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继

作品数:100 被引量:455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8篇动脉瘤
  • 40篇颅内
  • 31篇血管
  • 29篇出血
  • 27篇动脉
  • 25篇膜下
  • 24篇蛛网膜
  • 24篇蛛网膜下
  • 24篇蛛网膜下腔
  • 24篇蛛网膜下腔出...
  • 24篇网膜
  • 24篇下腔出血
  • 24篇颅内动脉
  • 24篇颅内动脉瘤
  • 21篇栓塞
  • 13篇脑血
  • 12篇脑损伤
  • 10篇血管内治疗
  • 10篇手术
  • 10篇栓塞治疗

机构

  • 95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都江堰市医疗...
  • 1篇重庆三峡医药...
  • 1篇遵义医院
  • 1篇重庆市巴南区...

作者

  • 98篇朱继
  • 50篇张晓冬
  • 48篇孙晓川
  • 36篇徐睿
  • 29篇何朝晖
  • 24篇郭宗铎
  • 24篇唐文渊
  • 8篇籍新潮
  • 7篇万伟峰
  • 7篇吕国伟
  • 5篇黄志坚
  • 5篇吕发金
  • 4篇蒋理
  • 3篇吴海涛
  • 3篇苏海
  • 3篇支兴刚
  • 3篇熊海兵
  • 3篇廖正步
  • 3篇殷成
  • 3篇郑锋

传媒

  • 13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重庆医学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中国神经精神...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医学信息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二届西部神...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激光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2篇2018
  • 2篇2017
  • 1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2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基底动脉ADAMTS-1表达与急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早期海马组织中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disintegrin-likeandmetalloproteinas...
吕国伟朱继籍新潮万伟峰徐睿
关键词:早期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并探讨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3例,分析首次出血后再出血发生时间。按手术时机分为急诊手术组(0-1天)和早期手术组(2-5天),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预后。结果:破裂动脉瘤发生再出血共65例(14%),其中42例(9.1%)发生于首次出血后24h内,23例(5.1%)发生于首次出血后2-5天;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早期手术组预后明显优于急诊手术组(x2=8.04,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首次出血后24h内为再出血的高峰期,首次出血后2-5d的早期手术能显著改善预后。
朱海源朱继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手术时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参照GOS预后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良好25例(23.58%),中残23例(21.69%),重残21例(19.81%),植物生存13例(12.26%),死亡24例(22.64%)。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郑锋朱继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
大鼠神经球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克隆Wistar大鼠神经球蛋白(NGB)基因,通过原核表达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雄性Wistar大鼠脑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PCR得到cDNA,测序证明该基因序列正确后,亚克隆入pET-28a(+)载体中,通过双酶切和测序确定序列和阅读框正确。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经鉴定、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分离血清,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神经球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00000,此多抗可以与293细胞内表达的重组蛋白发生很好的抗原抗体反应。结论成功制备了兔抗NGB的多抗,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朱继
关键词: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N)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结果 32例中成功栓塞30例,1例椎基动脉瘤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死亡,另1例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机械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是目前较理想的动脉瘤栓塞材料。
朱继唐文渊马廉亭余泽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可脱性弹簧圈
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1种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新方法
2024年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前循环AIS组(n=109)及后循环AIS组(n=54)。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前循环AIS及后循环AIS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血栓负荷评分(the clot burden score,CBS)及基底动脉闭塞评分(the 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为参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新型评分(APCII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前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评估价值虽然未能优于CBS,但显示出相对更高的敏感度86.8%、特异度90.1%及曲线下面积0.939。在后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价值优于BATMAN评分。结论:APCIIS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1种方便可靠的办法。
彭世鑫仇玉龙朱继张晓冬蒋理徐睿
关键词:预后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术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间我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56例,其中开颅手术16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94例。
朱继孙晓川何朝晖张晓冬徐睿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方法: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
张晓冬吴海涛孙晓川朱继唐文渊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栓塞疗效评价
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Onyx胶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Onyx-18胶栓塞治疗1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血管团大小均在3 cm以上,其中6 cm及以上者3例,所有畸形血管团为多支血管供血.结果12例BAVM中,畸形血管团栓塞80%以上2例,栓塞50%~80%7例,栓塞50%以下3例.发生颅内出血并发症3例,其中1例死亡.结论Onyx胶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但需注意掌握栓塞技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朱继唐文渊孙晓川张晓东
关键词:ONYX胶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颅内出血栓塞材料
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血管内治疗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并发症、随访结果等。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8例(90.3%),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9.7%),术后立即造影,完全栓塞30例(96.8%),次全栓塞1例(3.2%);31例患者出院后3-38个月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29例患者恢复良好,无或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重度残疾,1例患者死亡;25例患者出院后6-24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再通,载瘤动脉通畅。结论:血管内治疗ICA床突旁微小动脉瘤是一种有效方法,但仍需更大样本的研究和更长期的临床随访。
郑鉴峰张晓冬郭宗铎徐睿朱继何朝晖孙晓川
关键词:床突旁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