,且组内的HP阳性患者的血氨水平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HP感染可导致HE发病率增加。
- 刘娜东冰李春霞古巧燕杜雄
- 关键词:肝性脑病幽门螺杆菌肝硬化
- 新型包皮环切器结合改良镇痛方法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观察新型包皮环切器结合改良镇痛方法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患者3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A组110例应用新型包皮环切器手术,采用改良镇痛方法(利多卡因乳膏于术前半小时阴茎涂抹表面麻醉,分别于术后半小时、术后第2天、换药前半小时用双氯芬酸钠栓剂50mg纳肛);B组110例采用套扎器包皮环切,用传统镇痛方式(利多卡因阴茎根部阻滞麻醉,于术后半小时、术后第2天、换药前半小时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C组110例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传统镇痛方式(利多卡因阴茎根部阻滞麻醉,于术后半小时、术后第2天、换药前半小时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三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患者手术时间(3.42±0.88)min,术中出血量(2.45±0.52)ml,术中疼痛评分(0.05±0.01)分,术后6h疼痛评分(0.28±0.63)分,换药时疼痛评分(0.45±0.83)分,伤口愈合时间(6.25±2.13)d,外观满意度(98.6%),术后并发症(2.7%),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包皮环切器结合改良镇痛方法在小儿包皮环切术及围手术期具有出血少、用时短、全程无痛、外观满意、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等优点,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或包茎较好的方式。
- 靳永胜东冰郭巍李义贾军琪汪峰高继学
- 关键词:小儿包皮环切表面麻醉
- 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前,HBV感染是全球公认的肝细胞癌(HCC)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辅助因素,如性别、年龄、家族史、ALT/AST、吸烟饮酒史、代谢综合征以及合并HCV、HIV感染等可能独立或与HBV协同促进HCC的发生。综述了HBV相关HCC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任丹丹刘娜周路路张楠李春霞东冰徐光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 表面抗原阴性HBV感染诊治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WHO(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HBsAg阳性CHB(慢性乙肝)患者容易通过常规检测手段被发现,而HBsAg阴性的HBV感染者因HBsAg转阴或检验手段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易被发现,但其早在1970年发现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活动时就被证实是存在的,且目前研究显示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或HCC发生.现就HBsAg阴性HBV感染者的范围、流行情况、发生机制、临床预后及治疗进展做如上综述.
- 东冰刘娜靳永胜李春霞徐光华
-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者HBSAG阴性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