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宗铎

作品数:68 被引量:283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5篇动脉瘤
  • 28篇蛛网膜
  • 28篇蛛网膜下
  • 28篇蛛网膜下腔
  • 28篇蛛网膜下腔出...
  • 28篇网膜
  • 28篇下腔出血
  • 28篇膜下
  • 28篇出血
  • 23篇动脉
  • 20篇颅内
  • 15篇血管
  • 12篇颅内动脉
  • 12篇颅内动脉瘤
  • 9篇栓塞
  • 9篇脑损伤
  • 8篇蛋白
  • 8篇动脉瘤性
  • 7篇早期脑损伤
  • 7篇细胞

机构

  • 62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遵义医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66篇郭宗铎
  • 58篇孙晓川
  • 32篇何朝晖
  • 28篇张晓冬
  • 24篇朱继
  • 13篇徐睿
  • 6篇唐文渊
  • 5篇程崇杰
  • 5篇黄志坚
  • 5篇蒋理
  • 4篇吕发金
  • 3篇郑履平
  • 3篇朱炬
  • 3篇徐睿
  • 3篇蒋理
  • 2篇方维东
  • 2篇钟建军
  • 2篇柴伟娜
  • 2篇陈佳琳
  • 2篇夏海坚

传媒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3篇重庆医学
  • 2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2篇2018
  • 4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文本和图像识别的颅脑创伤临床决策系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基于文本和图像识别的颅脑创伤临床决策系统。包括:图像识别模块:用于对CT图像进行识别后生成文本报告;建立CT征象与临床病情和诊疗措施的映射关系;关键命名实体识别模块:在BERT预训练语言模...
蒋理郭宗铎程崇杰徐睿夏宇隆
环孢素A抑制大鼠轴索损伤后血清IL-1β的表达
2008年
目的观察大鼠轴索损伤后血清IL-1β的表达规律,以及环孢素A(CsA)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C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5只、单纯视神经牵拉伤组(B组)35只、CsA处理组(C组)35只,B、C组又分为牵拉伤后或CsA治疗后1,3,6,12h、1,3,7d共7个观察时相点,不同时相点各5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轴索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平衡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结果(1)B组大鼠右侧视神经牵拉伤后3d,RGCs明显稀疏;伤后7d,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分布稀疏。C组相应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2)B组大鼠伤后3,6,12h、1d血清中IL-1β浓度明显高于A组,6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3d后降至A组水平。C组大鼠血清IL-1β浓度变化规律与B组相似,3,6,12h、1d血清中IL-1β浓度明显低于B组,但6,12h、1d仍高于A组。结论IL-1β长时间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轴索损伤后的继发性病理变化;CsA可能通过减轻轴索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对轴索损伤起保护作用。
郭宗铎孙晓川刘洪恩郑履平
关键词:环孢素白细胞介素-1Β轴索损伤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表达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大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mRNA和蛋白表达、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含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探讨SAH后早期大鼠COMT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以视交叉前池单次注血法构建大鼠SAH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SAH后早期各个时相点(SAH后6、12、24、48、72 h)纹状体组织内COMT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相应时相点血浆CA含量。HE染色后测量大鼠相应时相点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在建模后6 h见COMT mRNA和蛋白表达开始增高(P<0.01),12 h时达到高峰(P<0.01),24 h后开始下降(P<0.01),48 h时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应时相点水平(P<0.01),至建模后72 h时接近正常水平(P>0.05)。SAH组大鼠在建模后6 h即见血浆CA含量升高,24 h时达到峰值,24 h后开始下降,至72 h后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应时相点水平。SAH组大鼠在建模后12 h基底动脉的管径明显缩小和管壁明显增厚(P<0.01),至建模后24 h最明显(P<0.01)并持续至建模后48 h(P<0.01);建模后72 h,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已接近正常大小(P>0.05)。结论实验性SAH可以诱导SAH后早期大鼠纹状体COMT表达增高;SAH后早期CA含量明显升高并伴有CVS发生;SAH后早期CVS和血浆CA含量增高可能与SAH后早期COMT表达增高不够充分和持久有关。
何朝晖孙晓川郭宗铎朱炬
关键词: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颅内动脉瘤相关病理过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郭宗铎孙晓川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血管内治疗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并发症、随访结果等。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8例(90.3%),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9.7%),术后立即造影,完全栓塞30例(96.8%),次全栓塞1例(3.2%);31例患者出院后3-38个月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29例患者恢复良好,无或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重度残疾,1例患者死亡;25例患者出院后6-24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再通,载瘤动脉通畅。结论:血管内治疗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是一种有效方法,但仍需更大样本的研究和更长期的临床随访。
郑鉴峰张晓冬郭宗铎徐睿朱继何朝晖孙晓川
关键词:床突旁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
伴开窗畸形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夹闭治疗经验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开窗畸形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7.1-2018.1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共100例,对合并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并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郭宗铎何朝晖孙晓川朱继张晓冬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开窗畸形
文献传递
COMT 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早期(cerebral...
何朝晖孙晓川郭宗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COMT基因多态性
文献传递
脂氧素A4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炎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正>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危险疾病,主要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既往研究认为脂氧素A4(LXA4)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刘浏张兆斯郭宗铎孙晓川
文献传递
青年颅内囊状动脉瘤临床特征及破裂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青年(18~44岁)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1172例,其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12例(9.6%),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于头部CT血管成像(CTA)和(或)全脑DSA检查结果,且均为囊状动脉瘤。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否,将11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69例)与未破裂组(43例)。记录患者的基线及影像学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20支/d或≥20支/d)、饮酒史(<10年或≥10年)、高血压病及其控制情况、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多发动脉瘤等;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形态等。比较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总体动脉瘤(个)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责任动脉瘤与非责任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吸烟史和性别与动脉瘤分布的关系。将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不同年龄段,即18~24、25~34、35~44岁,总结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分布及其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基线资料组间比较以例数计,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以动脉瘤数(个)计。以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对多分类变量设哑变量,进行青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12例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4例,女78例,男∶女为1∶2.29。(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卒中、饮酒史、多发动脉瘤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合并高血压病、有吸烟史的比例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24/69)比16.3%(7/43),χ^(2)=4.531;34.8%(24/69)比14.0%(6/43),χ^(2)=6.669;均P<0.05]。(3)1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
许淳明李袁树覃彬程崇杰郭宗铎何朝晖孙晓川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青年人流行病学
以SAH为首发表现的非动脉瘤性脑血管病CT表现被引量:1
2016年
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非动脉瘤性脑血管疾病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临床相对少见,有时容易对其病因作出错误判断,且该类疾病治疗方式及治疗疗效不同于DSA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黄钦江郭宗铎张晓冬孙晓川朱继何朝晖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